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讯息] 伊拉克油气田首度对外开放的背景 作者:程星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 21:34: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伊拉克油气田首度对外开放的背景

发布时间:2010-04-21  作者:程星原  来源:《国际资料信息》2009年第9期


  今年6月30日,伊拉克公开对外拍卖8个大型油气田的开采权,在为数众多的国际石油巨头中,英国石油公司(BP)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简称中石油)的企业联合体赢得一项位于伊南部鲁迈拉(Rumaila)油田的竞标。这是伊拉克自1972年实施石油资源国有化政策30余年来首次对外开放能源开发,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鉴于伊拉克尚未出台相关石油法律,近来美军从伊城镇撤出后,伊恐怖暴力活动增多,政局面临诸多不稳定因素,未来油气开发等经济重建形势不容乐观。



一、伊政府亟需战后经济重建资金



  伊拉克是世界第三大石油储藏国,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150亿桶,约占全球总储量的10%,仅次于沙特阿拉伯(2640亿桶)和伊朗(1380亿桶)。天然气已探明储量3.17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十位。石油生产和出口是伊支柱产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20世纪70年代初,在中东地区石油国有化浪潮大背景下,1972年伊拉克赶走西方石油公司,1973年实现石油工业国有化,组建了伊拉克国家石油公司(Iraq National Oil Company, INOC)控制国家的石油资源。两伊战争结束到海湾战争之前,伊拉克平均日产原油350万桶,最高时达450万桶。[1]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联合国对伊实行严厉的经济制裁,伊经济包括石油工业遭受重大打击,基本陷于瘫痪状态。1991年海湾战争中,伊许多石油开采设备被毁,石油生产与基础设施也遭到严重破坏。此后,联合国对伊实施长期的经济制裁和贸易禁运,造成伊输油管线和其他基础设施老化,许多产量较高的油田都因管理不善而出现产量下滑,加之伊政府缺乏重建石油业的资金,致使伊拉克石油工业长期衰弱,处于近乎停滞状态。在此期间,伊石油产量曾一度锐减至日均30万桶。1996年12月,安理会通过第986号决议(即“石油换食品”计划),允许伊出口石油,用以购买食品和药品等人道主义物资,伊经济状况稍有好转,石油生产逐渐开始恢复。2002年,伊平均日产石油增至200万桶,主要通过伊土(耳其)石油管道和南部巴士拉港出口。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前,伊石油产量恢复至日均250万桶。2003年的美伊战争重创伊经济,伊石油业更是雪上加霜,产量急剧下滑。第三季度平均日产仅100万桶,其中日出口原油仅为40万桶。伊拉克战争后,安理会于2003年5月通过第1483号决议,取消对伊除武器禁运以外的所有经济制裁,但受动荡不定的安全形势所累,经济重建进展缓慢,由教派与权益之争引发的长期政局动荡严重影响了伊油田的开采能力。目前,伊石油日产量240万桶。尽管伊战结束已6年有余,但至今伊石油生产与出口仍未达到战前水平。

  为解决国内石油短缺问题,加快恢复石油生产,重振国民经济,伊拉克政府决定开放能源开发,尝试与拥有雄厚资金和先进技术的外资公司合作,以增加原油产量,确保战后重建资金。伊拉克希望通过对外开放油气资源,将日产量由现在的240万桶提高到2013年的400万桶,并于2015年实现日产量600万桶的目标。[2] 伊拉克石油部长侯赛因·沙赫雷斯塔尼表示,要实现上述目标,伊拉克需要200亿美元的外资及国外先进的开采技术。2 实际上,长期来一些外国石油公司一直期待投资于伊拉克尚未开发的大油田,希望伊在法律制度的框架下出台新的投资政策以降低风险。

