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建平:中日关系的破产与东亚秩序的未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7 14:12: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编者按:此文为刘建平老师在3月15日共识网举办的青年学者沙龙第四期上的发言,经刘建平老师审订。

        刘建平(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刚才刘柠谈到中日两国社会的对比,中国有许多落后的方面。但国家还存在于一个国家利益至上的国际关系当中,这要求着作为民族国家的政治共同体的主体性自觉。昨天我看到一个消息,日本大使馆的公使出面和中国的一个NGO团体签了一个协议,要在日本培训中国几十名律师,干什么呢,向日本学习使用法律手段来帮助中国公民维权和改善环境,就是用法律手段解决环境污染的维权问题。这又回到一个老问题上,中国从近代以来就是以日为师、以俄为师,最后反过来都被人家打了一顿。到底是老师,还是暴徒呢?都不是,都好像是。国际关系问题需要作为国际关系学的学术研究来回答,人情化想象是对国际关系学蒙昧。改革开放以来,向日本学习现代化,迷信国际关系人情化的所谓“友好”,结果被日本搞的“历史认识问题”和“钓鱼岛危机”反复折腾,不是被“伤害了感情”,就是被“破坏了基础”,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在到了应该反省的时候,对所谓国家、国家利益和国家间的关系应该有一个怎样的清醒认识?

  2012年日本否认“搁置主权争议共识”而对钓鱼岛采取“国有化”交易行动,是中日关系的重大事变。在“钓鱼岛事变”的前夕,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在2011年底访问中国,当时中国媒体和学者的论调是一个最好的说明。说明什么呢?说明中国还处在一个社会科学的蒙昧状态。什么样的蒙昧状态?日本首相正要来访华,说要改善中日关系,中日要搞国民友好交流年,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中国的主流媒体人和媒体学者好像很兴奋,说这是中日关系发展的大好机遇,中日关系已经到了四十而不惑之年,野田佳彦访问中国是一个很好的兆头。这是些什么话呢?对中日关系用的是一种文学或占卜语言,要么是风雅颂,要么是推背图,对内是唱赞歌,对外也是拍马屁的话。然而,日本对这种马屁经、对这种风雅颂和推背图的回答就是“钓鱼岛事变”,就是“购岛”。日本的购岛在中国被贬称为“购岛闹剧”,事实上大家看,它现在做成了,根本不理会中国要求的“纠正错误”、“悬崖勒马”,反而扩军备战、声称保卫“固有领土”。所以,要正视现实的严峻性,不必再说它是个“闹剧”,事实上是个事变,中日关系的一个重大事变;不研究这个基本的事实,不研究改变不合理现实的方法论,而满足于口诛笔伐的形式主义原则论批判,外交就可能上媒体的当,上那些自我欺骗或自我麻醉的舆论泡沫的当,就判断不清楚中日关系将把中国带向何方。

  社会科学研究一个最基本的起点就是要确认事实和现状,那么,中日关系的事实和现状是什么?外长在最近的记者会上说:历史问题和钓鱼岛问题是中日关系的前提,在这两个原则问题上没有妥协的余地。这个话很对,但是说得太晚了。为什么?关于这两个问题的两国原则共识是中日关系的前提,那么日本打破了这个前提,就是说日本把断交意义的行为强加给了中国,而且中国反复抗议无效,这个事实应该是什么呢?就是断交。正因为以前没有认清中日关系的事实,所以就无限制地拖,拖到现在不知道怎么办。如果说中日不是断交状态吧,实际上《环球时报》已经用了一个词叫“绝交”,外交部也说对话的大门已经被关闭,已经处在一个事实上的准断交状态,但又不承认或不正视这么一个断交状态;对病患无认知当然就不会有疗救方法,所以中日关系就一直没有重建的机会。

  如果及早预见、正视这个事实并采取预防外交行动或随时的有力交涉的话,或许中日关系就是另外一种状况。我们现在看日本报道的最新的事实,了解到日本在2012年9月10日“购岛”之前,包括在APEC会议上中日两国首脑的见面,曾经试探中国对于“购岛”行动的可能反应,当时日本决策层的人说:为了要测试一下中国对“购岛”可能有什么反应,想尽办法安排高层会谈。结果测试出来中国不会有具体的政策性反应,他们才敢于“购岛”。他们原来认为“购岛”会给日本带来一个非常大的危机,甚至日本已经做好了战争的准备。这种准备从2013年10月的《朝日新闻》的报道可见一斑。这是一位在日本驻华使馆工作过、目前在做一个顾问机构的代表,他记者说:他给在中国工作的日本国民的一个建议就是你的全体家人手上一定要有一张机票,这张机票是随时都能走的,而且必须是外国航空公司、目的地不是日本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中日随时都可能开战,而且日本有可能是攻击目标,所以要坐外国航班,不能往日本去,要往其他国家去。很显然,他认为“购岛事件”是一个非常大的危机,日本是很严肃看待的,并不是胡乱扮演一通的“闹剧”。但很显然,中国没有做出让日本感到重大危机那样的反应,所以日本的“购岛”就没有“悬崖勒马”,而是顺利推进了。

  或许有人以为突如其来,但其实这是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的结构性问题演变的必然结果,而演变的结果,目前的状态,用国际关系学的概念是什么?就在“购岛”的2012年,日本就有报道说中日关系倒退了40年、80年;后来由于军事对峙、演习对抗、备战或疑似备战,国际专家和媒体一般都认为随时可能发生冲突;现在日本政府又拿中日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作比,学术界也有与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形势相类似的说法。所有这些都确凿无疑地证明,中日关系目前就是战争状态,至少在日本政界主流的政治心理上是这样以中国为假想敌国的。就像传统冷战时期中日邦交正常化前,那时也是战争状态。现在我们要思考的是,这种战争状态应该怎么来化解?能不能化解?中日关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倒退? 应该怎么重建?

