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29|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技巧·能力·信念——帅先村君的考研回忆录(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11 09:54: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键词三:复习计划
    可能我这样放长线的计划并不太适合多数童鞋,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被老师怀疑是专业考研党的。(囧rz)
    我的学习大概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大一暑假开始,一直到大三下学期开学。这个阶段很长,将近两年。这期间我阅读了不少专业教材和著作(上面提到的绝大部分教材都是这期间看完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政治学和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知识内容和理论(注意仅仅是了解),为以后的复习做准备,同时通过大量阅读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这期间光在当当上买书就烧掉上千块吧,记得有一段时间总去北门搬一箱子书横穿整个吉大。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不但没少玩还在学院的组织里混得风生水起,还得应付本科的课程,所以并没有集中精力准备考研。不过也做了两件非常正确的事情,一件是认真准备了六级考试,培养了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和方法,拿了一个还算不错的成绩,为后来对付考研英语打了很好的基础。二是从大二开始读唐士其老师的政治思想史,读得非常非常细,几乎是要拆成一页一页来读,同时还用手写的方式做非常详细的笔记和书摘,所以虽然只看了一遍,却相当于看了三四遍,对政治哲学的发展脉络、基本理论和分析思路掌握得比较扎实。我直到考研之前不到两个月才彻底读完唐老师的大作。当时时间已经非常紧迫了,我还是坚持要完成这项工作,最后我得到了237页小十六开横格本的全手写政治哲学笔记,每一页都没有空行,纸页都脆了,翻页时不小心就会碰坏。如此执着,大抵因为我一直视政治哲学为基本、必备之素养,在知识的掌握上绝对不姑息自己。
第二个阶段从去年3月底开始到10月初,主要工作就是写笔记。写笔记这个阶段是考研复习最关键的阶段,也是大部分前辈都经历过的阶段。很多童鞋问我,可不可以买前辈的笔记或者红宝书来代替自己做笔记,我的意见是可以买来参考,但绝对不能偷懒。面对SIS虚无缥缈泛得令人发指的考卷,还有随之而来庞大复杂的知识内容,许多童鞋在开始正式复习的时候都会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最简单也最直接的一个问题:每个科目只看一本教材,在知识的掌握上肯定会有重大缺陷,而看很多本教材又没办法都背下来。做笔记是有效对付这种困境的方法,其好处有二:一,在做笔记的过程中,需要有重点、有目的地再次阅读大量教材和资料,通过寻找这些教材在内容编排上的共同点,可以为自己归纳出这个学科完整的知识框架和体系,将原本看似杂乱无章的知识变得有序且易于掌握,并在这一过程中加深记忆和理解,夯实基础,为冲刺阶段打下极端重要的基础;二,做笔记的时候如果能尽量做到系统、全面、详实,做出一份类似教材的笔记,就是一份非常好的冲刺阶段核心复习资料,正所谓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到了冲刺阶段就可以避免沉浸于书海不能自拔,只需以自己的教材式笔记为核心,辅以少量补充材料,该背诵的就背几遍,其他的就以理解记忆为主,保证能扎实掌握大部分知识。
做笔记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点:1、以一两本内容体系编排较为清晰简洁的教材作为中心参考书,重点参考其目录,先粗略摸索出这一学科的知识框架,设计出笔记的总目录,同时也可以观察这些教材的共同重点,把握这一科目复习的主要方向;2、选择其他一些自己感觉内容比较充实或者有亮点的教材和资料作为笔记内容的填充物,充实笔记,要求尽量涵盖比较广的范围,做到有点有面;3、红宝书和核心概念之类的书可以用来查缺补漏,看下目录,找找有没有自己忽略的整块知识或是零散知识点;4、国际关系史比较特殊,推荐整理名词解释,我当时把方连庆的五卷本中所有可能做名解的内容全挑了出来,写条约写到吐,但这样的方式既可以避免简单粗暴地背书,又可以掌握国际关系史发展的主要线索,能灵活应对各种题型;5、推荐用电脑写笔记,手写很累,速度有限,而且偷懒容易写成提纲式笔记,这种笔记适合期末考试但不适合考察整个学科的考研,而用电脑写还可以及时查找补充其他资料,可以画图表,不怕丢失。
