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战法
战法即考试技巧。
1、 考场心态
一旦上了考场,一切都确定了。在考场上,有时候技巧的比拼倒在其次,第一位的往往是心态,谁更能放下包袱,谁更能轻松、专注,谁可能笑到最后。
这里着重说两点:第一,考场上遇到不会的题目怎么办?实际上,即使是分数很高的考生,也一定有不会做的甚至听都没听说过的题目,因此我们一开始就要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本场考试我本来就可能遇到两道左右的不会做的题目,这是很正常的,我把剩下的会做的答好了,一样可以得高分。持这样的心理暗示上考场,即使真的见到不会做的题目也不会慌张了。
第二,在考场上一定要有狼性,有强烈的求胜欲,有喷薄而出的战斗精神。除了前面提的完全不会做的题目,比如今年的“葛兰西主义”(我见过,但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所以这题我放弃了),更多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介于会做和不会做之间的题目,乍一看好像题中提到的东西我都知道,但面对整个题目就是感到无从下笔。这时候怎么办?你必须抱定一个决心:我会做!我一定要把它做好!而后可以从这道题的结构和基本概念下手,先把这题里出现的概念都小小的名词解释一下,还不够的话甚至把和这些概念稍微挨一点边的知识都写上去,这实际上是通过写来刺激你思考,我常常在写这些“序章”的时候,逐渐获得思路,之后文如泉涌,一口气把它写完。因为在考场上,时间非常紧张,如果你们实战模拟过就知道,即使每道题都经过简单的思考就快速下笔,时间往往都只能刚刚好,想留出时间列提纲、仔细的思考、检查是很难办到的。更多时候,考场上凭的是长期实战模拟出来的本能和强烈的求胜心:看到这道题大脑就开始兴奋,而后一顿狂写。这样时间才差不多够。
2、 时间和字数安排
很多考生都没有注意到考试时间、考试总分、每题的分数、每题时间、每题字数之间存在数学联系。
由于考试总时间为180分钟,总分为150分,所以平均得每1分花费时间应为1.2分钟。这时候同学们可以拿出纸笔,掐表测算自己平均每分钟可写多少字,我当时测过,自己写的比较慢,约为每分钟45字。这样以今年的国关史为例,一道简答题分值为12分,因此平均花费14分钟,应当写630字。以此类推,每种题型应该花费多长时间,大概写多少字大家都要提前算好。有些同学写字速度快,可以稍多写一些。
实际上,经过这样的计算之后会发现,每种题型所应写的字数都很有限。名词解释8分一道,用时9.6分钟,大概写430字。如果你自己模拟写过名解就知道,该题型稍一发挥就可以写600-700字。因此要保证时间够用,必须每道题都答的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不可随意发挥,否则可能完成不了。
3、 答题方法
很多同学没想明白这场考试主要考察什么,想不明白这个问题,也就当然想不明白要怎么答。实际上,两张全部由主观题组成的试卷明显是在考思路,考基础知识。因为对于复旦的老师来说,看我们写的这些答案,就好像我们去看一个初中生写的考试答案一样,仔细看的话,都很幼稚。因此,他们本就不指望从答案中看到多么高明的东西,不过是从试卷中看看这些考生:一,会不会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有逻辑的组织答案;二,相关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过硬。基础知识学长不能代替你们学,把我推荐的八本书看透了,自然过硬。下面谈谈如何有逻辑的组织答案。
我认为主观题根本上都是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是名词解释,简答怎么就不是了?不过是比名词解释挖得深入一些,或者把两个概念(名词解释)做比较,或者说时间跨度更长一些的事情,仅此而已。论述又如何不是名词解释?论述的常见形式是根据某某理论,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这时候就需要用分析的方法,先名词解释这个理论,再把这个实际问题拆的很小,一个个部分都名词解释一下,这样你才算开了个好头,等于是立论了,而后再实际的去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我这里只讲名词解释怎么写,剩下的,水到渠成。名词解释应该按这样的结构来答:
时间
代表人物
背景
定义
框架、作用或特点
意义或影响
局限性
先交代这是一个产生于某某年代,由某某发明的概念/主义/理论/方法,再说它当时产生的理论背景和实践背景是什么,接着用一句话定义一下,而后说明理论的框架/作用/特点,哪部分突出说哪部分,而后说这个东西的意义或影响是什么,最后一定要提一下它的局限性,受到的批判有什么,显得比较全面、客观。按照这样的顺序来答,就显得非常通顺,来龙去脉,优点不足交待的很全面,老师一看,这个考生答题是有一定章法的,基础知识也没错误,你这名解的八分不就拿到了?
为什么说很多人的答案没逻辑呢?他想起来什么答什么,或者是详略不得当。前者是说他的答案不按逻辑顺序,比如上来就说局限性,然后又扯一会儿背景,最后说这是谁谁在某某时代发明的,就给人感觉描写一个人的外貌,先描写脚,而后突然说头,最后说肩膀,非常别扭,你让老师看着别扭,老师也让你别扭。
后者是说分不清主次,比如交待作者是谁本来一句话就够了,他花了200字介绍了一遍生平,反而理论的特点一句话就说完了,这样答题也得不了高分,给改卷老师的印象就是这个人的大脑没经过训练,很混乱。
为了能做到考试中顺利答出这七点,同学们应该做到在平时读书做笔记时就自觉带着问题去读,有耐心的把各种知识点都按照这个结构加以拆分,这样你平时吸收的知识就是梳理过的,答题时去调用出来也会比较有逻辑。
四、结语
前面插科打诨写了一万多字,到结语部分,学长要板起面孔说些不那么好听的话了。
“命运是弱者的借口,运气是强者的谦辞”,考研归根结底是很残酷的。每年考复旦国关的学生有200左右,录取也就是10个人上下。请各位看到这篇帖子的学弟学妹,趁你们年轻,拼尽全力吧,不要给自己后悔的余地,不要在一年后,只能慨叹:“这就是命”、“我已经尽力了”。
确实有命运吗?最近看里约奥运会很有感慨。在男子49KG级16进8的比赛中,中国选手吕斌在明显优势的情况下,被裁判判负,泪洒赛场。赛后采访中他说出得一句话是至理名言:“可能我还不够努力吧,我会继续努力,要用自己的拳头来决定比赛,而不是裁判”。根本没有什么命运,不过是你的拳头还不够硬。
我多次说考研是场马拉松,最后谁会胜利?意志、决心最强的人会胜利。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英语谚语,是我非常喜欢的《珍珠港》里,执行杜利特轰炸时,杜利特鼓舞战友时说的:
Victory always belongs to those who believe in it the most and who believe in it the longest.
(胜利总属于最有信心和最有毅力的人)
祝大家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