  2007年2月26日,伊拉克政府批准酝酿已久的《石油天然气法》草案,明确规定石油是国家资源,伊将成立一个国家石油公司,负责管理全国的石油生产、出口等事务。石油的全部收入通过国家石油公司上缴国库,归入中央政府设立的基金账户名下,石油收益再按人口比例在全国18个省份中平均分配,用于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草案对外资进入石油工业开了绿灯,其中规定与外国石油公司的合作方式主要依据《产品分成协定》办理。尽管石油法草案已获伊政府通过,但由于民众对其内容存在广泛争议,特别是在取消政府对大部分石油的独有控制权,向外国石油公司开放油气资源,以及石油利益分配等问题上矛盾尖锐,致使该草案至今仍未获伊议会批准。鉴于恢复建设和扩大生产亟需资金、技术,伊政府难以顾及诸多未决因素,迫切向外国石油巨头打开大门。在此轮油田投标前夕,伊石油部长沙赫雷斯塔尼指出,石油增产能在未来20年内为伊政府带来额外1.7万亿美元的收入,其中300亿美元将拨归开采企业。他指出,石油收益将有助于政府为基建计划融资,可用以兴建学校、道路、机场、房屋和医院,并强调外国投资者的利益也将得到保障。



二、油气田首度对外开放合同条件苛刻



  因遭遇强沙尘暴天气,原定于今年6月29日的公开竞标,被迫推迟到30日在首都巴格达绿区一家酒店举行。面对伊拉克“钱景诱人”的丰富石油储量,全球有120家石油公司参与了伊油气田开采权的竞标,最终41家公司入围,其中包括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俄罗斯Gazprom Neft公司,日本的新日本石油公司和中国4家大型油气公司(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化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来自印度、韩国和印尼的亚洲财团等。伊拉克本次公开招标的共有六个油田和两个气田,六个油田分别是:巴士拉省鲁迈拉油田、基尔库克省基尔库克油田、基尔库克省巴伊哈桑油田、巴士拉省祖拜尔油田、米桑省米桑油田和巴士拉省西古尔纳油田。六个油田总储量高达430多亿桶,其中所蕴含的石油产量占到了伊拉克总产量的80%。两个气田分别为:安巴尔省的阿卡斯气田和迪亚拉省的曼苏里耶气田,均尚未开发。

  在此次招标会前,伊拉克官方即为油气合同条件定了调。伊石油部长侯赛因·沙赫雷斯塔尼曾表示:“替伊拉克赚钱最多、花钱最少的企业将赢得合同。”为此,伊拉克石油部决定通过采取支付超额生产报酬的方式同外国石油公司进行合作,超额生产报酬最高仅为每桶2美元。而外国石油公司原本希望按照伊拉克《石油天然气法》草案规定的《产品分成协定》,拥有所开采石油的部分份额。[3] 按照该协定,外国石油公司在合同初期将获得75%的利润,待收回全部开采成本后按20%的利润提取。考虑到《产品分成协定》将使伊付出沉重的利益代价,并将大大降低政府在油气问题上的话语权,伊拉克政府拒绝采用。[4]

  鉴于伊拉克政府提出的支付超额生产报酬条件过于苛刻,伊方甚至还要求中标单位的生产经营必须接受伊官方的“共同管理”,进一步削弱了经营单位自主管理和控制风险的能力,不少外国石油公司难以接受。多数外国石油公司要求的报价都在每桶2美元的两倍以上,最高的超额报酬甚至达到伊拉克所提条件的10倍以上。[5] 如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率领的竞标团即拒绝接受伊政府提出的过少的技术服务费用。同时,美国、英国、意大利和中国的石油企业也坚持要求伊政府增加技术服务费用,但最终未果。鉴此,竞标当日出现戏剧性一幕。被拍卖的六个油田和两个气田,仅有鲁迈拉油田技术服务合同被英国BP和中国中石油组成的竞标团拿下,其余招标油气田均未能成交,而位于伊西北部不稳定的迪亚拉省(Diyala Province)的未开发天然气田竟然无人问津。[6] 期间,中国中石化和中海油曾联合美国康菲石油对巴伊哈桑油田发起竞标,希望每超额生产一桶原油获得26.7美元的报酬,但伊石油部却只愿支付4美元,因而也未能成交。对此,伊拉克石油部长沙赫雷斯塔尼在招标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些石油公司希望将盈利最大化,因此提出的竞标较低。但我要对它们说,伊拉克人民将保护我们的财富。”[7]



