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验分享] 也谈博硕那些事(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7 15:10: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硕博毕业好多年了,参加工作也有些年头了。平时上网时经常在小木虫上转悠,也深知小木虫上高手如云,但考虑到每个个体毕竟不同,个人经历及经验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将自己这些年来的博硕经历以及一些人生感悟在此“吐槽”一下,如一日不能言毕,则择日再续。
首先要说的就是读硕或读博的动机,如果概括一点的话,可能就是希望借此让自己未来的人生变得更美好,但具体到每个人则还是会有不同的,有的是为环境所逼,如身处高校,对学历要求较高,必须进一步深造;亦或为了和心爱的人在一起而共同奋斗;还有一部分是暂时工作难找,进一步深造为未来投资;也有一些可能也就是随遇而安,如保研、直博成功能那就接着去读呗;当然了,也不排除一些人的确是出于对科研的热爱,但结合我这些年来的所见所闻,这一类可能只是极少数,至少到现在为止我还没见过。除此以外是否还有其他类型我也暂时不得而知。
既然谈到读硕或读博,一个绕不开的课题就是导师的选择,这一点至关重要。我经常在小木虫论坛上看到有虫友在哀叹自己不幸遭遇极品导师的刁难,这从另一方面无疑也折射除了导师选择的重要性。结合这么多年的所见所闻我觉得可按科研能力、经费水平及人格品质等方面对导师大底进行一下分类。
第一类:科研能力、经费水平及人格品质俱佳,这一类导师较为少见,通常人在中年,有强烈的事业心,我就见过一个这样的教授,他在自己的办公室放了一个行军床,春节也在办公室干活,干脏活累活时自己身先士卒,他的一个学生(比我低一届)就说此时大家受到了强烈的感染,谁也不再抱怨什么(之前有抱怨)。而且此君人也比较正直,有一次居然将一个院士的申请书也给毙了,据说是写的实在太烂(在此务必提醒一下,大家不要想当然觉得院士水平如何如何,那都是过去,他们现在的申请书基本不可能是自己写,都是手下干的,后面会有相应叙述),后来那个院士十分不爽,直接质问他(中国的保密评审估计也就对我们这些小人物有效),他也没鸟那个院士。
第二类:经费水平及人格品质俱佳,但科研能力一般,这一类人大都身居高位,甚至包括一些所谓的院士,能揽到经费,对自己的学生也较为不错,但由于行政羁绊以及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大多科研能力一般,对学生的具体科研特别是遇到棘手的问题时无法提供指导。一个院士曾到我们学院做过一次报告,有意思的是半年之后参加一次学术大会又碰到那个院士作主题发言,讲的还是那一套东西,了无新意。后来我私下和我一个师兄(他也是教授博导)交流过这一问题,他一听就很是不以为然,认为我大惊小怪,因为他曾见一个院士连续三年都拿同一内容作报告。他说你难道没见张曙光都在评院士吗,如果不是他倒台,谁知道他曾雇请一批枪手住豪华宾馆帮其著书立说。不过对以前的一些资深院士我们还是心存敬意的。有一次我师兄原所在单位的一个阿姨听说我师兄要到一地出差,委托他去看望一个院士(80多岁),该院士是这个阿姨以前父亲的学生,也是这个阿姨的中学同学,到这个院士家一看,房子不大,才70多平,很陈旧,竹椅后背还破了洞,不过办公室超级豪华,听该院士夫人说,这是校领导强行要求的,以体现对人才的重视,不过她说也可能也是校领导怕院士办公场所太寒碜的话,他们也无法享受了,因为院士的级别比校长要高。聊了一会,后来这个院士就请我们两个到学校一个普通的饭馆吃了一顿饭,餐后这个院士也没向服务员索要任何可以报销的票据,这一点我师兄说他都很难做到,他说他见过的很多人都是能开票就开票,很多院士都在外面走穴。
第三类,人很好,但经费不足,科研能力也不足。这一类人大多五十多岁,有些是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在他们正当青春年少时,赶上老毛的上山下乡没能接受系统教育,再加后天由于担任行政职务,科研业务能力一直不能得到及时提升,等到利用行政资源评上了教授博导,也到了退居二线的年龄,很难再揽到课题。我就见过一个这样的老头,以前是院党委书记,也正是在此其间评上了教授博导,不过一直没导到什么学生,尤其是博士,所以对考他博士的学生十分重视,由于自身科研能力的欠缺,为了博士能做什么东西毕业他十分伤神(现在对博士毕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了),为此还不惜多次向周围科研能力较强的年轻后辈求教,对学生的实验开销也是有求必应,自己经费不足,干脆就开了一个试剂公司补贴家用,呵呵。不过后来他学生实验一直做的不顺,他怕时间不等人,干脆将他学生送到了北京一个研究所以便联合培养。
第四类,科研能力很强,人也很好,但经费严重不足。这样的人大都没有什么行政职务,人脉也不广,不过科研素养较高,这样的人我也有幸见识过,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对我帮助很大。他所在的研究室在学院内属于冷门,也没什么仪器,所以他所在研究室内的其他人员基本都在混日子,不干科研,就他一个人整天耗在实验室不是在看文献就是在做实验,一些仪器也都是从学校别人报废的仪器中淘过来的。平时实验也极为节省,能回收利用的一次性枪头和EP管绝不扔,甚至在一次实验室搬家过程中别人准备扔掉的大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购买的试剂他都捡回来了加以利用,为此甚至“吓”走了一个他们院长送过来给他带的研究生,那个研究生担心这样做不出东西来,就再也不来了。老头私下对我说,这些研究生不懂实验原理,他们以为这些试剂过期了,其实加大点浓度就可以解决问题,我那么多的实验不也照样用这些试剂做出来了吗。老头差不多每年可以发表二篇影响因子还可以的SCI文章,正是靠着这股钻劲在几乎光杆司令一个人的情况下在前年评上了教授,也是他们研究室唯一的教授。
第五类,科研能力一般,经费不足,人品也一般。我硕士的一哥们就不幸碰上了,他导师在他们做实验之前要他们打预算,不在此列的一概不报,弄得我这哥们连打印论文的钱都是自己掏的。他导师自己平时喜欢炒房炒股,在所在一线城市有不下五套房,有一次搬家,将我这哥们和师弟叫过去搬家,连盒饭都没买一盒就把他们直接打发回学校了。
以上分类主要是根据我个人的经历所建立,可能有不够全面的地方,毕竟每个人所碰到的导师都不一样,不可能仅仅凭以上几项就能进行简单归类,我主要是为了叙述的条理性而为之。这次就写到这里吧,下一次主要想谈谈师生之间的关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9 06:15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