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3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6复旦国关考研经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8-22 10:08: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6复旦国关考研经验

重黎少侠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于2016年考入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专业,本科学习历史,学校也在上海。这次考研实际上是二战,去年初生牛犊不怕虎考了北大,遗憾落榜。二战综合各种因素重新选择了复旦,幸运的考上了。今年在复旦初试排名第五,面试后总成绩排名第三,加上我两次跨考,转败为胜,因此很想把一些好的经验分享给未来准备考复旦国关的学弟学妹们。在此还要由衷的感谢两年来给我以巨大支持的亲人、女票、老师、同学、朋友,谢谢你们!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一个人无法走完这么长这么艰难的路。
历来考研经验帖有两大类写法,一类事无巨细,从用书到题目分析,从笔记法到老师习惯无所不包;一类异常简洁,我甚至见过四五百字的经验贴,上面只有推荐书目。我认为,这跟个人的学习习惯的好坏以及他在考研中所克服的困难有关:一个人若在考研前并没有很优秀的学习习惯或是缺乏很高的自律能力,而是在考研过程中艰难的磨砺了自己,最终取得成功,那他一定感慨良多,下笔万言;而有的同学考研前就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又保持了高度自律的生活方式,那么只要有正确的书目,他考上研可谓水到渠成,因此他会认为仅仅为后辈推荐书目即可。我属于前者(笑),因此,我将会写一篇非常详细的经验贴,并会依据传统武术的习惯将整篇文章分为“心法”、“技法”、“战法”三个部分,分别论述一个考研者需要怎样的心态、怎样的学习习惯、怎样的考试技巧。希望能对未来有志于复旦国关的学弟学妹有帮助。

一、        心法
古之习武者必先习心法,心法者,所以修心明志者也。若弃心法而就技艺,则不免半途而废或走火入魔,此学者不可不慎。
1、明志
明定自己的志向是第一位的。一个人志向不确定,就好像一艘船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为什么要去那里,那么所有风向对它来说都是逆风。有人会说,你这篇帖子就是写给想要考复旦国关的后辈看的,那么复旦国关不就是他们当然的短期目标吗?
对于这种疑问,我要从两个方面回应。第一,很多人说自己想上复旦国关,实际上你应该反躬自省:我真的想上吗?有多么想?可以为这个梦想付出多少、承受多少、吃多少苦?最可怕的是,你逢人便说自己要考复旦国关,你的亲友纷纷表示赞扬和钦佩,慢慢的你飘飘然了,陷入一种我肯定能考上,甚至已经半只脚踏进去的美好幻觉之中,而在实际的复习中,不能严格的自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没有恰当的方法,最后坐进考场打开试卷才幡然醒悟自己还是实力不济,想后悔已经晚了。因此,实际上如果你抛开我的全部后文不看,即使只看到这里,也仍然够用了:想考上复旦国关,实际上只有一个法子——你必须非常非常非常想考上而不是“假装想考上”才可以。有了这种程度的渴望,你才可以在复习中主动的征服一切困难,忍受一切痛苦。这些只要你非常非常渴望就可以了。
第二,考上复旦国关并非一个长期目标,它是理想的开始而非结束。要做一个国关人,真的需要一些大志向。我不想唱“贪生怕死勿入斯门,升官发财请走别路”的高调,但我们既然选择国关——有很多人还是克服三跨的困难——就一定要有高尚的理想,有长远的追求。如果仅仅想混个牌子,以后在上海有一间小屋一辆车,我劝你还是去考个注会或者律师资格证比较靠谱。之所以提这个,因为在考研复习中,理想也很有意义。即使一个学生能做到前面提的对考上的强烈的渴望,长时间枯燥、孤独的复习仍会使人感到非常难熬。去年我先是在外地,后来在家里长时间过着家和图书馆的两点一线生活,每天早上八点去自习,晚上十点从自习室回来,每天都高强度的阅读、做笔记、背诵,并且没有人可以交流,那种滋味只有考过研的同学才能体会,每年在十月、十一月由于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而放弃的人难道少吗?很多时候我真的会感到非常苦闷、孤独甚至怀疑自己的选择,但想想自己所要从事的事业未来将造福祖国和人民,在这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正有多少劳动者在更辛勤地奋斗,在纵横五千年的历史上又有多少仁人志士曾鞠躬尽瘁,自己的一点点悲欢离合相比之下,显得微不足道。而后常常立即感到释怀,并重新获得了战斗下去的决心。
因此,确立坚定而远大的志向是最重要的一步。这不是唱高调,没有这个,你真的熬不住。

