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0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讯息] 南亚:阿巴反恐困局难解 作者:胡仕胜 杜冰 王世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 21:46: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亚:阿巴反恐困局难解

发布时间:2011-03-29  作者:胡仕胜 杜冰 王世达  来源:《亚非纵横外稿》2011年第2期


        内容提要:2009年3月,奥巴马政府推出“阿巴新战略”,试图通过“阿巴并重”、“军民共进”、“打谈结合”等多重手段力推阿富汗安全形势好转。但新战略实施一年多以来,不仅阿局未见明显好转,巴安全形势亦日益恶化。南亚整体呈现暴恐势力“全球化”与“本土化”相互交织乱象,加之地区国家地缘政治博弈激化,南亚近期仍将面临巨大反恐压力。

主题词:南亚  “阿巴新战略” 反恐困局



        纵观2010年,在奥巴马政府反复调整的“阿巴新战略”、巴基斯坦史所罕见的夏季特大洪灾及地区相关国家日趋激烈的地缘战略博弈的相互催化、彼此激荡中,南亚反恐形势复杂多变。阿富汗乱局持续发酵,巴基斯坦军事与政治反恐“双弱化”,美深陷南亚反恐窘境进退两难,地区国家反恐合作“非常不给力”。展望未来,南亚反恐将经历一段十分艰难的时期。



        一、美国新军事策略在阿富汗“水土不服”

        为增强在阿军事行动效果,奥巴马政府除大量增兵外,还不断降低目标追求,不但放弃在阿“建立民主样板”、保障妇女人权等“崇高目标”,还大幅缩小打击对象。重在摧毁国际恐怖势力在巴阿的生存基地,集中火力打击“基地”及其盟友。对阿富汗塔利班(阿塔)等本土反叛武装则改行“以武促谈”,区分“温和派”和“强硬派”,拉拢“温和派”、孤立“强硬派”。但迄今为止,美新军事策略成果有限。

        首先,武力清剿效果不彰。奥巴马上台后多次向阿富汗增兵,并要求北约盟国增兵支援。截止2010年底,驻阿美军已达10万,联军总数超过15万。驻阿联军军事优势更加明显,接连发起大规模军事清剿行动。2010年2月,1.5万美军及阿政府军在赫尔曼德省马尔贾地区展开代号“共同行动”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以清除阿塔势力并在当地恢复阿政府管治。但因后续民事建设滞后,以及阿地方政府执政能力有限等的掣肘,阿塔仅数月后即卷土重来,重夺部分地区实际控制权。5月初,马尔贾地区长官扎希尔·汗(Mohammad Zaher Khan)公开对重建进展缓慢表示不满;该区议长甚至努力与当地武装分子媾合,并称“这是保持马尔贾稳定的唯一途径”。[①]9月初,在议会选举(9月18日)的安保重压下,美军勉强展开原定6月发动的坎大哈军事行动,但议会选举完毕后此次军事行动渐行渐弱。10月27日,阿政府宣布坎大哈战役行将获胜,有意提前结束此次战役。[②]两次战役效果很不理想。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参与战况评估的美国防部高官表示:“阿塔具有强大的‘重组和再生’能力,在遭受重创后往往数日内就可恢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阿塔已失去这种能力。”[③]同时,阿塔吸取2001年与美“硬碰硬”惨败的教训,坚持以“路边炸弹+游击战+突袭战”等不对称战法与美周旋,除保持在阿东部、南部的强势存在外,阿塔还向西深入法拉省,并联手“乌伊运”等中亚恐怖组织进入北部昆都士等省,活动范围呈现“北进西突南守”之势。此外,“哈卡尼网络”[④]在东部频繁发动恐袭;“伊斯兰党”[⑤]在东部偏北地区相当活跃。2010年,多达711名驻阿联军阵亡,其中美军499人,再创联军伤亡新高。

