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方政治思想史笔记(二)(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14 23:57: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  第五节 亚里士多德  的政治思想  一、生平与著作  (一)生平 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西方古典政治学的创始人。他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即幼年时期、求学时期、游历时期、学园时期。   (二)著作  亚里士多德一生著述非常丰富。他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他的书目共有154种383卷。可惜大部分都佚失了。主要的政治学著作有《政治学》、《雅典政制》、《家政学》,广泛涉及政治思想的著作还有《尼各马科伦理学》、《修辞学》。   (三)政治思想的特点  1、注重经验的研究方法  2、学科的分类  3、神学与政治学的分离 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 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应该是政治制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前人关于政治体制的理论进行回顾;二是对158个城邦的政治体制进行调查分析,;三是进一步考察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最好的。   (二)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 首先,他采用了经验的、实证的、实践的研究方法。  其次,为了认识城邦的本质,他自觉地采用了两种分析方法:一是溯源法,即由追溯城邦的起源而认识城邦本质的方法。二是将城邦分解为最基本要素,通过对其基本要素的分析而认识其本质的方法。  三、城邦的起源、本质和目的  (一)城邦(国家)产生的原因  首先,亚里士多德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去探讨城邦(国家)形成的原因。  其次,亚里士多德在分析城邦(国家)产生的原因时,把城邦(国家)看成是人们生活的最终目标。   (二)城邦(国家)产生的过程  亚里士多德指出:城邦(国家)在产生过程中经历了家庭、村社而最终形成了高级完备的社团即城邦(国家),它是人的本性的最充分体现。   (三)城邦的本质  城邦从本质上说是多元而非整齐划一的,是所有公民共同参与其中的共同体。因此,城邦就是公民的自治团体,它在本性上就是民主的。   (四)城邦的目的  城邦的存在不只是为了便于交换,防止互相损害等等,城邦的目的在于实现道德的良善,即通过城邦协调各个人的功能,导致人类的优良生活。个人和城邦的主要和最终目的都是谋取优良的生活。  四、政体分类思想  (一)政体的概念 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政体”一词与“政治制度”、“政治形式”、“宪法”、“宪政”、“城邦形式”等词语在很大程度上是含义互通的。他所说的政体,就是对城邦中的各种官职,尤其是拥有最高权力的官职的某种制度或安排。亚里士多德语   (二)划分政体的标准  第一,根据统治者人数的多少;第二,根据统治者的目的,即统治者是只照顾统治者自身的利益还是照顾到全邦的公共利益。据此,亚里士多德把政体分为正常政体和变态政体。  正常政体包括: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  变态政体包括: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   五、理想城邦的特征  (一)中产阶级掌权与轮番为治  为了体现正义、实现长治久安,亚里士多德认为,最理想的政体应该以“中庸”为原则,应该由中产阶级来执掌政权并且建立一个共和政体。 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城邦既然是人类本性使然,那么,每个公民在本性上就应该参与政治。亚里士多德语   (二)财产私有公用  第二章 希腊化时期和古代  罗马政治思想    第一节 希腊化和罗马帝国   时期政治思想的特点  一、希腊化时代政治思想的变化及其原因  反映这一时期政治思想特征的有两大思潮:  一是个人主义(代表人物是伊壁鸠鲁);一是世界主义(以斯多葛派为代表)。   希腊化时代政治思想的变化表现在:  第一,以个人主义取代了整体国家观;  第二,以世界主义取代了城邦观念;  第三,以探索人生目的的思想代替了如何过好城邦政治生活的思想。   希腊化时代政治思想发生变化的原因:  城邦制的瓦解,使个人从原来的城邦整体中游离出来,相对于帝国首都的政治生活有了巨大的疏离感。由此必然带来政治思想从内容和形式上的深刻变化。  二、世界帝国下的个人及其观念  在城邦时代,公民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是一种自然的感情。