2、永远乐观,天然乐观,英雄乐观
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毛**
这里还是一个克服苦闷、孤独等心态的问题。毛**同志是天然的乐观主义者,他说的这句话总是很鼓舞我。在复习中要保持乐观,除了前面说的立志外,还有就是能多往好处看,把挑战自己当做乐趣。
高考时期,期末考试、模拟考试、会考等一个接一个,间隔不那么长,大家可以在考试中了解自己的复习进度和优劣势,从而做到心中有数。而考研是一锤子买卖,周期非常长,很多同学在复习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看不到成绩,不知道自己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从而很迷惑,甚至感到日复一日的枯燥复习很没有收获。实际上应当调整心态:今天我学会了一个新知识点,查清楚了一个新问题,我就离复旦近了一步。多看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不要被还没学会的吓倒,永远保持乐观,这是最好的。

3、切忌贪多,直取要害
譬如人载一车兵器,弄了一件,又取出一件来弄,便不是杀人手段。我则只有寸铁,便可杀人。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假如有一个人拉来一车武器,他一样样耍过,终究大费周折、花拳绣腿,一位真正的高手,仅仅用寸铁便取人性命,不需要那许多花哨的东西。这就是“寸铁杀人”的禅语,不但释家喜欢,儒家也喜欢,朱熹就曾在讲学中引用过,见于《朱子语类》。它的核心意思就是习武也好、做学问做事也好,在精不在多,用马克思主义的话说就是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本节是专就读书时的心态说的。包括我在内,很多考生在读书上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一味“贪多求全”,生怕有哪本书落下了,因此把各种各样考研经验贴里的推荐书目买了个遍,实际上你根本看不了那么多书,即使真的阅读完了也没法吃透,徒然浪费时间。不如专注于某个书目,把这位学长学姐推荐的书目切实弄明白。
我自己前后读过的书有三四十本,因此去参加复试时,还挺自信。复试结束后和同学们聊天,发现一位初试第二名的同学,实际上只读了6本书,但每本书都学的非常透彻,实践检验下来,比我这个读了三四十本书的第五名还是要分数更高。因此后来我对自己的阅读书目进行了反思,也重新做了试题,发现很多书中的知识点完全用不上,而有些我读过的书中因为没有把握细节错失了得分点。综合考虑之后,形成现在的书单,会在后文推荐给大家。

4、高度自律,节制欲望
考研是一场马拉松,很多人会花费长达半年、一年的时间复习,因此比的不仅仅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而很多是学习以外的东西,比如如何自律。能否高度自律实际上贯穿在复习全过程中:每天早上你是按时起床还是惯例性的赖床一会儿?拿起手机刷朋友圈能不能控制住时间?制定的学习计划受到干扰时是坚定的完成它还是拖延到新的时间?每位考生每天都会遇到很多这样小的选择,正是这每一个个小的选择决定了他们最终的结果。
这些小的选择是什么?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欲望。赖床、玩手机、打游戏、看综艺节目都是我们的小欲望,如果不加以节制,这些小小的欲望会大量占用宝贵的复习时间,到头来使人懊悔不已。因此想节省时间,就从节制下一个欲望开始。一念升起,立即控制住或转移到别的东西上去,长期训练,能不生欲望,专注于复习,就真的厉害了。