        其次,“以武促谈”策略未能奏效。美起初反对和谈,后迫于压力改行“以武促谈”。2010年上半年,国务卿克林顿及前任驻阿美军主帅麦克里斯特尔均表示至少待坎大哈战役结束后再行和谈。然而,马尔贾及坎大哈军事行动均未能逼迫阿塔接受美方和谈条件,即“弃武、遵宪、与‘基地’绝交”。为尽早结束战事,美转而将阿政府推向前台,支持卡尔扎伊“和解与再融入计划”。9月28日,驻阿美军最高指挥官彼得雷乌斯首次承认与阿塔存在秘密接触,并称“美国支持阿政府与阿塔和谈,这是解决阿叛乱的最有效途径”。[⑥]10月15日,彼得雷乌斯明确表示,“将为阿塔成员赴喀布尔与阿政府和谈提供便利,保证不会逮捕参会代表。”[⑦]但考虑到阿塔未公开放弃“先撤军,后谈判”的强硬立场,加之其发言人反复表态否认开启和谈,阿政治和解前景依旧不明。

        第三,美“政治挂帅”增加取胜难度。阿国土面积辽阔,地势复杂,多高山、峡谷等险峻地貌;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极其落后,通行不便,不适合机械化部队展开作战。阿塔虽被美扣上“支恐”帽子,但本质上仍是不满外军占领的反叛组织,且拥有强烈的“普什图大民族主义”思想,不愿少数民族掌控喀布尔政权。普什图人在相当程度上仍处于部族社会阶段,族群观念强烈,有“一家有难,大家帮忙”的传统,其世代相传的“普什图瓦里”(Pashtunwali)[⑧]更是加强了普什图人“反对外侮”、“有仇必报”的反抗精神。上述地理特点及普什图民族特性先后挫败了英国、苏联控制阿富汗的尝试。然而,奥巴马现行战略非但未立足战场现实,反让美国内政治斗争“牵着鼻子走”。在以“阿战保选战”的政治心态驱使下,美不仅无力清剿阿南部的阿塔根据地,反因战事造成大量平民伤亡进一步培植了阿塔的生存土壤。更为重要的是,奥巴马2009年12月1日宣布的“撤军”计划客观上极大鼓舞了以阿塔为首的反叛力量的“必胜信念”。尽管奥巴马及其团队此后一再强调撤军须“视情而为”,但以阿塔为首的反叛力量已转而采取保存实力、坐待美撤军后再发力夺权的军事与政治策略。一方面,避免正面交火,在广大农村地区以路边炸弹应对联军清剿,在城市则以“人肉炸弹”频袭重要军政目标、政府要员,以最小代价造成最大杀伤,打击联军及阿军士气,增加派兵国反战情绪及政治压力;另方面,继续发挥“影子政府”作用,尤其积极充当部落纠纷的仲裁者,培植群众基础与政治影响,遏阻当地民众与驻阿联军和卡尔扎伊政府开展合作。



        二、巴基斯坦反恐能力与意愿“双弱化”

        2009年底以来,在奥巴马政府“反恐新政”的不断诱压下,巴美反恐合作深化,尤其是军情合作力度加大,甚至有所突破,如与美共审被捕暴恐嫌犯,容忍美安保公司在巴开展情报搜集活动等。白沙瓦美领馆实际上是中情局在巴指挥反恐行动的大本营。而美国安保公司,如德阳公司(DynCorp)、“Xe专业服务公司”(更名前为“黑水”)则可大肆在巴推进“信息行动计划”。巴对美无人机频繁越境空袭也表现出超强容忍度。截止10月末,美2010年已发动空袭上百次,特别是5月美纽约时报广场爆炸案后,美空袭频率明显上升,仅9月就达22次之多,创历年之最。这种空袭还因得到巴方准确的情报信息支撑而取得了明显效果,相继击毙“基地”、“巴塔”、“强格维军”等伊斯兰极端组织多名指挥官[⑨],并迫使武装分子减少活动频率,难以发起大规模攻势。此外,巴还打破常规,在接受美式武器的同时开始接受美方提供的军事培训,尤其是开始允许美培训巴部落区精锐警察部队,强化其执法能力、机动能力及自卫能力。目前,超过70名美军事顾问和技术专家在巴秘密训练巴武装部队。

