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4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共享] [时政热点]中菲黄岩岛争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17 09:42: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黄岩岛争端

•黄岩岛在哪?
  (曾用名:民主礁),国际上通称斯卡伯勒礁,位于南海海域,是中国中沙群岛的一部分。黄岩岛为一环形礁盘,礁盘周缘长55公里,其内部形成一个面积约130平方公里、水深10~20米的潟湖
时间:4月11日—6月
地点:黄岩岛海域
起因:菲军企图抓扣中国渔民
中方态度:菲方对黄岩岛采取的任何行动都是非法和无效的
菲方态度:坚持将黄岩岛事件交国际法庭处理

•中国何时发现并命名黄岩岛的?
中国早在13世纪的元朝时期就对包括黄岩岛在内的南海海域进行了天文和地理方位测量。这说明,中国至少在元朝就已经发现并利用了黄岩岛。

•为何说黄岩岛在菲领土范围外?
1997年以前,菲律宾从未对黄岩岛提出领土要求。菲律宾的领土组成和范围是明确的。1898年的《美西巴黎协议》、1900年的《美西华盛顿协议》以及1930年的《英美条约》均明确规定,东经118°线为菲律宾领土的西部边界,黄岩岛在此范围之外。[
█ 战略要冲之地,为东亚通往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必经航道
   南沙群岛由550多个岛、洲、礁、沙、滩组成,但露出海面的约占五分之一。南沙群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处于越南金兰湾和菲律宾苏比克湾两大海军基地之间,扼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要冲,为东亚通往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必经的国际重要航道,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和南疆安全的重要屏障。在我国通往国外的39条航线中,有21条通过南沙群岛海域,60%外贸运输从南沙经过 。


█ 油气资源丰富,著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
   海域蕴藏着大量的矿藏资源,有石油和天然气、铁、铜、锰、磷等多种。其中油气资源尤为丰富,地质储量约为350亿吨,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主要分布在曾母暗沙、万安西和北乐滩等十几个盆地,总面积约41万平方公里,仅曾母暗沙盆地的油气质储量约有126至137亿吨 。


█ 中国海洋渔业最大的热带渔场,生物丰富水产种类繁多
   南沙群岛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月平均温度在25至29摄氏度之间,雨量充沛,岛上灌木繁茂,海鸟群集,盛产鸟粪,两栖生物丰富,水产种类繁多,是我国海洋渔业最大的热带渔场,有浮藻植物155种,浮游动物200多种,贝壳66种。
█ 主权:中国对黄岩岛领土主权有充分法理依据
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中心副主任、海疆研究领域知名学者李国强介绍,中国自古以来就拥有对黄岩岛的主权。早在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进行“四海测验”,郭守敬在南海的测量点就是黄岩岛。1935年,国民政府水陆地图审查委员首次公布的南海诸岛地图上,就已经明确标注了黄岩岛。而后我国在1947年和1983年,也分别对黄岩岛进行了命名。


█ 佐证:国际条约和1927和1990年菲律宾国家地图,黄岩岛不在菲领土界线内
   从菲律宾方面看,1898年的《巴黎协议》、1900年的《华盛顿协议》及1930年的《英美条约》均明确划定菲律宾领土的西部边界为东经118°,黄岩岛并不在其中。1927年菲律宾国家地图,菲律宾领土疆域并没有标注其拥有黄岩岛与南沙部分岛礁;1990年代菲律宾政府官方地图,黄岩岛在菲律宾领土界线以外。


█ 争端:始于上世纪90年代,借“200海里”偷换概念
   自20世纪50年代,驻扎在菲律宾苏比克湾的美国海军将黄岩岛作为其靶场。20世纪90年代美军撤离后,黄岩岛主权争端凸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中心副主任、海疆研究领域知名学者李国强说,菲律宾和中国出现的黄岩岛主权纠纷,是从1997年开始的,当年5月,菲律宾国会议员登上黄岩岛,竖起国旗,宣示所谓的“主权”。此前连菲律宾的官方地图都未把黄岩岛列入其领海范围。1990年中国在黄岩岛上安置了主权标志。1997年,菲律宾海军毁坏了中国主权标志。目前中菲两国在岛上都没有建有永久设施或主权标志,而菲律宾海军实际控制黄岩岛周边海域。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规定的出台 后为菲侵占黄岩岛找到了“理由”。菲方紧紧抓住“200海里”这一概念,简单把距离远近作为其侵犯我国领土的依据。实际上,根据海洋法公约,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享有勘探或开发自然资源的权利,但 专属经济区内它国领土的法律地位不容质疑。菲方的主张和行为显然与海洋法公约的准则背道而驰。专属经济区的开发利用与海洋管辖权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问题,菲方有意将两者混为一谈,其霸占我领土的图谋昭然若揭。


