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标题开始战火边上的生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0 17:48: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链接标记宏观 | 链接标记金融 | 链接标记公司 | 链接标记产业 | 链接标记艺术投资战火边上的生意
正文链接标记我来说两句(人参与)2013年01月19日09:58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沈念祖 链接标记打印
链接标记字号
链接标记大|链接标记中|链接标记小链接标记保存到博客

原标题 [战火边上的生意]
  “嘭!嘭!嘭!”1月17日晚,闷雷一样的三声炮响后,云南省盈江县那邦镇终于趋于平静。镇上的数十名边防特警踱着步审视着每一个经过“国门”的行人。“国门”指的是那邦边境检查站。盈江县那邦镇与缅甸克钦邦拉咱市仅一河之隔,河上一座10米长的小桥连接着两国的检查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链接标记
链接标记宝石A站。
  “国门”的另一侧——缅甸克钦邦拉咱市,战火已经被点燃。
  交战双方是克钦独立军与缅甸政府军。成立于1961的克钦独立军是缅甸民族地方武装中力量最大的一支。为争取独立,他们与缅甸政府军的斗争持续了半世纪。近期,政府军与克钦独立军开始了最新一轮武装冲突。
  由于实力的悬殊让克钦独立军节节败退,克钦独立军司令部所在的拉咱,随之成为政府军重点攻击之地。而与拉咱一河之隔的那邦镇,也被连日的枪炮声撕裂了往日的安宁与繁华。
  “国门”钟摆客
  战火催生了一批“国门”钟摆客,他们的商铺、房屋靠近国门,炮火来袭时,抱着孩子往中国跑,炮声平息后,又回去继续守护在缅甸的心血。
  36岁的杨清松还在拉咱坚守。
  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10年前,为了供两个孩子上学,她和丈夫在一河之隔的拉咱开了一家食品批发店,并且安了家。
  然而,炮火撕破了原有的宁静和致富美梦。缅甸政府军1月14日再次将炮击目标推进至拉咱。
  杨清松的店铺离爆炸地不到1公里。她回忆,当时自己一个人守着店铺,由于打仗也没有什么生意。突然听到炮声就在自己耳边炸开,房屋都震动了,她差点以为是炮弹打到了自己家,出门一看,发现离家里还有几百米的距离。
  知道此前有看客被炸,杨清松没敢看清被炸死的是谁,就匆匆往“国门”赶去。
  然而,杨清松并非一去不返。虽然她是那邦人,可是她的家当都在拉咱那个食品批发的铺子里。
  战火已经点燃,杨清松铺子里价值20万元人民币的存货无法运回国内。杨清松和丈夫只好当起了钟摆客。每天上午8点准时从那邦出发到拉咱看店,每天下午6点再从拉咱返回。“能卖一些是一些。缅甸人都逃到中国去了。平时还有一些克钦兵会来买东西。”
  一旦听到枪炮声音,杨立马关门返回那邦。
  彭帮用亦成为“国门”钟摆客中的一员。他修理家电的两个店面分别开在“国门”两侧。由于拉咱的店租是那邦的两倍,彭帮用让媳妇在拉咱只开一个小店面,将家电回收过来,到那邦的店面修理。“到拉咱做生意,不仅需要跟缅甸政府搞好关系,而且还要和克钦独立军搞好关系,成本很高。最关键的是,如果二者的意见矛盾,付出的代价相当巨大。”彭帮用说。“特别是打仗后,克钦独立军经费紧缺,今天收一个费用,明天又收另外一个费用。”
  对于安全问题,彭帮用倒显得很淡定。他向记者打趣:“我在自家店里挥手,我媳妇都能看见。”
  战火催生了一批像杨清松、彭帮用一样的“国门”钟摆客,他们的商铺、房屋靠近国门,凭借边民出入境证件在中缅两国穿梭以保护生命和财产的双重安全。炮火来袭时,她们抱着孩子往中国跑,炮声平息后,她们又回去继续守护在缅甸的心血。倚靠中缅边境维系的小本生意,即便是兵临城下,边民们也不愿轻易放弃。
  宾馆红火