        然而,巴美反恐合作仍面临多重困扰。特别是2010年夏季特大洪灾后,巴反恐力度渐弱。

        首先,巴反恐“双重标准”稀释美反恐效果。出于对印“东西夹击”的战略担忧,巴仍视“阿塔”为掌控阿富汗局势的“重要资本”,其反恐重在打击境内国际恐怖势力及危及自身统治的“巴塔”,而对阿塔在巴境内的组织系统网开一面,基本没有触动[⑩]。不仅如此,巴坚持介入阿政治和解进程,即在未来的喀布尔政权安排中,让巴方支持的阿塔势力占有重要位置。巴方有选择的反恐策略实际上是美“以武促谈”反恐策略难以奏效的主因之一。

        其次,国内暴恐潮迫巴回调反恐策略。一年多来,巴深陷恐怖主义内战,截止11月14日,2010年共有1591名平民死于各种恐怖袭击[11]。巴三军情报局数据显示,自2009年以来平均每天多达10名士兵阵亡。[12]而且,巴境内的恐怖活动日益与民族、宗教纷争相结合,反恐形势呈现多区域、多维度特点。2010年,巴教派冲突异常血腥。逊尼派极端-暴恐组织,如本土的“强格维军”、藏身此地的“基地”等,针对什叶派、逊尼苏菲派等少数教派频发血腥袭击。其中,卡拉奇成教派冲突的主战场。此外,党派争斗与民族矛盾也夹裹其中。还以卡拉奇为例,该市聚集着三大民族穆哈吉尔人、信德人和普什图人,民族矛盾与政治斗争错综复杂。2010年以来,三大族间针对彼此领导人的政治暗杀屡屡发生,数次引发城市大骚*,数百人死亡。[13]暴恐活动的混合“共振”迫使巴政府从夏天以来明显放缓反恐步伐,逐渐停止大规模军事行动。巴军9月份甚至与北瓦的“巴塔”主要分支达成停火,并释放战俘与人质。

        第三,巴难以集中精力反恐。2010年夏天,巴遭受史上特大洪灾,损失惨重。120多万座房屋被毁,260万英亩土地被淹。[14]据联合国估计,洪灾至少造成200亿美元经济损失,相当于巴国内生产总值的12%以上。[15]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巴官员则表示,受到这场水灾直接影响的人数达到2100多万,其中需要紧急食物救助的灾民约占一半,巴正陷入史上最为严重的粮食危机。巴计划委员会表示,重建支出将高达300多亿美元,且需5年时间完成。对政府而言,洪灾过后,“重建至上,反恐次之”。特别在反恐重点地带的部落区,由于特大洪灾严重损毁当地基础设施,巴军在抗洪抢险之余也顺势改变反恐策略,从上半年的积极军事打恐转入下半年的维持现状。而武装分子则趁机抢占地盘,并利用赈灾等名义积极争取民心。

        最后,美巴仍然相互猜疑。美国务卿克林顿7月19日在巴公开坦承,美巴间仍存“不信任和猜疑”,且短期内难以化解。[16]巴始终认为,与美合作打恐是导致巴境内暴恐泛滥的主因,且指责美援金额远不足弥补巴方损失[17],并严重拖累巴经济发展。9月末,巴曾因北约直升机误杀巴士兵而临时关闭联军最主要给养通道。此举不但使驻阿外军物资供应面临一定困难,而且因山口关闭而滞留在巴境内的物资运输卡车屡屡遇袭。仅10月第一周,驻阿外军即有一百多辆油罐车接连遭袭焚毁。在美驻巴大使10月6日公开道歉后,巴政府才于10日重新开放开伯尔山口。