5、效率意识
这个部分和前面一节的关系比较辩证。因为我们是要考复旦国关,这是一场选拔考试,考试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得分啊!不能得分的复习,得分效率低的复习都是扯淡。有人会觉得这太功利了!没办法,你不这么功利,不能得分,就是考不上,风花雪月的那些事可以等考上之后再说,现在阶段就是要以得分为中心。因此我们在复习中始终要绷紧一根“高效得分”的弦,遇到一个问题、一个知识点、一本书,都要反思一下:我花时间去复习这个,可能多得几分?费效比怎么样?
这里举两个例子,比如你晚上看新闻,看到拉美那边有个什么大新闻,你一拍大腿:exciting!之后花了三个小时,忙活到晚上11点,把各种新闻评论、时事分析、期刊文章整理了一遍,终于心满意足,感觉又搞清楚了一个国政问题。实际上这完全是浪费时间,你打开复旦国关的真题,很简单一浏览就知道,复旦国关从2013年试题改革以来就没考过拉美问题,为什么呢?估计是出题组的几位老师里没有研究拉美问题的,或者觉得这方面问题没那么重要。这种情况下,无论从逻辑上还是经验上,一个东西如果近三四年都没考过,那么明年它会考的几率仍是不高的。你说万一考了呢?我认为与其去押这很低很低概率可能考的知识点,不如去把那些一定会考的知识点掌握的更清楚,要真的考了,你把别的部分都答的很好,也不一定分数就低。
还有人问我要不要读原著,我说少年你心很大啊,到底有没有仔细看过真题?打开国关理论的真题可以发现,理论部分考察的范围是最著名的理论,深度是能说清基本原理、基本框架即可,然后就是能用这些基本理论分析问题。这样的考察范围和深度,根本不需要去啃原著,把我后面推荐的教科书看透即可。花费几十个小时的时间,去读了原著,可能只多得几分,这是划不来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16-8-22 10:08:48 | 只看该作者
二、技法
技法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
1、        电子笔记
这个可以说是我核心的学习方法,使用像为知笔记,印象笔记这样的笔记软件即可。用笔记软件记笔记相比于传统的用笔和本子记有以下几个好处:首先,电子笔记输入的速度更快,手写大概每分钟可写40字,电子写入约每分钟100字,效率提升很大;其次电子笔记可以方便的插入图片、链接等,做到图文并茂,阅读和记忆都更舒服;第三是电子笔记便于修改,比如当时你写了一段笔记,日后看到别的书上也谈到相关问题,在软件上敲回车就可以轻易的插入新一行,而在本子上只能写在预先的留白或缝隙里,很不方便。