█ 意义:黄岩岛地理构造独特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1、黄岩岛的战略位置对菲律宾至关重要,它离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仅300多公里,是菲海军武器试验场。如果中国稳稳的占据这个支点的话,菲海军只能在港口内转悠了。
2、黄岩岛海域资源丰富。 同南沙群岛一样,黄岩岛海域不仅是重要的海上通道,具有重要的战 略地位,而且水产资源十分丰富。这里盛产经济价值较高的金枪鱼、 红鱼、章鱼、梅花参及各种贝类产品,特别是珊瑚种类繁多、经济价值高。
3、菲营造“先占为王”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70年代以来,以菲律宾、越南为首的几个东南亚国家先后 宣称对我国南沙群岛的某些岛屿拥有部分或全部主权,有的派军舰和 飞机巡逻;有的甚至在岛上构筑工事,派兵驻守,摆出“先占为王”的架势,使南沙局势主权之争不断升温,这一"乱世为菲当局霸占黄岩岛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南沙问题历史纷繁芜杂,南海诸岛归属有史可据
   宋代,中国将南沙群岛命名为万里石塘;在此之前的汉代,泛称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为崎头 在此之后至清代,又有万里长沙、千里石塘、石塘等名称。明、清时代,中国政府明确将南沙群岛划归广东琼州府(今海南省)管辖。19世纪中国国势衰微以后, 英国、美国、德国、法国和日本垂涎南沙群岛,曾多次派舰调查勘测,企图侵占;但未能得逞。1933年南沙群岛被当时统治越南的法国殖民当局侵占, 并非法划归巴地省管辖。1939年,日本占领南海诸岛,更名为新南群岛,编入高雄州高雄市。 1946年依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国内政部会同海军部和广东省政府委派南沙群岛专员,前往接管南沙群岛,并在岛上立主权碑。 日本政府于1952年正式表示"放弃对台湾、澎湖列岛以及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之一切权利、权利名义与要求",从而将南沙群岛正式交还给中国。


█ 南海诸岛实际控制权中国并没太强话语权
再次成为争端的焦点南沙群岛共有230多个岛屿、沙洲和礁滩,其中有11个岛屿,5个沙洲,20个礁是露出水面的。目前越南实际控制约29个岛礁,马来西亚占5个和菲律宾9个岛礁,中国控制只占8个岛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8月15日对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宣布主权,1992年2月2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重申南沙群岛等岛屿及其海域是中国领土和领海。到目前,在南海诸岛中,大陆只控制其中的7个小型珊瑚礁,基本不具备军事应用或者商业开发潜质,台湾控制太平岛和中州岛两个岛屿,但驻军仅有200人左右。


█ 争议区遭多国瓜分,中国南海不断被吞噬
   1975年4月到1991年11月,越南侵占南沙岛屿27个,声称拥有南沙全部海域,迄今越南已基本完成军事部署,加强对侵占岛屿的控制, 1979年马来西亚发布一张新地图,公布其单方面声称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同时以南沙群岛中的某些岛屿位于其声称的这一大陆架界线之内为由,第一次正式将南沙群岛南部部分岛礁列入马国版图,对南沙群岛主权提出要求。 马来西亚是第一个和最大的一个盗采我国南沙海域自然资源的国家,在南沙海域的油井数目超过南沙争端5国在此海域的油井数目总和的一半
█ 中国实际控制9个岛礁
   中国大陆控制永暑礁、赤瓜礁、东门礁、南薰礁、渚碧礁、华阳礁、美济礁等7个岛礁,中国台湾控制太平岛、中洲岛两个岛。


█ 越南占29个岛屿和珊瑚礁
  鸿庥岛、南威岛、景宏岛、南子岛、敦谦沙洲、安波沙洲、染青沙洲、中礁、毕生礁、柏礁、西礁、无乜礁、日积礁、大现礁、六门礁、东礁、南华礁、舶兰礁、奈罗礁、鬼喊礁、琼礁、广雅滩、蓬勃堡、万安滩、西卫滩、人骏滩、奥南暗沙、金盾暗沙。


█菲律宾占领8个岛屿
   马欢岛、南钥岛、中业岛、西月岛、北子岛、费信岛、双黄沙洲、司令礁(沙洲)


█ 马来西亚占领3个岛屿
   1978年马来西亚在南沙群岛南端的部分岛礁树立“主权碑”。1979年将上述岛礁和南沙27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划入其版图。1980年宣布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 文莱占领1个岛屿
 文莱宣布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并发行标明海域管辖范围新地图。文莱声称对南通礁拥有主权,并分割南沙海域3000平方公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2-12-2 11:22:02 | 只看该作者
多学习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12-18 18:45:07 | 只看该作者
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9 11:39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