        巴民众中普遍存在的反美情绪是导致巴美相互猜疑、牵制巴美反恐合作的深层次原因。在巴民众心目中,袒护印度、肆意操控巴内政、频繁越境空袭(导致平民伤亡)、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刻意沉默等都是美自私自利、反对伊斯兰的具体表现。



        三、阿富汗重建进程步履蹒跚

        为防止喀布尔政权在美军撤离后迅速****,美及其同盟全方位加速实施“阿人治阿”策略:政治上,全力保证阿完成总统、议会大选;行政上,加大吏治人才培养力度;经济上,推动基建、通讯等领域发展;军事上,大力提升阿军警素质。然而,阿富汗重建之路仍然崎岖坎坷。

        首先,经济“再生”能力依然不足。在国际社会的资金支持下,阿社会经济面貌发生积极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已可买到国产奶制品、食用油等日常生活用品。但安全形势恶化严重影响经济建设,加上职能部门效率低下、相关经济法律法规残缺不全,上述积极变化仍不足以压缩阿塔生存空间。

        目前,毒品经济仍是阿“创收大户”。据联合国《2010世界毒品报告》显示,受罂粟作物病害的严重影响,阿鸦片产量2010年减少近一半,约为3600吨,比2009年减少48%,但其鸦片和海洛因产量仍居全球之首。据统计,多达350万阿富汗人从事罂粟种植、加工等相关产业。美试图通过提供化肥、种子推进替代种植的做法并不得人心,大部分民众反对取消罂粟种植。此外,阿各级官员从毒品经济中获利颇丰[18]。阿塔年均从鸦片经济中获利1.7亿美元,最多年获利高达4.7亿美元。[19]阿毒品(鸦片、吗啡和海洛因)的整个市场潜在价值高达650亿美元,其中,多达610亿美元产值在阿境外实现。[20]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 21:46:23 | 只看该作者

        其次,卡尔扎伊政权脆弱依旧。卡尔扎伊虽然在2009年总统大选中赢得连任,但因涉嫌舞弊而一度广受质疑。在新一届内阁组阁问题上,他饱受各方压力。以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希望新内阁以清廉、高效,且最好具有西方背景的技术型人才为主,而阿各民族、各派系、地方实力派则要求自身利益代表更多地进入内阁。这大大增加了卡尔扎伊的组阁难度,其反复斟酌后提交的内阁名单三遭议会否决。与此同时,逐渐浮出水面的“府院之争”也削弱了卡尔扎伊的总统权威。鉴于四大民族存在复杂的历史恩怨,为增强新政权的国家凝聚功能,阿富汗政治架构重建之初就刻意强化总统地位,议会一直处于受压制境地。但由于卡尔扎伊政府贪腐丑闻不断,美等西方国家逐渐倾向支持议会在确保政府施良政、反贪腐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然而,现有的阿富汗议会政治并不以政党为基础,所有议员均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选。人民院249名议员成分复杂,既有前“圣战”领袖,更有地方实力派(特别是军阀及其代表),还有新生代政治家等。由于各色人等利益诉求各异,议员们不仅难以向政府提供有效决策参考,还经常为彰显自身影响而无端阻挠政府政策、法案通过,已成为卡尔扎伊政府的重要掣肘。