三、中英石油公司联手打开伊油田大门



  尽管伊政府提出的合同条件苛刻,生产利润微薄,但是中国中石油和英国BP此次中标的项目──鲁迈拉油田却是伊拉克最大的油田。该油田发现于1953年,靠近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1972年投产,已探明石油储量达177亿桶。依照竞标合同,中国中石油和英国BP同意将鲁迈拉油田的日产量从目前的110万桶提高到285万桶,两家公司将获得的回报为扣除投资成本后每桶原油2美元,而此前两家公司提出的联合竞标价是收回投资成本后每桶原油报酬3.99美元,最终成交价仅是竞标价的一半左右,合同期限长达20年。尽管油田盈利空间有较大压缩,但获取的报酬是固定和有保障的,而且若能顺利达成日产285万桶的目标,利润还是比较可观的。

  许多专家认为,中国中石油联手英国BP打开伊油田大门可达一箭数雕之功。一是双方互补组合。[8] 中国中石油开采成本低,而BP是老牌石油公司,国际经验丰富,对于伊拉克的石油经济和地缘政治状况也更为了解。对中国中石油来说,携手BP可以减少国际风险,补其缺乏经验、人才匮乏之不足,并能使其在海外作业的模式由单纯的技术服务上升到合作开发油田的新台阶,这必将对保障中国的成品油供应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中国石油消费增量较大,能源市场潜力巨大,英国BP加强与中石油的长期合作,可获得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的商机,并可进一步扩大其在中东的地盘。二是掌握更多的油源符合中石油“走出去”的海外石油战略。伊拉克战后的开发油田有潜在的战略价值,有针对性地研究和开发此类油田,可以为以后的跨国开发积累经验。同时,拿下该油田还可拉动国内管材出口,并促进援建,所收获的绝不仅仅是账面上2美元的最低超额收益。[9] 实际上,早在2008年11月,中石油即获得了开发伊拉克艾哈代布油田的合同,成为伊拉克战后首个与该国政府签约,并投资伊石油业的外国石油公司。虽然目前伊拉克局势依然不稳,但艾哈代布油田开发合同执行顺利。中石油目前有两支队伍正在伊拉克施工。中石油开发艾哈代布油田,为日后取得更多的伊油田服务合同积累了经验。



四、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一)伊相关石油法律尚未出台。尽管伊《石油天然气法》法草案已获政府批准,但政府高层和民众仍对其存有异议,以致国民议会至今未出台相关石油法律。其中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取消伊拉克政府对大部分石油的独有控制权,向外国石油公司开放油气资源。如草案一旦形成法律将使伊石油工业从国有化变成商业化模式,也就是几乎完全私有化。届时,2/3已探明的油田以及所有未开发油田将由外国公司控制。反对者担心,允许西方石油公司在伊进行大规模石油开采,意味着伊将把国内主要自然资源和石油拱手让予外国石油公司控制。伊拉克人普遍认为,《产品分成协定》会大大降低政府在石油问题上的话语权。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AEA)统计,全球只有12%的石油资源适合以《产品分成协定》的模式开采,即生产成本较高、开采前景不乐观的油田。[10] 显然,伊拉克并不符合这种情况。目前,伊拉克的石油法还在酝酿中,预计最早也要到2010年1月的全国大选之后才能出炉。因此,外国企业显然不情愿在相关法律不明朗的情势下,大量投资和勘探伊未开采油田。