而在帝国时代,由于帝国地域广阔,城邦时代的集体主义精神开始丧失,人们更关心个人生活。像伊壁鸠鲁派就把国家看成是自私的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相互间达成的一种契约。这就意味着把个人视为国家的基础。   伊壁鸠鲁契约论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内容  理论基础:个人幸福论  思想内容:他提出了目的在于实现个人快乐的具体途径,即人们之间形成互不侵害的契约。  二、种族和文化的融合及世界主义思潮  在世界帝国内产生了一种新的观念:种族平等和世界主义的观念。突出代表就是斯多葛派。  第二节 斯多葛派的政治思想  一、斯多葛派的产生和流传  该学派的创始人是芝诺  该学派特别关注伦理哲学和处世哲学问题,主要探讨了人的本质、人生价值、人生准则等问题。  该学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崇尚自然,因而成为近代自然法学派的直接思想先驱。  二、斯多葛派在政治思想上的主要贡献  1、提出了自然法的基本思想  2、提出了人的精神自由思想  3、提出了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    第三节 波利比阿和西塞罗  的政治思想  一、政治学由希腊 向罗马的转移  对实现希腊政治学向罗马转移作出重大贡献的是两位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即希腊人波利比阿和罗马人西塞罗。  罗马人在政治学方面最重要的成就,是独创了共和体制。  二、历史学家对政治学的思考:波利比阿的政治思想  波利比阿认为,罗马人成功的原因在于他们的政治体制,即混合政体。  波利比阿已经意识到:国家政治权力内部应该有一个互相制衡、分工合作的机制。  三、希腊学说的罗马化:西塞罗的政治思想  (一)生平与主要著作  西塞罗出生于意大利阿尔皮诺的一个骑士家庭。担任过罗马财务官、执政官,卸任执政官后进入元老院。  主要著作:《论国家》、《论法律》、《论官吏》等。   (二)自然法与国家起源  在国家起源问题上,西塞罗一方面承认国家是人类出于生活上的需要,自然而然发展而来的;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国家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之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源自于人们的共同约定。  西塞罗认为,自然法就是植根于自然、与自然相一致或来自于宇宙的内在准则。它永恒存在,普遍有效。   (三)人的自然平等  西塞罗认为,理性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最根本区别,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性。既然如此,并且人类具有共同的理性,那么人类从根本上说应该是平等的,至少在法律面前应当是平等的。  西塞罗还强调,平等也意味着任何人不应该享有特权。从法律的角度来说,就是不应该有个人例外的法律,任何人都不能超越法律。   (四)共和制的优点  在共和制下,执政官是由人民选举出来的,他要依法行使权力。  执政官与君主的最大区别在于,执政官的权力不能高于一切,执政官要依法行事。西塞罗语  为了保证共和制的实施,共和国的所有官吏都必须有年龄限制,都不能终身任职,也不能连选连任。     第四节 罗马法学家  的政治思想  一、法律与正义  自然法是最高的法,是理想的法。它高于现实中所有的法。自然法是完美无缺的。  凡是符合自然法的法律,就是正义的、正确的法律;凡是违背自然法的,就是非正义的、错误的法律。  二、身份与权利  一个完整的人格需要有三种身份权,即自由权、市民权、亲属权。  身份是每个人应该享受什么权利的根据。  一切权力要以权利为基础,只有以权利为基础的权力才是合法的。  三、法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 罗马法学家虽然认为成文法应该以自然法为依据,但是他们也意识到自然法的原则毕竟只是“应该如此”,只是一种理想。而在现实中却是罗马的皇帝事实上握有绝对的权力,皇帝的意志事实上具有法律的效力,或者说法律就是皇帝意志的体现。     第五节 罗马基督教  政治思想  一、基督教的政治价值观  1、追求天国的超越主义价值取向  2、对世俗权威的有限忠诚  3、关于人的新观念  二、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  奥古斯丁(Augustinus,354~430)出生于罗马帝国北非行省的塔加斯特。  著作:《上帝之城》和《忏悔录》。   (一)恩典说  人类由于他们的原罪而丧失了改恶从善的意志,不能自己解救自己,只能依靠上帝的恩典。只有一部分人能得到上帝的恩典,谁能获救是上帝预定的,不取决于个人主观的努力。   (二)双城论  奥古斯丁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前者指基督教会,后者指罗马帝国和一切异教的国家。  