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沈泽玮:他们的名字叫老华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7 14:13: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五六岁从马来亚回来,回来整十一二岁,晚上发梦还梦到吃榴梿。”从小在海南兴隆华侨农场长大的“老华侨”邓天来说。

  45岁的邓天来40年前随家人离开马来西亚之后,就没有再回去。他甚至忘了自己原本是哪个地方的人,只记得老家前面有两三棵榴梿树,小时候在金马仑高原里面住过两个月,所以一直惦记着榴梿香和金马仑包菜。

  49岁教师符福胜,两岁大就从马来西亚被抱来中国,时隔20多年回马来西亚探亲一趟,他对山竹和肉骨茶的味道至今念念不忘。

  饮食是连接游子与故乡的最佳文化桥梁,虽然受访的“老华侨”不算是真正的游子,在身份认同上,他们早已把中国当祖国,把原在国当“第二故乡”,即便那是一个既陌生又亲切的地方。

  抵达海南万宁,走进兴隆镇,事先约好见面的69岁“老华侨”卓忠明热情地邀请几位老朋友到咖啡厅和农家乐餐馆聚会,让记者一次过听听多位“老华侨”的故事。

  “老华侨”是一个特定时代的特殊身份产物,他们身上有着复杂坎坷的政治、文化与历史烙印。最早一批入住兴隆华侨农场的难侨来自马来亚(马来西亚旧称),他们的父辈好些原本与英军联合抗日,后来因加入马共或参加革命运动而被英殖民地政府监禁逮捕、驱逐出境。60年代印度尼西亚发生排华事件,再有一批华侨入住兴隆,再来就是越南归侨。

  兴隆华侨农场创办于1951年,是中国最大的华侨农场,至今已先后安置了21个国家和地区的归难侨一万多人。眼前的几位“老华侨”从小在兴隆华侨农场认识,他们见证了华侨农场的变迁,从上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为安置归难侨设立的国有农业企业,发展至今天的旅游度假景区,到处都是酒店和咖啡厅。

  “老华侨”们几乎都能以多种语言沟通,海南话、客家话、粤语、马来话、印尼话、越南话等等都难不倒他们。如卓忠明所说,各种口音交汇而成的“兴隆普通话”很特别,只有兴隆人能听出来。

  那些熟悉的“meh”、“wor”尾音,都是南洋一带的人最能产生共鸣的乡音。虽然离开原在国多年,他们仍记得好些马来话和印尼话单字,我们喝的咖啡在兴隆就叫“kopi”,“minum”(喝)、“makan”(吃)。

  年龄相仿的卓忠明和吴宝莲都在上世纪50年代随家人从马来亚坐船到海南,“当时这里都是原始森林,我们来垦荒的”。他们告诉记者,刚到华侨农场时,大家只能睡茅房,“我们的墙是用茅草和泥铺上的”,到了60年代终于有瓦房和供电,但又遇上粮食紧张。

  晚上睡觉有青竹蛇从被子底下滑过、赤着脚过河被蚂蝗咬至得疟疾、凌晨两三点多独自一人头顶电瓶灯到山头割胶、十来岁就半工半读捧牛粪赚学费。 我询问“老华侨”们是否曾后悔回到中国,他们说不后悔,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生活翻天覆地地好起来,有车有房有事业,“哪里都不想去,只想留在这里”。不过,上世纪60年代**十年动乱,那一关确实非常难熬。

  因为“海外关系”的缘故,华侨在**时期难逃被批斗的厄运,好些人不敢与海外的亲戚联系,但也从此断了联系。苦日子不堪回首,却也仿佛历历在目,“老华侨”们在叙述往事时,脸上不见负面情绪,更多是内敛的回忆,似乎想在共同的苦难回忆中,找寻另一种共鸣。

  令他们自豪的是,橡胶、椰子、咖啡、四角豆都是华侨引进栽种。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中国百废待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更加凸显了橡胶作为战略物资的地位,归侨当时在海南栽种橡胶为中国做出贡献。

  据说,在兴隆的“华侨”现在以越南归侨占多数,其他归侨有的早已过世,有的则搬到海口或其他大城市去。一代代的“华侨”走了之后,他们的传奇故事是否能一代一代转述下去?

  越南归侨莫锦安说,他有和孩子说过自己的经历,但孩子们的感受不深。卓先生说,“那就habis(马来语,指结束)。我们走了,大概就这样了。不知道我们还有多少个清明节?”吴宝莲则坚持,兴隆的“华侨”两字不能丢,那是兴隆的一大特色,不管兴隆华侨农场怎么改制、怎么改变,都不能丢掉“华侨”。

  因为人多,我每称呼一位“老华侨”时,都必须先瞄一眼笔记本子的速写记录,但后来发现还是把部分人的姓氏搞混了。时代在他们身上烙下很鲜明的印记,他们聚在一起又有着很鲜明的共同性,我的脑袋一下记不住七八个名字,但一直牢牢记住,他们的名字就叫“老华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21 17:17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