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运生谈形势与政策的命题规律及相关问题 Sample Text
[ 2006-8-25 13:01:13 | By: CTLSJ ]
形势与政策的命题规律及相关问题
形势与政策不仅是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课的必考内容(约占10%),而且还往往极大地影响着政治理论课中其他几部分的命题。其中,关于前者,自01年简答题撤消以来,命题形式基本就是选择题,至于命题内容,大纲虽然规定了考查范围为“1、中国***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2、年度间(03年以来为大纲出版的上一年11月—当年10月,06年为04年11月—05年10月)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但实际考查的内容则集中得多,可以说,形势与政策考查的主要是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每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和9月(或10月)的**中央全会,尤其**中央全会更是历年命题的重点(每年一般至少3分,03年则有8分出自**十六大报告),而且没有直接出现全会文件的内容,也往往与全会精神极其密切。即使国际形势与政策方面的内容,主要也是中国***和中国政府对国际重大事件的认识和主张,或者是涉及中外关系性质的、中国政府发挥了巨大作用的重大时事以及国际形势与政策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步事件。所以,面对纷繁浮杂的时事材料,如果考生不能明白这些,而只是一味地盲人瞎马,大海捞针,那就难免事倍功半,得不偿失,白白浪费很多宝贵的时间。这些,基本已是坊间的各种辅导材料都能说明的事情,我们也就不再多说。
关于后者,也即形势与政策极大地影响着政治理论课中其他几部分的命题这一问题。大多数的材料,包括形势与政策的专门辅导几乎都没有深入分析,所以,我们虽然在前面关于命题的重点和命题形式中已经多次谈及,这里,仍然有必要进一步进行分析。
其一,就是正如前面已经特别强调的那样,中央的政策方针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命题的内容,领导人的讲话、报告也是如此,只不过有的比较明显,大家一看就明白,而有的就比较难以一眼看出,结果影响了答题的质量。如03年35题,要求根据毛**同志对斯坦因的谈话,分析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同实现共产主义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其命题思路就是来自江**同志“七一”讲话中“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这一论述。但是,由于很多考生对这一讲话的相关内容注意不够,许多人都没有回答出来“中国***人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这一最关键的内容。这就要求考生朋友必须明白形势与政策的考查早已不仅仅限直接考查的选择题的内容,结合分析题的需要,我们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
其二,与国际国内的有关热点问题相联系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到了命题情境之中,如04年3题的抗击“非典”,28题的“中东和平路线图”,37题的伊拉克战争问题;05年37题之一的“颜色革命”,“北约东扩”,“俄欧、欧美之间的战略利益冲突”;之二的石油资源问题。
其三,与之相关的引用材料的最大特点,就是资料内容的新颖性,特别是05年37题引用了《人民日报》2004年12月10日的材料,比时事政治考查的内容还要新颖,更有时效性,这不仅是以前绝对没有过的,而且,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趋向,不能不引起考生们的注意。
其四,原本划入形势与政策部分的内容不仅出现在分析题中,而且还越来越多地成为选择题进行理论知识考查的背景材料,突出了对考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这也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命题趋向。其与一般形势政策试题最大的不同,就是这种命题中的时事或政策材料,不是考查的对象,而是考查内容的载体。如04年第3题,背景材料为“抗击‘非典’斗争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考查的内容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04年第16题,背景材料为“2003年6月23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并于8月1日正式实施。1982年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考查的内容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05年第4题背景材料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考查的内容是“人类社会基本结构中的社会政治结构”,第17题的背景材料为“党的十六大指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考查的内容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虽然, “1、中国***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2、年度间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相关的适当结合”是06年考试大纲新增加的内容,但是,事实上,近年来的考试中,特别是分析题中早已大量出现了符合此一要求的命题,这一方面是因为在大纲的“评价目标”中早就有了“4.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5.结合特定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生活的背景,综合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据此,也可以说,06年考试大纲新增这一内容,其实质就是为了进一步考查考生的上述能力,更好地实现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因而,在命题中,结合形势与政策的特点也更加突出。06年科学发展观应该是中央政策的核心,而整个试卷可以说就是一本关于广义的科学发展观的注释。如06年第1题考查变与不变的关系,实质是要求我们掌握发展的本质,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第2题要求我们掌握“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这实质提醒我们注意进行自主创新的认识途径;第 3题使用温Jiabao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材料要求我们掌握“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这不仅表明了“以人为本”的认识论依据,也向人们宣示了中央领导对于“以人为本”这一执政理念的积极态度,就是关系似乎较远的第36题,其命题意图恐怕不能说与我国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没有联系,而其考查内容则更进一步表明了我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38题之一突出了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背景,之二恐怕就和胡Jintao同志在命题之前刚刚提出的“建设和谐世界”大有关系。(这里,由于篇幅所限,我们没有对每一试题进行说明,读者可以参考本人编写的《06年政治理论真题详析》,当然,如果读过本人的《06年政治理论命题重点》,对于每一试题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自然会有更加明确的理论认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