均势(Balance of Power) (秦亚青\杨闯写)
指国际关系中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力量平衡状态。以力量平衡为原则谋求自身利益的政策称为均势政策。研究力量平衡与国际稳定的关系的理论称为均势论,属研究国际战争与和平、冲突与稳定的理论。均势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对雅典和斯巴达之间战争的论述,主要指城邦国家之间相对力量的平衡及其对国家之间战争的影响。进入20世纪后,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学者开始对均势进行研究,逐步将均势从一种国家对外政策目标提高到国际关系理论,着力研究均势与国际系统稳定的关系。代表作包括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为权力与和平的斗争》、爱德华。古立克的《欧洲传统均势论》等。该理论认为,如果国际系统的主要大国保持基本均衡的实力,并为此采取灵活结盟的手段,以防止其他国家称霸,国际系统就可以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然而,均势的基础是实力,相互对立的国家为增强实力和争夺优势的斗争,往往又会打破业已形成懂得均势。传统均势理论将欧洲一个世纪(1815-1914)的相对和平归功于欧洲均势,认为以英国为均衡国的欧洲大国均势关系是维持和平的根本机制。一战以后,均势理论受到理想主义的攻击,集体安全体系被认为是更有利于维持世界和平。二战以后,由于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和核军备的发展,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形成了“核恐怖均势”,均势理论再度受到重视。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第三世界国家地位和作用的加强,欧洲在欧美联盟中独立自主倾向的发展、中国国际作用的加强等因素使两极体系向多极均势过渡。冷战后,两极均势结束,多极均势格局日益明显,一些西方国际关系的理论家开始重新讨论传统均势关系的可能、意义和作用。
历史终结论The End of History
在世界迈向结束冷战之时西方研究国际关系发展模式的新理论,是西方世界对"共产主义彻底失败"产生的盲目乐观心态的产物.在兰德公司任职的美国前国务院弗朗西斯.福山于1989年夏季号《国家利益》杂志发表《历史的终结?》一文,首次提出了这一观点。1992年福山在其《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一书中进一步完善了其观点。主要观点为:冷战结束表明西方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经济体系等赢得了彻底胜利和与西方对立的其他意识形态体系的失败。哲学意义上的长期意识形态冲突告一段落,长期以来的人类冲突因此宣告终结。追求自由成为人类的主要奋斗目标。虽然福山所指的历史终结在特定的时间内局限于一定地区,但他坚信历史的终结必将在所有的地区实现。批评这一论点的学者认为福山的论述并不是真正的历史分析,而是哲学意义上的论证,是站不住脚的。冷战后的形势并未出现福山所预料的情形,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经济诸方面的争夺更趋复杂、尖锐。1989年后,世界进入后冷战时期,美国的遏制战略不再适应形势,西方对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如何发展出现许多新的分析与探讨。代表性的观点有“单极时刻”论、“民族国家衰落”论、“不再有主要战争”论等,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影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