奥古斯丁提出“双城论”,表明在地上之城里,人的尊严与权利是得不到保障的,统治者有可能滥用权力侵犯上帝的秩序。因此,要DIZHI专制权力、保障人的尊严。   (三)教权至上论  奥古斯丁认为,只有通过基督教会,才能进入天堂。因此,教会的使命高于世俗国家的使命,教会的权力高于世俗国家的权力。   西塞罗认为,在共和制度下“服从者应该有希望在未来当统治者;而统治者应该记住人们服从自己只是暂时的”。  ( 北京大学法律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0页。)  返回   亚里士多德看到了私有制对社会整体所带来的离心和瓦解后果。但是,他不相信也不主张实行财产公有制。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即财产私有公用。他认为,这种私有公用制的好处是能划清每个人的利益范围,从而可以避免许多争吵。同时,要用道德风尚的力量促进对财物实行公用。亚里士多德语   (三)实行法治  对于城邦的治理,亚里士多德非常强调法律的作用。他在《政治学》一书中对法治的定义是:“我们应该注意到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实现法治。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P199)   从西方法治源头——亚里士多德法治的理论基础角度看,亚里士多德至少论述了人性论的基础和认识论的基础。  第一,亚里士多德法治理论的人性论基础——人类普遍存在恶性。亚里士多德语  第二,亚里士多德法治理论的认识论基础——众人智慧优越于一人智慧。 亚里士多德语   (四)控制人口与加强教育  古希腊实行的是大众直接民主。从其政体理论出发,亚里士多德必然要主张限制人口。 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一样,也特别重视教育。他认为,一个城邦一定要使每个公民都具有善德,才能成为“善邦”。应该通过教育来启发人们的理性、培养人民的良好习惯。  六、亚里士多德对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贡献  1、开创政治学研究之先河。  2、重经验、重归纳的研究方法,使政治思想的研究摆脱了神的束缚,把政治学变成了人的政治学 。  3、亚里士多德思想中的个人主义的胚芽、对民主法治等政治价值所作的理论阐述,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  亚里士多德强调:“这原来是一个合乎自然的制度,当初,人们各自设想,在我担当这种义务的时期,既然照顾到他人的利益,那么轮着他人执政时期,也一定会照顾到我的利益。” (《政治学》,第132页)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出于从公众财物和从官职中捞到了好处,人们便想方设法地居官不下;这些人仿佛是病魔附体,只有不间断地做官才能保持健康。一旦没有官做,他们就会整天为此而失魂落魄”。(《亚里士多德选集——政治学卷》,第87页,参见《政治学》第132页)返回   “由于全体公民都天赋有平等的地位,政治上这种恒业就不可能施行,而且根据公正的原则——无论从政是一件好事或是一件坏事——正也应该让全体公民大家参与政治。”(《政治学》,第46页)   “在一个同样的人们组成的社会中,根据平等和一致的原则,实行轮番为治的制度,确实合乎正义而值得称颂。”(《政治学》,第350页) 返回   “这种博济的精神就表示在这一句谚语中:‘朋友的财物就是共同的财物’。” (《政治学》,54页) 返回   亚里士多德经常这样设问:“由最好的一人或由最好的法律统治哪一方面较为有利?” (《政治学》,第162页)亚里士多德的回答同其恩师柏拉图的回答截然不同,柏拉图主张应该由“哲学王”进行统治,而亚里士多德断然说:“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 (《政治学》,第167-168页)返回   “即便有时国政仍须依仗某些人的智虑(人治),这总得限止这些人们只能在应用法律上运用其智虑,让这种高级权力成为法律监护官的权力。应该承认邦国必须设置若干职官,必须有人执政,但当大家都具有平等而同样的人格时,要是把全邦的权力寄托于任何一个个人,这总是不合乎正义的。” (《政治学》,第168页)返回  第三章 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第一节 中世纪政治思想概况 一、中世纪的概念  中世纪一般是指从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之间这段历史时期。  当人文主义者回望历史的时候,发现在古典时代与他们生活的现代世界之间,横亘着一个漫长的时代,他们将其称为“中世纪”。 二、中世纪政治思想的地位  第一,虽然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社会发展的水平并不高,但却实现了对古典政治思想的继承与转型,形成了一种新的气质和类型的政治思想,从而架起了沟通古典时代与近代政治思想的桥梁。  第二,进入中世纪中期以后,一些被遗弃的古典遗产又陆续得到复兴。