        第三,阿富汗国民军“难当大任”。2010年7月20日,卡尔扎伊在喀布尔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上提出在2014年底前独立承担安全责任。该提议得到美等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驻阿联军因此加快阿富汗国民军和国家警察建设进程。目前,阿国家**部队已增至25.6万,其中国民军13.6万,警察12万,并将在2011年10月前增至30万。[21]尽管如此,国民军远不能独挡阿塔等反叛武装。在赫尔曼德、坎大哈等大规模清剿活动中,国民军虽与联军以一定比例混编参战,但“打前站”、“啃骨头”的仍然是美国大兵,国民军在战斗中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究其原因有三。其一,军纪涣散,缺乏战斗力与凝聚力。2010年6月,美“阿富汗重建特别监察长”菲尔德(Arnold Fields)称,阿**部队开小差、腐败、吸毒现象严重,且文盲率居高不下,仅有23%国民军和12%警察可称为“称职”。[22]其二,民族构成严重失衡。据“阿富汗重建特别监察长”2009年10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占阿总人口25%的塔吉克人在国民军中比例高达41%,主体民族普什图人仅占30%。[23]而且,塔吉克人几乎把持着国民军所有战斗旅指挥官一职。[24]这不但引发普什图人的强烈不满,且有利于阿塔招募人马及渗透国民军。本应属于国家“稳定器”的国民军,至少在民族构成方面,有可能发展成为阿稳定的重要潜在威胁。其三,各类军阀仍拥兵自重。拉巴尼(塔吉克人领袖,前总统)、杜斯塔姆(乌兹别克人领袖,北部地区)、伊斯梅尔·汗(塔吉克人,西部地区)、法希姆(塔吉克人领袖,北部地区),等大军阀依然是国民军成长中的大障碍。

最后,阿美分歧拖累阿重建进程。自卡尔扎伊赢得连任之后,美阿矛盾有所加深。美认定赢得平叛战争的关键在于扶植廉洁、高效并获普通民众支持的阿富汗政府。因此,奥巴马政府不断强化对卡尔扎伊政府的施压力度,一再要求其提升执政水平、强化反腐力度,甚至坚持将对阿援助与反腐力度挂钩[25],引发卡尔扎伊本人异常反感,并有意在内政外交上彰显独立自主性。例如2010年8月17日,卡尔扎伊在未与美协商的情况下颁布法令,要在4个月内全面禁止私营安保公司在阿运营,矛头直指为美军服务的安保公司,引发美强烈不满。卡尔扎伊还一再要求美军减少平民伤亡、由阿政府支配援助资金等。此外,美方负责涉阿问题的“三驾马车”,即阿巴特使(霍尔布鲁克)、驻阿美军司令(麦克里斯特尔、彼得雷乌斯)以及驻阿大使(艾肯伯里),在重大涉阿问题上的分歧也令卡尔扎伊政权无所适从。例如,艾肯伯里曾强烈反对向阿大幅增兵,而彼得雷乌斯恰恰是增兵战略的主要设计者,霍尔布鲁克则习惯于高层次协调,不想过多卷入阿富汗自身的“琐碎小事”。



        四、国际合作严重受制于利益分歧

        奥巴马上台之后便大力构建以美为主导的“地区反恐统一战线”,寻求阿富汗问题的地区解决之道,推动召开了一系列涉阿问题的多边会议与磋商。国际社会2010年先后召开了两届“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1月28日,来自80多个国家和组织的高级代表参加伦敦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决定支持阿政府与阿塔和解,赞同卡尔扎伊提出的“和解与再融入计划”,并承诺投入1.4亿美元设立“和解与再融入信托基金”。7月20日,第二届“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在喀布尔举行,来自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与会。卡尔扎伊提出2014年底前由阿独立承担防务,并号召国际社会将援助资金交由阿政府自主支配。美及其盟友对此予以支持,且纷纷围绕2014年这一期限制订新的对阿政策。在美鼓励下,土耳其先后主持召开了五次土阿巴峰会,强化三国在安全、经济、教育等领域合作,试图借“伊斯兰会议组织”这一平台,以伊斯兰途径稳定阿富汗局势。此外,美还将卡尔扎伊总统推向前台,撮合地区合作。3月以来,卡连访伊(伊朗)、巴、中、印、土(土耳其)等国,掀起罕见的地区外交高潮。