做笔记的阶段非常辛苦枯燥,但一定要坚持下来。我坚持了半年多,最终得到了政治学概论、国际政治学概论、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四份笔记,近四百页,加上各类备忘录、试题分析和补充材料和手写的政治哲学笔记,大概有60万字,仅仅是打印装订就要花一百多块。通过这个过程,我才真正觉得自己入了政治学的门,这些笔记也成为了最后三个月冲刺阶段的制胜法宝。
最后一个阶段从十一长假过后开始。由于战线比较长,所以很多人还没看完书的时候我已经抢得了整整90天的冲刺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记忆,拿着自己整理的笔记反复看,区分出纯粹背诵和理解性背诵的部分。对于国际关系史,历史事件还好办,但多如牛毛的条约协定就让人很头疼,而不幸的是你必须背,简单地说就是硬背,只有牢固地记住大部分历史,才能从中总结出一些抽象的内容。我当时的方法是一边背国关史一边把自己能想到的所有结论都写在空白处,或者将那些非常明显的历史宏线总结成专题贴在背面。事实证明这种边背诵边总结的方法是很有效的,国关史那些非常值钱的大题几乎全部撞在了我的枪口上。
另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关注国际时政。大概每年2月到12月的国际热点都可能是SIS出题的引子——记住,仅仅是可能,也仅仅是引子。很多时候是不考时政热点甚至有意避开的,或者只是擦边地考一下。不过名词解释还是很可能时髦一下的,比如今年的G20。冲刺阶段大家都会手忙脚乱,每个人手里都有大把的复习工作没做完,根本没心思从浩如烟海的时政报道中挑出些干货。我的一个偷懒方法是在12月中旬的时候买一本公共政治时政热点的小册子来看,再以此为指南找一些学者撰写的论文或有一定水平的新闻评论,思考下可能会关联到哪些知识点,心里有准备即可。
在整个复习三阶段中,做专业课备忘录是一个良好的习惯。我在看书、做笔记和背诵的时候,会随时将任何突然想到的没有准备的知识点记在手机中,然后利用网络及时解决,添加在笔记中或者形成专门的补充材料。这个方法能有效防止基础知识跑光露点,对个别刁钻古怪的题目也有些效果。
关键词四:专业课真题
    PKU作为天朝第一牛校,有些腔调是自然的事情——譬如SIS从来不提供真题和参考答案(可是尼玛哲学系就有啊),论坛上的真题都是诸位前辈们从考场上偷回来的,还不一定准。(今年我也干了这偷鸡摸狗的勾当,封信封后立刻掏出准考证把真题一字不差抄在了背面。)至于参考答案就更别想了,我考研这几年还从来没听说哪个SIS的研究生见过老师判卷用的答案——虽然传说是有标准答案的,但也许仅仅是传说罢了。
    好几个童鞋问我是不是要做好多真题,还要整套的测速。个人觉得没有必要。首先是题量很大,写两道论述搞不好都要一晚上,耽误时间,做一整套更是累死人。其次,很少有人的复习质量在倒计时三十天之前就达到闭卷答题的水平,如果开卷写题也就没什么意义了。我的方法是在最后三十天已经完成了几轮背诵的时候挑,几道最近两年的简答、论述闭卷计时做,切记不能超时(一般名词解释5m,简答15,论述40m)。很多人第一次做真题时都有种欲说还休无从下笔的感觉,而专业课时间又非常紧张,很容易答不完卷,因此在有限的真题练习中一定要锻炼出迅速利用已有知识框架发散思维、分析判断和组织语言的能力,哪怕一开始看到题目完全没有思路也要硬做,在计时的刺激下,大量分泌的肾上腺素会让你看题就带感。做完的题最好能让有能力的人帮忙看一下,指出其中的缺陷和不足,重点解决分析思路方面的问题。(这时候要是基础知识还不过关就做好准备充分母吧。)
    在专业课的两张卷子中,专业课二国际关系史的构成最为单纯,仅有国关史一科,顶多兼带一些时政热点。而专业课一的内容绝对不像它的名字那样简单,很庞杂,我将其分为政治学概论、国际政治学概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政治思想史几个主要部分。其中政治学概论考得相对宽且深一些(有一年的论述曾经考过西方国家福利制度改革的利弊得失,让我们这些经济学出身的人都无言以对),国政概和国关理论则相对更浅显,政治思想史也基本局限于古希腊到黑格尔的范围内,不会考察二十世纪的各种晦涩理论。总之可以概括为基础之上拔尖子。