2、        暂时远离知乎、微博、QQ群,使微信成为学习工具
我们这一代人几乎都玩三个东西:知乎、微博、微信。但我真诚的奉劝各位考研人一句:珍爱生命,远离知乎、微博。为什么?我们分析一下就知道,一个考研人上知乎微博不外乎干两类事情:看跟学习无关的,看跟学习“有关”的。第一类,很多同学复习期间确实很孤独,很烦闷,就想我刷十分钟知乎放松一下,看看有什么好玩的,实际上,我们这个年龄段大部分人自制能力没那么强的,往往一刷就是一个小时,不是浪费复习时间吗?第二类,有些同学觉得可以上知乎看看跟国关有关的东西,知乎上有国际政治、中美关系等话题嘛。但是,大部分同学实际上专业知识也好、批判性阅读能力也好,都还很不扎实,也就是说,自己还没有一个“根基”,就好像一叶小舟漂在大海上没有下锚一样。知乎、微博上民科众多,为文还多有蛊惑性,很多观点很偏激、戾气很重,这就好像一个小浪打在这个没下锚的小舟上一样,可能你就翻船了。最好是等自己有很扎实的基础了,不会轻易被这些观点牵着鼻子走了,再看一看这些不同的观点,批判性的为我所用,受一点启发,因为知乎上也还有一些好的答主,专业功底很好,回答的很有闪光点。现在阶段,最好是专注于学长学姐推荐的专业书,远离知乎和微博,否则即使是好的回答,也只能是“他之美酒,我之毒药”。
这里还要说一下QQ群,我考研期间加了几个国关考研、国关探讨类的QQ群,发现很多人在里面发言,还有很多考研的同学在里面问问题。实际上这些QQ群里也是鱼龙混杂,多数情况下,也是鱼上蹿下跳在发言,北京出租车司机的味道很浓,而龙根本没那个时间跟他们闲聊,完全没价值嘛。劝诸位远离这类群,很多人不过是个爱好者,只能给你误导。说到底,诸位要明白,外交是属于少数精英的秘密治国术,此中奥妙,不足为外人道也。中国民科众多,尤其国际政治领域最为严重,你是想跟真正的专家学呢,还是想跟民科学?
当然,微信也是很重要的!用得不好,严重影响复习;用得好,可以为复习助力。有很多同学自控能力不强,心里想着我看五分钟的朋友圈吧,然后不知不觉刷了半个小时,事后又为此懊悔不已。这又是何苦呢?与其一次次的试图抗拒刷朋友圈和聊天的诱惑,不如从复习一开始就坚定决心:复习期间不看一次朋友圈,不和别人闲聊。这样头几天可能比较难过,后面习惯了也没什么,你会发现,票圈里的那些东西完全是可看可不看。当然有些特殊的人,你还是要每天聊一聊,否则很不合适,比如女票,不要问我为什么知道,我的名字是雷锋O(∩_∩)O。
那么怎么样把微信从一个可能影响复习的软件变为学习的利器呢?这就不得不提微信公众号。在国关领域有几个非常棒的公众号,这些公众号一般由国际关系专业人士运营,每天推送贴近时政的、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文章,每天可以睡前花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阅读一下,绝对比读腾讯新闻上的时评要有营养。
我去年复习期间把过去关注的其他公众号都删除了,只留了三个国关公众号,为的就是防止注意力被其他公众号推送吸引。那时辨别能力还不够强,这三个微信号无从取舍,所以都看一看。经过这一年的学习,现在我只向大家推荐一个:国关前沿通讯。这个公众号推送的文章最贴近时政,文章质量最高,而且据我观察也经常推一些跟复旦国关有关的东西。严正声明本人没有收取这个公众号任何好处费,大家相不相信学长的话,加了关注,看几天便知。我建议大家考研期间把别的什么怪力乱神的公众号都删掉,就保留这一个,每天睡前找最前沿的、自己最有兴趣的一两篇文章阅读一下、做做笔记,长期积累,一定有很大收获。

3、        定期做题,自我检测
真题在复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第一年犯的一个错误是,试图到考前一个月,等什么都复习好了,再去集中做题。这种想法有几个错误:第一,做题一定要贯穿复习的全程,即使你仅仅复习了一个月,你总还是可以找到会做的题目的,这时模拟考试,计时的、脱离书本的做一些题,既可以检验自己的复习成果,也可以作为下一步复习的指针。不做真题,对真题没有一个感觉,实际上做不到“复习好”,因为你实际上没有准确把握方向;第二,我觉得实际上根本不存在“全部复习好”的状态,国际关系领域非常广,你只要想学、想拓展,总也没有边界,因此,任何一个考生,即使是我们这些考上的同学,在上考场的那一刻,也仍然处在“没有完美的复习好”的状态。既然如此,就不要想着等自己都复习好了再做题,应当在复习初期找会做的题,复习前两个月开始,每半个月做一次全真模拟,这样效果会很好。