  如今打仗了,许多在拉咱经商的商人,从拉咱退出来,又不愿意走远,又没有亲戚朋友投宿,就都住在宾馆里。
  战争拉垮众多生意的同时,却让那邦的宾馆生意逆市红火起来。
  不到30岁的李艳如是那邦宾馆、年鑫楼、年鑫附楼三家宾馆的老板娘。
  她介绍说,“平日虽然那邦的商贸往来红火,但很多客商当天来,当天走,宾馆生意时好时坏。如今打仗了,许多在拉咱经商的商人,从拉咱退出来,又不愿意走远,又没有亲戚朋友可以投靠,就都住在宾馆里。”
  如今,李艳如的三家宾馆都已经住满了人,房间价格没有上涨,大多数中国商人选择用包月的形式租下。“对于战争何时停歇,这些人虽然心急,却也只能耐心观望。包月还能便宜一些。”李艳如说。
  此外,还有少部分持有证件的缅甸平民来此避难,常是四五个人挤在一间房里,并不受到宾馆老板待见。李艳如就表示不愿意把房间租给“老缅”。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宾馆都是这般火爆。挨着“国门”附近的宾馆,原本是商贸往来时的便利之所,如今却被认为离危险更近而门庭冷落。“因为打仗,我们宾馆的营业额减半。”张昌东向记者诉苦。他的宾馆离“国门”只有几百米的距离。另一家紧挨“国门”的宾馆也是生意零落。老板为了安全,将床从顶楼移到了一楼。
  此时,那邦政府加强对宾馆的管控。1月17日下午,那邦镇上所有宾馆的老板均被请到镇政府去开会,强调了两点——加强对外来人员的身份登记,没有证件不准入住;若有外国人来住宿,要立刻通知边防人员。
  战火在邻城纷飞,那邦镇的居民却并不太恐慌,生活依然平静进行着。记者沿着“国门”前的一条街上随机采访了20个店家,虽然生意不景气了,但他们仍然悠哉。大家凑成一桌打麻将或者打纸牌。被问及是否害怕打仗时,回答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怕什么,我们是在中国。”
  记者于1月16日经过与拉咱只有一河之隔的那邦国门小学,发现镇上的一些领导和小学教师们正在操场上生火烤肉,喝酒庆祝寒假的到来。
  边境双城
  淘金、运木、种西瓜、种香蕉,是中国人到缅甸从事的四大行当。
  在盈江去那邦的私人面包车上,都贴着“到拉咱”。这些面包车并不过境,但是在许多当地人看来,拉咱就是那邦的另一种称呼。虽然它们分属于中缅两国,但是对于这两座边贸小镇上的人而言,过条河就到自己亲戚家。
  那邦和拉咱之间,往来一直很密切。在拉咱加油站用的是中文,手机信号由中国提供,人民币和缅甸币可以通用。拉咱河的河水很浅,只没过膝盖,在非战时,边民不经过口岸,直接趟着拉咱河往返很常见。
  那邦原来是一条国际通道,后来因为外贸的发展,于1996年建镇。目前它是盈江县人口最少、建镇时间最短、面积最小的镇。其西南与缅甸接壤,全国各地的商人冲着缅甸丰富的链接标记宝石、水果、木材来到这里。最繁盛的时候,有数万中国人云集镇上。十余年间,那邦镇发展为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县份额80%左右的中缅边贸重镇。
  除了云南本地人,拉咱还云集了不少来自中国其他地区的投资者。从拉咱过去10多公里,便是一马平川的肥沃土地,适合种橡胶、香蕉和西瓜等作物。因此,四川、海南、福建、贵州等地的商人都在这里租地种植。除了种植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拉咱还有丰富的矿产、木材资源。淘金、运木、种西瓜、种香蕉,是中国人到缅甸从事的四大行当。
  如今,拉咱的战火仿佛扼住了那邦喉咙。
  水果种植业在此次战事中受到重创。福建香蕉客商龚何平1月17日才赶到那邦,照看自己100多亩的香蕉地。“我还有好几百亩的香蕉地在拉咱,现在看来肯定是收不回来了。我在那邦的地靠近拉咱河,原本是请了缅甸人看着,可是现在战事吃紧,缅甸人害怕,都跑了。我只好亲自过来守着。”
  龚何平的地挨着国界,他让留下的雇工在地里竖起了中国国旗。国界对面的拉咱由于水土肥沃、人力成本低廉,曾是香蕉种植的好去处。龚何平介绍说,鼎盛时,在缅甸境内投资种植香蕉的中国人有300余人。