    关于近几年真题的走向,我曾经写过一篇分析,欢迎大家前来索要。我个人的观点是,以前那种马味很浓的题目基本绝迹了,所以大家不必过分纠结于看书答题是非马还是马的问题,中西比较、政治思想史和国际关系理论才是最近几年重点关照的对象。今年似乎有些变故,居然没有出政治哲学的题目,又换成了中西比较,幸而之前看过潘老师的文章,又重点看了《乡土中国》和北大的课件,总结了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名解,才顺利搞定论述第一题。由于考前时间仓促,我的国关理论复习得很潦草,考前一天晚上还看笔记到11点多,结果还是华丽丽地忽略了华尔兹的《人、国家与战争》,一看简答果断中枪,所幸我对华尔兹的理论的大体把握还说得过去,连蒙带骗答上了。
关键词五:公共课
    先说英语,这是让很多男生发怵的一科。我的英语底子在男生中还算不错,但仅仅靠好底子是拿不了高分的。六级考得好考研英语就没问题?我觉得二者的成绩没有任何关联——我的六级是578分,阅读满分,但最初做考研阅读仍然惨不忍睹。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和自己的方法,还有信心。通过六级的努力,我相信自己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来搞定一门没有老师教的考试。
在考研英语的试卷构成中,第一部分是完形填空,仅占10分,只有具有相当单词水平的人才能拿高分,而且无法进行专门联系,完全是考察真才实学,所以被公认为鸡肋题型,在考试中被放在最后一部分做,没时间全蒙即可;第二部分是阅读,包括三个小部分,第一个是传统阅读,由四篇500词左右的《经济学人》难度的文章组成,每篇设5个小题,每题2分,之后是阅读新题型,可能是段落排序或者选标题,5个小题10分,最后是句子翻译,从一篇和传统阅读差不多的文章中选出5个句子英译汉,每个句子5分,每句中错一处扣0.5分,扣完为止;第三部分是写作,包括100词左右的书信或通知为主的小作文和200词左右的看图说话的大作文。
由上可知,阅读是考研英语的核心部分,而传统阅读则是整张试卷的重中之重,传统阅读得高分才可能拿英语的高分。个人主张应当先重点练习传统阅读,通过阅读水平的提升,不但能提高分数,而且可以夯实英语的应试基本功,后期练习写作等其他题型时也会很顺手。
上面提到的第二阶段也是我开始复习英语的阶段。早在大三上学期的时候,我就把新东方的考研英语单词红宝书背了10遍,但什么都没记住——事实证明,脱离了实际使用环境是无法牢固掌握但词短语的。去年二三月份的时候我开始做阅读题。开始时采用了六级的做法,一次做一组四篇传统阅读,错误率高达一半。后来我分析的问题所在,发现考研阅读的难点一在出题者诡异的逻辑,二在生词和长难句。所以我改变了做法,买来张剑的黄皮书阅读150篇,每天只做一篇传统阅读,采用精读的方式,不限时间,在第一次阅读过程中将任何有疑点的单词、短语和句子全部用蓝笔画出,做完题之后将所有疑点部分全部搞明白,用红笔在下面标注汉语意思,夯实单词量和语法基础,同时仔细分析错题原因,重点把握出题者的操蛋逻辑,之后带着新的理解重新读一遍文章,第二天再做题之前还要把前一天的文章再看一遍。这样练习了四个月后,我的阅读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终于把传统阅读的错误率降低到4个以下甚至是零。有了这个基础后,阅读新题型只需稍掌握些小技巧便迎刃而解,翻译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完形填空的水平也自然会提高。
至于写作,我从7月份才开始练习。我只写真题作文,每一篇都认认真真绝不放过,每周大小各一篇,不限时间,不限字数,把小作文都当成大作文来写,参考各类范文模板反复修改,重点练习写作思路、句段规划和长难句,避免犯低级错误,这样的练习坚持到最后,自然就在心中有了一份非常灵活的模板,下笔自如,能打开思路灵活应付各种话题即可。
我强烈反对粗鲁地对待英语真题这种稀缺资源。我和其他同学都是过了10月份才开始做英语真题,人家是一周一套,一天就做完,我也是每周一套,但每天只做一个部分,做完之后用阅读精读的方法来解剖真题,扫清所有疑点,仔细体会真题的难度和特点。
    当上述所有工作都完成后,可以留一套真题或模拟题测速,当然还需要仔细规划各部分答题时间。貌似我当时的计划是传统阅读18m—20m,大作文30m,小作文20m,翻译25m,新题型20m,剩下时间都给完型。后来在考场上基本达到了这个时间表的要求,还提前了两三分钟答完。