4、学会有逻辑的学习,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大家在复习过程中实际上都做笔记,但低手做的笔记不分轻重、逻辑混乱,因为他自己都没有从书中找到清晰的线索和重点,这类笔记的好处不过是“省力”,看到似乎有用的东西往笔记本上抄就可以了;高手做的笔记重点突出,结构清晰,因为他在阅读的过程中关注的就是逻辑结构和重点知识,因此,虽然他的笔记看起来字更少,实际上要费力的多,因为这些笔记是经他的思考整理过的,往往很费脑力。我建议大家不要省一时之功,宁愿第一遍做笔记时累一点,也要把逻辑结构、重点、关联找出来。
做笔记的不同实际上也影响到考场的发挥。一个人如果平时写笔记的时候就是一团浆糊,他在答题的时候能做到清晰、简明、有条理吗?只有平时就注重梳理,把大脑培养的像一部精密的机器,才能在考场上应对自如,谈笑风生。
我的笔记法是:
第一遍,以各书的章节为纲,梳理清楚各章节的逻辑结构和重点知识,并解决阅读中浮现的一些问题,做到对这本书不留疑问。
第二遍,以问题(话题)为纲,将几本书中谈类似问题的观点整合到一起,加以品评,比较优劣,融会贯通。
第三遍,以实用为纲,运用这些知识去思考时政问题,做到灵活运用。
在这三遍之中,始终贯穿的思维是注重逻辑,要不停的反问:这个人对这个问题的论证结构是什么,他有什么论据,论据和论证能支撑论点吗?经过这样长期的锻炼(当然前提是你懂一些逻辑学方法、批判性阅读的方法),大脑会变得非常善于思考相关问题,在考场上就很有优势。

5、注重规律生活
谈了几点学习内的技法,还是要回到学习外,所谓“棋在局外”是也。因为很多人并不是学习过程中出了问题,是生活中出了问题,最显著的就是没有稳固而健康的生活规律。这些人几点去自习完全凭心情,上午、下午、晚上学什么也没有固定的习惯,这样是很难学好的。
我复习期间大概是,六点起床,洗漱之后在家读一小时英语,吃了早饭从家里出发,大概八点半到自习室开始上午的学习,上午学政治和国关史,交错进行,到中午12点回家吃饭,下午两点左右回到自习室,下午学英语和国关理论。晚饭在自习室吃点面包饼干,紧接着晚上解决白天产生的问题,主要是网上查查资料,到九点左右开始看那个公众号,十点回家休息。这样我每天的学习时间大概是11.5小时,后期快考试的时候有所增加,晚上要加班到十二点吧。
我说的意思并不是让大家都来学我的作息时间,每个人有他自己的情况,只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形成稳定健康的规律就可以了,你一天学10小时,只要都是高效的我觉得也没问题,毕竟不是比学习时间而是学习效率。最忌讳的是没有规律,怎么学完全看睡到几点,这样要成功考上就很难。
不过我建议大家也上午学政治和国关史,下午学英语和国关理论。因为考试的安排就是这样。经过长达半年的训练,就会做到一到上午就想看政治和国关史,下午就愿意读英语和国关理论,而且一看到就很兴奋,这样也是利于考场上发挥。
当然,前面说了我每天的学习时间,说了不看票圈等等,会让诸位觉得我简直是个学习机器。实际上,列宁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我也是非常注重休息的。我觉得,7月之前大概可以每周休息两天,7-10月可以每周休息一天,11月之后到考前可以每周休息半天,比如周末下午和晚上,放松一下,玩玩游戏,和朋友小聚一下。毕竟人不是机器,不可能一直高强度的那么学下去。每天也需要休息,但这个休息要确保休息质量,在自习室经常看到有些同学一到休息时间就拿出手机,玩一会儿游戏或者看一会儿综艺节目,实际上这不是很好的休息,一你眼睛更累了,二你大脑仍然在思考也没有得到休息。我学习间隙最常做的休息就是散步,自习的那个图书馆不知道被我绕着走了多少圈,散步的时候可以放空大脑,看看绿色植物,这样才是很好的放松。十分钟之后再投入学习中。