        然而,因地缘利益的相互冲突性,地区国家很难在解决阿富汗问题上形成合力。首先,印巴“战略排斥性”成为最大障碍。一方面,巴自独立伊始即视印为其国家安全首要威胁,视阿为其西部战略纵深,并一直欲控制喀布尔政权或扶持友巴政权。因此,巴对美鼓励印积极参与阿重建疑虑重重,不愿印在其西侧太过活跃,且拒绝向印(对阿)提供贸易通道便利,并一再指责印度情报机构利用驻阿东部领馆支持巴境内俾路支分离运动。另方面,印有意借营建阿富汗开辟通往中亚、西亚的战略通道,并在战略上牢牢钳住巴基斯坦。印因此强烈反对阿受控于巴,反对将塔利班纳入政治和解进程。印巴在阿富汗的“战略对抗性”与“相互排斥性”显然成为美地区反恐合作的最大障碍。

        其次,美伊关系僵局减少了阿脱困选项。伊朗在阿有着深厚的传统影响。在阿富汗战乱期间,伊曾接纳200多万阿富汗难民。阿塔政权倒台以来,伊朗曾积极参与援助阿富汗重建,重点是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灌溉系统、输水管线、道路和电网建设及种子、化肥供应等。伊朗还牵头组织波斯语三国(阿、伊和塔吉克斯坦)地区合作。伊朗大力介入阿事务既为防美,也防信奉逊尼派的阿塔。伊朗视阿为抵御美压力的东向战略缓冲带,担心美利用在阿军事基地袭击其核设施,希望美撤出伊拉克、阿富汗。同时密切与阿富汗、中东、中亚穆斯林国家联系,扩大什叶派穆斯林影响,树立伊地区大国地位。奥巴马上台之初也曾寄希望于伊朗帮助解决阿富汗难题,并曾在2009年3月荷兰海牙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上与伊朗展开接触。然而,2010年以来,美伊关系因伊朗核问题陷入僵局。美不断指责伊斯兰革命卫队向阿塔提供武器、资金等方面支持,内贾德总统则反复强调外国军队的存在是阿富汗安全局势恶化的“罪魁祸首”。美伊关系僵局使得伊朗政府不可能出力助美脱困。

        第三,俄美合作助益不显。俄罗斯在阿富汗主要利益有三:阻止伊斯兰极端主义思潮向本国和中亚扩散;减少并最终消除阿富汗毒品荼毒;防止其他国家(主要是美国)以阿富汗为跳板向中亚渗透,挤压自身战略空间。2009年以来,俄罗斯与卡尔扎伊政府接触频繁,并有意向其出售武器;借担任上合组织主席国之机,主持召开阿富汗问题特别会议,推动上合组织积极介入阿富汗稳定与重建;同意开辟“北方通道”,为驻阿联军运输非军事物资提供便利,高调助美反恐;加强与美禁毒合作,展开联手禁毒行动。然而,俄罗斯真正目的并非助美脱困,而在于借此适度影响美国“反恐新政”,牵制美国对中亚的战略渗透。美国则对俄罗斯战略意图有清醒认识,在利用“北方通道”同时积极开拓“第三通道”,避免过度依赖俄罗斯。

        最后,海湾“捐款”滋养暴恐势力。除毒资之外,阿塔经费另一主要来源就是海湾捐款。据阿富汗金融情报机构官员2010年5月底透露,过去4年间,多达9.2亿英镑[26]的海湾资金落入包括阿塔在内的各反叛势力与恐怖分子之手。美国阿巴特使霍尔布鲁克2009年底即公开声称,海湾捐款是阿塔最大经费来源。此外,沙特金主在南亚地区,尤其是阿巴地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想的扩散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望2011年,阿巴反恐局势的演变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政治和解进程的发展轨迹。随着美及盟友国内政治压力的不断增大,驻阿外军势将不断削减参战人数,转变角色定位,远离军事行动,或将主要精力放在阿国民军能力建设方面。在这种情势下,阿塔与前“北方联盟”间的博弈将是局势发展的最大变数。如若阿塔在巴基斯坦的鼓励下接受和谈,且执掌喀布尔军政大权的前“北方联盟”成员又能与之捐弃前嫌,阿将迈入一个渐趋稳定的政治磨合期。如若阿塔与前“北方联盟”难以化解历史恩怨,双方将不得不为未来的再次决斗积蓄能量。一方面,阿塔势将继续调整斗争策略,为保存实力,将更依赖“路边炸弹”、“自杀袭击”等不对称战法与美周旋,以待美撤兵后与“北方联盟”一决雌雄;另一方面,前“北方联盟”势力则将利用手中军政资源,“厉兵秣马”,着眼在“后美军时代”应对阿塔挑战。