  尽管两城商贸受阻,但是两城边民的关系却愈发融洽。那邦镇上的一些居民主动接纳了来自拉咱的亲朋好友。1月10日,四五百名景颇族人一路从那邦镇政府门前走到“国门”。《环球时报》报道的当地指挥部负责人的解释是,德宏州内的景颇族自发聚集那邦,想了解对岸战事及克钦人的真实境况。景颇和克钦同根同源,不少家庭有亲戚关系,听说消息后,州内景颇族相约着到前线看看。
  中国机遇
  缅甸人来中国工作的三大理由:一是就业机会,二是相对高的收入,三才是避开战争。
  即便没有战火,经贸往来和文化上的共性也让越来越多的拉咱人到中国来。
  陈丽娟是那邦镇国门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教师。国门小学对于户籍没有过多限制,陈丽娟所带的五年级乙班,37个学生里有10多个是缅甸人。平日,这些跨境学童胸前挂着牌子,出入“国门”。如今战争打响了,许多孩子或跟随家长在那邦暂住,或是被寄养在亲戚家。
  陈丽娟说,刚开始听到炮响,班里的孩子都很紧张,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还会嬉闹着猜下一声炮响的时间。但是“老缅”的孩子始终神色忧虑,他们之中很多人父母都参军了。
  国门小学处于两国的边境线上,在陈丽娟的宿舍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对岸的生活。
  拉咱由于地势所限,只能把建筑错落地建在山脚或半山腰上,有少数房屋还建在了山脊上。傣缅式风格的别墅和欧式风格的宾馆、基督教堂被茂盛的森林环绕着。“这里都是富人区,只是如今炮声连连。”陈丽娟说,她去年9月入职教书时,一到晚上对面的山上就灯火辉煌。现在为了避开枪炮,对面的居民都不敢开灯,山看起来一片死寂。
  除了学童,越来越多的缅甸人也到中国来寻求机会。“我来中国已经十多年了,刚开始没看到那么多缅甸人,也不经常听到人们说缅甸语。但是现在,你在街上可以听到很多人说缅甸语,也有很多缅甸商店和饭店。”冯春砖操着流利的那邦方言和记者交流。她是那邦镇最大赌石店的老板,缅甸人。按照冯的归纳,近年来缅甸人来中国工作的三大理由:一是就业机会,二是相对高的收入,三才是避开战争。
  李艳如的三个宾馆爆满,服务员招架不过来。她很快就招了一个缅甸人。当地人都愿意雇佣缅甸。“雇当地人至少要1000元/月,而缅甸人每月400~500元足够了。何况那邦镇的本地人都到盈江打工去了。”李艳如说。
  战火的蔓延让越来越多缅甸人向往中国。不过,只有少数拥有证件的缅甸居民,白天能带着证件与竹席,越过边检站,躲避未知的炸弹。数以万计无法办理通行证的缅甸平民,则只能去往难民营,或是逃往深山。
  在离那邦镇10多公里的公路上,司机指给记者看缅方难民安置区。这些用竹篱笆或油毛毡搭建的简易房,大多依河而建,一是为了取水方便,二是为了倚靠中缅边界,寻求中国庇护。
  尽管如此,一些难民还是难以心安,没有通行证件,依然要想办法偷渡到中国。记者遇到过三个偷渡过来的缅甸男子。他们操着不是特别熟练的那邦话告诉记者,他们是趟过拉咱河,穿过香蕉林,再沿着山间小路,走到公路上来的,去那邦找工作。在前往那邦镇的公路上,零星可以看到徒步的缅甸人。
  那邦镇一位政府官员告诉记者,目前,网络上的许多信息纯属误传,那邦镇没有难民涌入的情况发生。
  为了应对缅北军事冲突升级,盈江县已经做好了相应的应急准备,几周前在那邦镇附近圈定了4块通水通电、最多可以容纳2万人的空地,作为进行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的临时应急点。
  事实上,那邦也并不安全。2012年12月30日晚,三枚炮弹就已落入中国境内的那邦镇,致使一栋民房受损。2013年1月9日下午,又一枚炮弹落入小镇的山头空地上。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22 04:22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