6、推荐书目和点评
说了这么多终于到大家最关心的推荐书目了。前面说了,综合前人经验和今年复试时与同学的交流,我总结出了一份最精简有效的书目,送给大家,留作纪念:
以下书目建议按照顺序阅读:
①        阎学通:《国际关系分析》
点评:史论俱佳,学理精微。阎学通老师这本书是我考北大的时候,北大学长推荐的,阅读之后如获至宝,之后一直是我的案头书。该书介绍每种基础概念和理论时,都能举出非常贴切的历史上的例子,有很多还是最近几年的时政,非常方便大家理解以及答题时自己的史论结合。但尤其宝贵的是,该书常常能把两个非常接近的概念的细小区别阐述的很清楚,这反应了阎老师学理极佳。因为在古人理解,一个学生如果跟老师把大道理学明白了,可称为“登堂”,这相比那些大道理都不明白的人固然已经很好了,但与“入室”相比仍有不足。所谓“入室”,就是老师关起门来,把那些最难以区别的、微妙的东西讲给学生,这部分知识,往往不经老师指点,学生自己非常难领悟。所以说某人为另一人的“入室弟子”,是非常高的评价;能讲清楚精微难言的区别,是有非常好的学理。阎老师这本书中,就有很多这种精微之处,需要反复咀嚼,我本人将这本书翻了至少七八遍,仍感觉常读常新。
②        俞正樑:《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
点评:中正平和,复旦气派。孙子云:“以正合,以奇胜”。俞老师这本书就是一个字“正”,它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甚至出格的观点,但整本书是按照非常规矩的线索一点点推进下来的,都是要学国关的人必须知道的最基础的知识,你也挑不出什么错,对于复旦考研中经常考到的如“全球治理”等问题,着墨又更多一些,所以对有志复旦的同学是必须的。一般水平最高的东西看上去都没什么突出特点,就给人感觉特别正,比如你想学青衣,梅程荀尚都很好啊,但一般初学者都是学梅派,为什么?因为梅派最正最规矩,把梅派学的差不多了,基本功就很好,再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点去学别的个性强的流派就比较好,反之先学了个性特别强的流派,再想换别的就非常困难。
③        唐贤兴:《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点评:辞约事详,良史之才。唐老师主编的这本书是我复习到九月才接触到的,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该书是2000年开始,由一批复旦老师共同编写的,为的是给本科生提供一本优秀的近现代国关史教材,所以非常适合大家使用。它叙事非常简洁,三百多年的历史仅仅用了48万字薄薄的一本,不必要的细节几乎都没有,而对考试较重要的背景、影响分析则非常扎实,从威斯特法利亚到二战胜利,只读这一本就够了,事半功倍。
④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
点评:前面说的唐老师的《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只写到二战胜利,所以二战后历史需要别的书。方老师这本书分上下册,比较厚,优点是非常全面,细节丰富,无论备考还是查阅都不错;缺点是重点不突出,线索不很清楚,从中摘出要点比较费力。但现在阶段实在也没有什么书可以替代它,所以还是扎实对着这本书做好笔记。
⑤        顾关福:《战后国际关系(1945-2010)》
点评:顾老师这本书主要是补充方老师著作的不足的。首先方老师的书线索不是很清楚,顾老师的著作在这方面强一些,有一些纵向的总结;其次方老师的书出版时间比较早,因此只写到2000年左右,这里面会留出10年的空档,而顾老师的书是写到2010年的,时间上离现在更近些。所以用法上,还是先读方著,做好笔记之后再读顾著,补充框架和2000-2010年的事件。