--------------------------------------------------------------------------------


[①] Marjah fears return of warlords, Mohammad Elyas Daee and Abubakar Siddique, Asia Times, Mar 11, 2010.http ://www.atimes.com/atimes/South_Asia/LC11Df01.htm


[②]卡尔扎伊政权一直不太支持美军发动坎大哈军事行动,原因有三:一是马尔贾战役成效不彰;二是卡尔扎伊本人有意以“以就业换和平”推进与塔利班等*政府武装的政治和解,不希望美军行动干扰其努力;三是坎大哈部落长老反对。4月初,卡尔扎伊在坎大哈与地方长老会面时表示,不会让外国人干涉当地事情,强调自己绝非外国人的傀儡。在得知当地部落长者反对美军发动坎大哈战役后,他曾表示将拒理力争,劝阻美军放弃行动。


[③] 《阿政府宣告坎大哈战役将胜 美军称塔利班蛰伏待机》,新华网,2010年10月29日,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10/29/c_13580763.htm


[④]  阿境内第二大反叛组织。由贾勒鲁丁?哈卡尼和西拉杰丁?哈卡尼父子领导,以巴基斯坦北瓦济里斯坦为基地,主要在阿东部帕克蒂亚、帕克蒂卡和霍斯特省活动,并经常在首都喀布尔发动恐怖袭击。


[⑤]  阿第三大反叛组织,由希克马蒂亚尔领导,以巴基斯坦白沙瓦为重要活动据点,主要活跃在阿东部、东北部地区的库纳尔、楠格哈尔、拉格曼、霍斯特、卢格尔等省。


[⑥]《美国高官证实阿塔秘密接触阿富汗政府》, 新浪网,2010年9月29日,

http://news.sina.com.cn/w/2010-09-29/091118176744s.shtml


[⑦]《美军证实向参加和谈的塔利班领导人提供了方便》,人民网,2010年10月16日,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29/42355/12968508.html


[⑧] 普什图延续数千年的传统习惯法,凌驾于一切法律之上,其核心价值为自由、荣誉、复仇和好客精神。


[⑨] 如1月14日,“巴塔”领袖哈基姆拉在美军空袭中疑似死亡,从此长期销声匿迹。2月15日,“突厥斯坦伊斯兰党”头目阿卜杜勒?哈克?阿尔?蒂尔基斯坦尼在部落区北瓦被击毙。3月中旬,“基地”重要头目侯赛因?叶梅尼在北瓦被击毙。叶梅尼是“基地”组织负责行动策划与支援的重要人物。据信叶梅尼策划了2009年12月30日对中情局在阿富汗霍斯特省营地的自杀式袭击,造成7名中情局人员死亡。这是中情局自1983年以来遭受的最惨重损失。5月末,“基地”三号人物穆斯塔法?阿布?耶齐德在北瓦被击毙,此人又名谢赫?赛义德?马斯里,是“基地”组织“首席财政官”,负责处理从财政至行动策划所有事务,也是乌萨马?本?拉登和二号人物艾曼?扎瓦希里同下级沟通的主要渠道。


[⑩] 2月,巴军抓获多名“阿塔”高层,如二号人物巴拉达等。从阻碍“阿塔”绕过巴方直接与阿政府谈判的角度考虑,10月12日巴总理吉拉尼明确宣布,阿和平进程巴不可或缺,并随后释放巴拉达。


[11] 见南亚反恐情报网,http://www.satp.org/satporgtp/countries/pakistan/database/casualties.htm。


[12] Pakistan: Rescuing a Drowning State, Raza Ahmad Rumi,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No.36. 2010, p12.