在政治思想方面,中世纪中期出现的两大复兴运动有着特别的意义。其一是罗马法复兴。其二是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复兴。  第三,中世纪文化并不是古典时代政治文化的直线延伸,而是实现了创造性的转换。  第四,中世纪在政治思想方面实现的最重大转变,是在政治哲学思考或研究主题的转换。  第五,古典时代的平等观也出现了变化。  第六,民主思想也在中世纪出现了重大创新。 三、中世纪政治思想的特点  1、中世纪政治思想虽然有大量的创新,但政治学理论却处于不发达状态  (1)中世纪的政治思想主要是在教权与政权的斗争中产生的,是实践需要的直接产物,很少有理性的加工和抽象的推演,更没有产生系统完整的政治哲学体系。  (2)中世纪政治思想没有获得独立的表达形式,没有从神学、哲学和法学中独立出来。  2、基督教神学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基督教信仰是分析、解释政治问题的出发点,政治学成为神学的分支  3、政治思想的主题是政教关系,教权派与王权派的斗争是中世纪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 4、从政治思想的来源与形成看,中世纪政治思想属于多元复合型政治思想 第二节 托马斯•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 一、生平与著作第四章 16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 第一节 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形成的社会基础 一、城市的发展与民族国家的形成  城市孕育形成了市民社会。市民社会的形成需要公共政治生活与私人生活、私人利益的分离,而在西方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具备了这一条件。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经过不断的斗争逐步取得城市的自治权。这些自治的城市不仅在西欧封建社会中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治单元,而且在城市内部成长起一种新的政治生活方式。斯金纳语  随着公共政治生活的发达,城市中私人生活的领域也开始从公共领域中分离出来。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离标志着市民社会的形成。城市与市民阶级的发展促进了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形成。 二、文艺复兴与人的发现  文艺复兴运动是市民文化、市民精神的发展,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市民文化是在市民社会中特有的生产和交往方式基础上形成的反映城市共和国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 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发展起来的市民文化、市民精神集中表现为人文主义的文化和精神。  文艺复兴时期的各种代表人物要论证一个真理:人是世界的中心,人是宇宙中最高尚的、最伟大的存在物,因此人的一切欲望、追求、幸福等都是理所当然的,甚至是神圣的。  文艺复兴运动给予宗教神学以有力的批判和沉重的打击,恢复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中心地位,提高了人的尊严和价值。  文艺复兴运动与人文主义的发展对近代政治学的意义在于,使政治学开始摆脱神学,直接从人出发研究社会政治问题。 三、宗教改革与神学政治观的衰落  新教与罗马教会直接的分歧和论争是神学问题,即人和上帝的关系问题以及人的灵魂获救是靠信仰还是功行。在宗教改革中,宗教改革家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封建教会进行了批判和斗争:  1、批判罗马教会的“救赌”理论,反对教会的统治和特权。  2、揭露和批判教皇对各国教会和世俗事务的干涉,主张建立廉价的民族教会。  3、批判教会的等级制度,主张按照自由、民主的原则建立新的教会组织。  宗教改革运动促进了民族教会的建立,给予罗马教廷的权力以沉重的打击,特别是对罗马教会“救赌”理论的批判,极大地解放了教徒的思想,促进了理性、自由、平等思想的发展,教会失去了控制信徒思想的手段,宗教开始成为信徒个人的事情。  宗教改革也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王权空前地加强。这一切都使中世纪的神学政治学走向了衰落,摆脱了神学影响的、以世俗国家权力为对象的新的政治学,在这一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1 14:38 , Processed in 0.51562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