⑥        罗伯特·杰克逊,乔格·索伦森:《国际关系学理论与方法》
点评:深入浅出,体例严谨,大师风范。把一件简单的事情说的很复杂是很容易的,但把一件很复杂的事情说的很简单就比较难了。杰克逊和索伦森的这本书就做到了后者,这两位学者分别来自加拿大和丹麦,都是英国学派的大师级人物,他们谈理论,真的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感觉,具备大师看大师的穿透力。全书将各大理论的来龙去脉都说的非常清楚,并且擅长剖析各理论的论证结构,还附有大量图表,帮助读者理解。另外,由于它本就是作为教材写作的,所以每章后面还有作者写好的总结,简直是业界良心。把这本书全部做好笔记之后,吃透各种理论的来龙去脉和结构,会有一种内力上升了一重的畅快感觉,以后再看各种理论书籍都会感觉阻力小很多。
⑦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点评:博而寡要,可兹补充。倪老师这本书长期以来是国内国关学者接触西方理论的头一本甚至唯一一本书,有万里取经的殊勋。但我斗胆评论,当时毕竟是初次接触西方国关理论,倪老的很多论述显得比较混乱难懂,结构也不是很清楚,同时过于求全。但它的优点也在这里,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浅显百科全书,这里面几乎什么流派、各色学者的观点都能找到,前述的杰克逊的书就只讲了一些最著名的理论和学者,不够广博。所以这两本书的用法是,用杰克逊的书打好框架,而后用倪世雄老师的书来补充。
⑧        陈志敏、肖佳灵:《当代外交学》
前述俞著中有涉及外交,但比较简略。考虑到真题中涉及过外交制度问题,所以用这本书做个补充。挑重点做笔记即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6-8-22 10:09:16 | 只看该作者
三、战法
战法即考试技巧。
1、        考场心态
一旦上了考场,一切都确定了。在考场上,有时候技巧的比拼倒在其次,第一位的往往是心态,谁更能放下包袱,谁更能轻松、专注,谁可能笑到最后。
这里着重说两点:第一,考场上遇到不会的题目怎么办?实际上,即使是分数很高的考生,也一定有不会做的甚至听都没听说过的题目,因此我们一开始就要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本场考试我本来就可能遇到两道左右的不会做的题目,这是很正常的,我把剩下的会做的答好了,一样可以得高分。持这样的心理暗示上考场,即使真的见到不会做的题目也不会慌张了。
第二,在考场上一定要有狼性,有强烈的求胜欲,有喷薄而出的战斗精神。除了前面提的完全不会做的题目,比如今年的“葛兰西主义”(我见过,但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所以这题我放弃了),更多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介于会做和不会做之间的题目,乍一看好像题中提到的东西我都知道,但面对整个题目就是感到无从下笔。这时候怎么办?你必须抱定一个决心:我会做!我一定要把它做好!而后可以从这道题的结构和基本概念下手,先把这题里出现的概念都小小的名词解释一下,还不够的话甚至把和这些概念稍微挨一点边的知识都写上去,这实际上是通过写来刺激你思考,我常常在写这些“序章”的时候,逐渐获得思路,之后文如泉涌,一口气把它写完。因为在考场上,时间非常紧张,如果你们实战模拟过就知道,即使每道题都经过简单的思考就快速下笔,时间往往都只能刚刚好,想留出时间列提纲、仔细的思考、检查是很难办到的。更多时候,考场上凭的是长期实战模拟出来的本能和强烈的求胜心:看到这道题大脑就开始兴奋,而后一顿狂写。这样时间才差不多够。