  (二)油田招标风险大。油田勘探与开发是一项风险极高的投资。伊拉克复杂的政局和动荡的社会环境,更进一步加剧了投资风险。从政治层面上讲,一方面,伊议会和石油部的一些官员质疑此轮油田对外招标的合法性。他们不满马利基总理领导的中央政府未能迅速提高石油产量,并担忧与外国公司签订的开发协议会损害伊拉克的国家利益。另一方面,伊中央政府与北方半自治的库尔德自治区政府围绕北方石油重镇基尔库克的归属问题至今尚未解决。库尔德自治区政府认为巴格达把位于争议地区──基尔库克的两块油田公开招标是“非法”行为,有悖于“石油经济收益全国共享”的原则。在伊各政治派别利益博弈背景下,伊拉克什叶派与逊尼派穆斯林的矛盾对立严重,伊中央政府与库尔德自治区间的冲突难以调和,这无疑将长期影响伊拉克的政局稳定,从而使外国公司投资伊石油业充满风险和变数。

  (三)未来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伊拉克政府是在今年6月30日美军撤出伊城镇当天召开油气资源拍卖会的。按照2008年底美伊达成的《驻伊美军地位协议》,驻伊美军自协议生效之日起正式从伊拉克城镇撤军,由伊**部队接手控制权。尽管过去两年来,伊安全局势趋于好转,恐怖爆炸案明显减少,但就在最近美军逐步从伊城镇撤军时,一连串的恶性爆炸事件接踵而至。今年6月20日,伊北部城市基库克市附近发生一起卡车炸弹袭击事件,造成82人死亡。[11] 6月22日和24日,巴格达连续发生炸弹袭击事件,造成上百人死伤。[12] 6月30日,伊拉克北部石油重镇基尔库克发生爆炸,造成33人死亡,90人受伤。7月1日,伊北部石油重镇发生爆炸事件 造成20人死亡。[13] 7月8日,伊拉克北方城市摩苏尔发生多起爆炸事件,造成14人死亡,35人受伤。[14] 这表明伊拉克“基地”组织依然有能力制造较大规模的爆炸和其他暴力事件,一旦美军的控制减弱,伊“基地”组织必将增加活动频率,制造新的动荡。而中国中石油与英国BP中标的鲁迈拉油田所处的迪亚拉省是近年来伊暴乱最多的省份。这无疑将对外国石油企业在伊开展业务造成诸多安全难题。正是出于担心巨大的投资风险,许多外国投资者不敢冒然进入伊能源市场。安全问题构成制约伊能源业乃至经济重建和发展的瓶颈。











--------------------------------------------------------------------------------


*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1] Country Profile, 2006, Iraq,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imited London United Kingdom, p.44.


[2]“中石油和英石油联合中标伊拉克油田项目”,《环球时报》,2009年7月1日。


2“伊拉克计划投资200亿美元开发油田”,商务部网站,伊拉克经商处,2006年10月30日。


[3]“外国石油企业希望伊拉克政府在服务合同中增添利润分成条款”,《华尔街日报》,2009年6月24日。


[4]“伊拉克油气田招标仅一块油田中标”,《纽约时报》,2009年7月1日。


[5]“中石油中标伊拉克最大油田开发,收益不仅限于账面”,新华网,2009年7月2日。


[6]“伊拉克油田招标仅达成一笔交易,巨头均报出低价”,《环球时报》,2009年7月1日。


[7]“伊拉克油气田招标仅一块油田中标”,《纽约时报》,2009年7月1日。


[8]“中国公司打开伊油田大门”,《青年参考》,2009年7月7日。


[9]“中石油中标伊拉克最大油田开发,收益不仅限于账面”,新华网,2009年7月2日。


[10]“墨专家说伊拉克石油法草案将使美掠夺伊石油合法化”, 新华社,2007年3月9日。


[11]“伊拉克北部发生卡车爆炸 逾70人死近200人伤”,中国新闻网,2009年6月21日。


[12]“巴格达一市场发生炸弹袭击,至少72人死150人伤”,中国新闻网,2009年6月25日。


[13]“伊拉克北部发生汽车炸弹爆炸至少45人死伤”,新浪网,2009年7月9日。


[14]“伊拉克摩苏尔发生多起爆炸致14死35伤”,新浪网,2009年7月9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4 23:23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