    至于公共政治这种SB学科,只能说是吓唬人的纸老虎一个。政治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选择题,共50分,包括单选和多选,前者每个1分,后者每个2分,只要选错就没分;第二部分是主观题,包括5道10分左右的大题,对应着大纲解析上的五个部分。主观题的参考答案过于扯淡,即便把大纲解析全背下来也未必能像高考文综政治那样拿分。所以拿分的关键还在选择题(一般认为总分等于选择题分数乘2减3)。选择题想答好,就必须熟悉考纲中的知识点,辅以做大量的选择题。
由于之前一直专心复习专业课和英语,直到10月中旬我才开始焦虑地复习公共政治。看到用密密麻麻的小字印了五百多页的大纲解析时我承认我尿了——这他喵的根本没法背啊!!!后来在前辈指点下买了风中劲草的核心考点和选择题练习册,才终于有了些眉目。和风中劲草核心考点类似的书还有很多,都是将大纲解析精简、画重点而来,便于掌握和背诵。这里奉劝大家千万表去考研政治班。报班的多半是求个心理安慰,效率低下还浪费时间。辅导班的工作也无非就是画考纲重点,相当于你自己花时间做了一本风中劲草。核心考点是复习的核心材料,连看带背有个三四遍就差不多了。第一遍的时候要边看边做对应章节的选择题,以便初步掌握基本的知识内容。做一本选择题就足够了,但这本题一定要留好,时常拿出来翻看错题,在核心考点上找到对应位置搞清犯错的原因。考纲解析还是要买的,毕竟核心考点精简过后的内容相对不全面。
进入12月后会出现大量模拟题,找几套口碑好的,练下其中的选择题,看看大题思路即可,顺便复习下时政热点(这对SIS的同学根本就不是问题)。有些同学会在最后时刻背很多主观题的押题小册子,个人觉得没什么大用。当时我周围同学每人都至少背了两套主观题押题册子,我一套都没背完,心里那叫一个绝望啊。第一天上午考政治之前,我估计着自己主观题都裸奔了,这次肯定要玩蛋去了,直到考完才发现其实背了也没用,大题永远是那么虚无缥缈,押题者也不过是照抄考纲重点骗钱罢了(尼玛整本书的重点都让你押了那命中率还不嗷嗷滴),关键在于能临场时冷静地结合脑中所有能想起来的知识点狂蒙,只要蒙得别太离谱总分也还说得过去。
关键词六:作息起居
    大部分学生在考研期间是没人伺候的,这待遇可比高考差多了。有些前辈是起早贪黑全年无间断作业,有些前辈三个月就考上期间欧洲几大联赛还场场不落——由于个人特点的差异,习惯之间大抵是很难做比较的。我从去年正月十六开始回学校泡自习室,一直到12月四六级之前,基本每天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半泡自习室,中间偶尔可能小休一天半天,也曾经玩M&B一整天没碰过书,也算是劳逸结合吧。
    占座在很多学校都是敏感的话题,不过我无意在这里辩论是非。考研之前我是个从不占座的好学生,上课的时候自动自觉去最后一排看自己的书。但在去年做笔记的阶段,要参考十几本教材和大量资料,还得背着电脑,不占座就得活活累死。
    至于研伴,男女结伴那纯粹是动机不纯无需解释,基友结伴也得先保证彼此至少不拉后腿,作息时间基本一致。
    租房子?看你的自制力吧。校外租房子很容易陷入死宅的怪圈,在屋子里玩电脑吃外卖但就是不学习,我觉得住在寝室里,看着大家为自己的未来奋斗,还是很能督促自己的,至少你睡懒觉玩电脑的时候会有被抛弃而羞愧的感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2-4-11 19:19:09 | 只看该作者
沙发沙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4-13 23:30:43 | 只看该作者
深有启发。支持LZ。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2-4-17 21:45:2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4-21 17:06:15 | 只看该作者
不错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5-13 09:26:47 | 只看该作者
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5-24 21:19:47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是牛人,佩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5-29 00:58:5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5-4 14:32:27 | 只看该作者
求前辈的真题分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8 12:34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