2、        时间和字数安排
很多考生都没有注意到考试时间、考试总分、每题的分数、每题时间、每题字数之间存在数学联系。
由于考试总时间为180分钟,总分为150分,所以平均得每1分花费时间应为1.2分钟。这时候同学们可以拿出纸笔,掐表测算自己平均每分钟可写多少字,我当时测过,自己写的比较慢,约为每分钟45字。这样以今年的国关史为例,一道简答题分值为12分,因此平均花费14分钟,应当写630字。以此类推,每种题型应该花费多长时间,大概写多少字大家都要提前算好。有些同学写字速度快,可以稍多写一些。
实际上,经过这样的计算之后会发现,每种题型所应写的字数都很有限。名词解释8分一道,用时9.6分钟,大概写430字。如果你自己模拟写过名解就知道,该题型稍一发挥就可以写600-700字。因此要保证时间够用,必须每道题都答的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不可随意发挥,否则可能完成不了。

3、        答题方法
很多同学没想明白这场考试主要考察什么,想不明白这个问题,也就当然想不明白要怎么答。实际上,两张全部由主观题组成的试卷明显是在考思路,考基础知识。因为对于复旦的老师来说,看我们写的这些答案,就好像我们去看一个初中生写的考试答案一样,仔细看的话,都很幼稚。因此,他们本就不指望从答案中看到多么高明的东西,不过是从试卷中看看这些考生:一,会不会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有逻辑的组织答案;二,相关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过硬。基础知识学长不能代替你们学,把我推荐的八本书看透了,自然过硬。下面谈谈如何有逻辑的组织答案。
我认为主观题根本上都是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是名词解释,简答怎么就不是了?不过是比名词解释挖得深入一些,或者把两个概念(名词解释)做比较,或者说时间跨度更长一些的事情,仅此而已。论述又如何不是名词解释?论述的常见形式是根据某某理论,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这时候就需要用分析的方法,先名词解释这个理论,再把这个实际问题拆的很小,一个个部分都名词解释一下,这样你才算开了个好头,等于是立论了,而后再实际的去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我这里只讲名词解释怎么写,剩下的,水到渠成。名词解释应该按这样的结构来答:
时间
代表人物
背景
定义
框架、作用或特点
意义或影响
局限性

先交代这是一个产生于某某年代,由某某发明的概念/主义/理论/方法,再说它当时产生的理论背景和实践背景是什么,接着用一句话定义一下,而后说明理论的框架/作用/特点,哪部分突出说哪部分,而后说这个东西的意义或影响是什么,最后一定要提一下它的局限性,受到的批判有什么,显得比较全面、客观。按照这样的顺序来答,就显得非常通顺,来龙去脉,优点不足交待的很全面,老师一看,这个考生答题是有一定章法的,基础知识也没错误,你这名解的八分不就拿到了?
为什么说很多人的答案没逻辑呢?他想起来什么答什么,或者是详略不得当。前者是说他的答案不按逻辑顺序,比如上来就说局限性,然后又扯一会儿背景,最后说这是谁谁在某某时代发明的,就给人感觉描写一个人的外貌,先描写脚,而后突然说头,最后说肩膀,非常别扭,你让老师看着别扭,老师也让你别扭。
后者是说分不清主次,比如交待作者是谁本来一句话就够了,他花了200字介绍了一遍生平,反而理论的特点一句话就说完了,这样答题也得不了高分,给改卷老师的印象就是这个人的大脑没经过训练,很混乱。
为了能做到考试中顺利答出这七点,同学们应该做到在平时读书做笔记时就自觉带着问题去读,有耐心的把各种知识点都按照这个结构加以拆分,这样你平时吸收的知识就是梳理过的,答题时去调用出来也会比较有逻辑。

四、结语
前面插科打诨写了一万多字,到结语部分,学长要板起面孔说些不那么好听的话了。
   “命运是弱者的借口,运气是强者的谦辞”,考研归根结底是很残酷的。每年考复旦国关的学生有200左右,录取也就是10个人上下。请各位看到这篇帖子的学弟学妹,趁你们年轻,拼尽全力吧,不要给自己后悔的余地,不要在一年后,只能慨叹:“这就是命”、“我已经尽力了”。
确实有命运吗?最近看里约奥运会很有感慨。在男子49KG级16进8的比赛中,中国选手吕斌在明显优势的情况下,被裁判判负,泪洒赛场。赛后采访中他说出得一句话是至理名言:“可能我还不够努力吧,我会继续努力,要用自己的拳头来决定比赛,而不是裁判”。根本没有什么命运,不过是你的拳头还不够硬。
我多次说考研是场马拉松,最后谁会胜利?意志、决心最强的人会胜利。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英语谚语,是我非常喜欢的《珍珠港》里,执行杜利特轰炸时,杜利特鼓舞战友时说的:
Victory always belongs to those who believe in it the most and who believe in it the longest.
(胜利总属于最有信心和最有毅力的人)
祝大家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6-8-22 16:17:34 | 只看该作者
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3 13:23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