[13] 卡拉奇人口上千万,主要民族有穆哈吉尔人、信德人、普什图人,教派主要有什叶派和逊尼派,各个民族、教派都有自己的政治组织与武装组织,彼此之间矛盾重重,加之有组织犯罪的泛滥,卡拉奇成为巴的“犯罪之都”。如2月5日,该市连续发生两起针对什叶派的自杀式袭击,致死25人,伤上百人。8月2日,代表穆哈吉尔人利益的“统一民族运动党”高层、信德省议员拉扎·海德尔被暗杀;8月19日,代表普什图人利益的“人民民族党”领导人奥贝德-乌拉?优素福?扎伊被暗杀;9月16日,“统一民族运动党”领导人法鲁克在伦敦被暗杀。一连串暗杀激起各派疯狂报复,城市成为战场,上百人死亡,卡拉奇政府被迫宣布宵禁。


[14] Pakistan: Rescuing a Drowning State, Raza Ahmad Rumi,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No.36.2010, p12.


[15] Pakistan’s Flood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No.34. 2010, p9.


[16]巴基斯坦《每日时报》, US offers $500m carrot, pushes govt to‘do more’, Daily Times, July 20, 2010.

http://www.dailytimes.com.pk/default.asp?page=2010\07\20\story_20-7-2010_pg1_1.


[17] 6月5日巴财政部发表报告称,自2001年以来,巴反恐投入已超430亿美元。见巴基斯坦财政部网站:Pakistan Economic Survey 2009-10, http://www.finance.gov.pk/survey_0910.html.


[18]阿富汗人2009年共花费25亿美元向官员行贿,阿经济环境仍不容乐观。Afghan hash at an all-time high, Julien Mercille,Asia Times, Apr 20, 2010. http://www.atimes.com/atimes/South_Asia/LD20Df02.html


[19] NATO countries split on help for Afghan drug war: top UN official, The Free Library, http://www.thefreelibrary.com/NATO+countries+split+on+help+for+Afghan+drug+war%3A+top+UN+official-a01611727919.


[20]俄罗斯国家禁毒委员会主席暨毒品流通监督局局长伊万诺夫(V.P.Ivanov)2010年5月25日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主题演讲中称,每年阿毒品收入总额为650亿美元。其中,阿种植农民、有组织犯罪、官员从中获利40亿美元,而多达610亿美元的毒品价值是在阿境外实现的。还可参阅Afghanistan Drug Market,Global Security, 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world/afghanistan/drugs-market.htm


[21] Afghan women are commissioned into the army,BBC,September 23,2010.


[22] Afghanistan security forces woefully unprepared to protect country when U.S. forces leaves: report, NYDailtynews, June 29 2010.

http://www.nydailynews.com/news/world/2010/06/29/2010-06-29_afghanistan_security_forces_woefully_unprepared_to_protect_country_when_us_force.html


[23] Tajik grip on Afghan army signals strife,Gareth Porter,Asia Times, Dec 1, 2009.

http://www.atimes.com/atimes/South_Asia/KL01Df02.html


[24] Afghan army struggles with ethnic divisions,Associated Press, Jul 27, 2010.

http://www.msnbc.msn.com/id/38432732/ns/world_news-south_and_central_asia/


[25] 例如,2010年6月28日,美国众议院对外援助拨款小组委员会主席洛瑞(Nita Lowey)要求严格审计拨付的数十亿美元援阿资金,并表示“如果我不能确定美国纳税人的钱不被乱用、不会装在腐败的阿富汗政府官员、毒枭和恐怖分子的腰包中,我将不会再向阿富汗拨付一个铜子的援助资金。” 参见《阿富汗政府被指贪污成风 美国考虑削减援助资金》,中国日报网,2010年6月29日,

http://www.ccdy.cn/2010-06/29/content_483304.htm


[26] http://www.the7thfire.com/Afghanistan_War/The_Truth_about_Afghanistan_Kucinich.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5 14:25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