  有人说中日关系怎么是战争状态,战争状态不是经过邦交正常化联合声明结束了吗?这是荒唐无稽的教条主义。中国学术界由于长期缺乏对中日关系基本的实证研究,不甚了了中日之间从来没有在国际法的意义上结束战争状态;其实中日关系的战争状态一直都是存在的,只不过现在被“钓鱼岛危机”激活而显在化了。认真研究战后中日交涉的历史,包括日本与蒋介石政权的“+++国”和新中国两方面的交涉史,就会明白。这个问题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做更深入的了解。

  确认了这种现状,我们才产生严肃的问题意识并愿意去努力建构中日关系史的知识逻辑,那就是为什么中日关系会这样?讲中日关系问题,很多人会说出很多原因,什么日本不认罪,中国强大了这类的原因。要不就是从文化上的种种解释,会说出很多貌似的理由,其实这些理由都是和社会科学无关的。社会科学要确认基本的事实,就是实证研究。很显然,中日关系为什么恶化?就是因为历史认识问题和钓鱼岛问题,没有这两个问题就不会恶化,是这两个问题才引起了周期性的恶化。这因为什么呢?历史认识问题意味着日本对中国的蔑视,钓鱼岛问题的存在是两国主权领土利益冲突的象征,否认搁置争议的政治共识意味着日本对中国敌视,这两个最基本的结构性问题造成了中日关系的周期性恶化。现在,因为钓鱼岛问题突破了中日关系所能承受的底线,导致缓和周期不能复位的持续恶化状态,这个恶化状态已经导致了军事对抗,至少已经激化了相互的军事对抗冲动或现实主义戒备。

  认识到中日关系是怎样的的结构性逻辑,我们才有可能考虑中日关系应该怎样重建。我们看到日本学者已经行动起来,他们成立了“新中日关系思考会”,提出“重建中日关系”这样一个口号;包括日本当时到中国来参加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的著名外交家栗山尚一先生,在“钓鱼岛事变”以后也都提出来钓鱼岛问题和历史认识问题应该达成新的共识,这是中日关系重建的根本要义。如果中日关系不能重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关于领土问题,从中国的游*和网络民意指标来看,如果钓鱼岛完全被日本独占了,中国社会是不可能接受的,所以对中国来说,最低的底线也得争取回到“搁置争议”原则上来。当然,事实上“搁置争议”共识已经被日本打破,怎么回到“搁置争议”上来?如果回到这个原则上来的话,应该是什么样的形式?应该是两国重新签订一个法律文件来确认它被搁置了,可以共同开发,也可以继续保持无人岛现状。

  中日关系造成现在这样被日本折腾的局面,原因之一就是1970年代的中国外交根本就没有处理国际关系的国际法自觉,不知道国际交涉需要一个最基本的最低限度的双方议事录,即使没有明确的共识协议,也应该有一个议事录,确认双方谈到过钓鱼岛问题,这个问题被搁置了,形成这么一个文件。现在日本的学者已经提出来,说中国的领导人甚至连这个东西都没有提,哪里算有什么共识?当然,从战后日本外交史的交涉情况和比较研究看,这种说法也可以辩驳,可以证明中日两国领导人当时口头约定的“以后再说”就是政治共识。但作为学术研究要反省的是,日本是知道这里有问题的,但日本当时故意诱导中国领导人按照日本的方式来处理中日关系问题。日本为什么能这样做到呢?就是因为人家的学术研究发达,人家知道国际关系怎么处理才符合其国家利益需要,但是中国不知道,当时迷信“友好”想象,或者还有那种拉着日本对抗“苏联霸权主义”之类更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是中国的外交史、国际关系研究要总结的经验教训。

  现在要重建中日关系,就是回到原来那个起点上来解决问题,认识到战后处理、战后遗留历史问题处理才是中日关系的主题,偏离了这个主题的中日关系就成了有意无意的虚构和欺骗。如果不能重建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刚才说了中国社会是不可能接受钓鱼岛被日本独占的,如果中国社会发现了日本独占事实的话,就可能导致东亚和中日关系的中东化。战后国际关系有三种模式,一种是欧洲的共同体模式,因为和解,所以走向了共同体政治;还有一种模式是中东的战争状态,就是因为领土主权问题、各种问题不能和解,导致持续着要么是国家间战争,要么是无政府暴力恐怖,这就是中东战争状态;还有一种模式就是东亚冷战,中日关系的冷战结构一直存在着,导致现在即使全球冷战终结了但中日关系也不能走出冷战陷阱,反而向战争状态演变。如果中日两国不能制止这种演变的话,中日关系和东亚就可能发生中东化的前景。这就是我们在社会科学视野中能够看到的东亚政治走向和未来中国的命运。我就先说这么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20 19:11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