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96|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政治思想史 授课教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21 09:40: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政治思想史 授课教案绪论
中华世界的政治智慧极高,但今人殊少了解。
在教材上,以新见史料及学术著作为基础;
在心态上,跳出现阶段台海两岸关于“国家”、“民族”观念的偏狭性;
具时代感:时代演变的顺序必须清楚,切忌以今非古;
超越汉族中心主义;
超越陆地(与农业)经济的胸怀。

第一章先秦时代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殷商、西周时代政治思想的发轫与初步发展
重点掌握:殷商帝王、周公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殷商帝王的王权专制政治观念
王权专制观念的来源:第一,上帝崇拜。第二,祖先崇拜。
二、周公重在调节的政治思想
1、对传统天命观的修正
第一,他提出了惟命不于常“,即上天所赐予的“大命”不是恒定的,而是可变的。
第二,他提出天根据德行“求民主”。民主即民之主,就是君主。他认为,君主是由天定的,选择的标准就是德行。
第三,他主张以民情见天命。
他适应西周初年政治的需要,对传统的天命进行了重大修正。否定了天命不可变的传统观念,认为天命的存废取决于统治者是否有德,从而成功地为西周政权的合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2、施政的指导思想
他为了巩固西周王朝的统治,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主要有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等。其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就是他的保民和慎罚思想。
第一,关于保民  他从历史教训中认识到,要实现周朝的长治久安,就必处理统治者与民的关系。最重要的要做到“保民”。
第二,关于慎罚     他鉴于前车之鉴,力主慎刑罚。在观念上,他把“慎罚”视为德的一项基本内容。在刑罚与德的关系上,他认为德是根本,刑罚是辅助。
他根据周初的形势修正了传统的天命观,提出了德的思想;主张按照德的要求,敬天、敬祖、明德、保民、慎罚,处理好统治者与民、与天的关系,以上得天助,下得民和,最众确保周朝统治的长期延续。
评价:总之,他的治国思想,既有神秘性,又有较多的世俗内容,体现了一个头脑清醒的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政治思想的争鸣与繁荣
重点掌握: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流派与重要思想家
一、儒家  
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学派的主要特点:
第一,尊崇先王之道。
第二、崇尚礼仪。政策原则倾向于人治,德治。第三,尊崇孔子。
二、道家   
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庄子。其特点为:第一,主张“道”。第二,主张无为而治。
三、法家   
代表人物  慎到、申不害、商鞅、韩非子。
主要理论为:第一,主张运用国家强制权力治理国家,建立统治秩序。
第二,极力主张君主政权。第三,以耕、战政策作为富国强兵的主要途径。
四、墨家   
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
主要理论为:政治思想注重实用。
第三节儒家的礼与仁义德治思想
一、礼与仁义德治的理论基础
(一)有道与无道
孔子追求一种理想的政治局面,叫“天下有道”。依照他的设想,天下有道的社会是表现为秩序井然与和谐无间。他的“天下有道”的理论构想的提出,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的理性程度,为儒家学派设定了政治发展目标,对于儒家政治思想的理论建构有着重要的引导定向意义。
(二)人性学说
自西周以来,天的权威就受到怀疑而有所动摇。进入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混乱,人的作用、力量和价值得以凸现。于是思想家们纷纷把目光从神转向人,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时代,出现了关于人性的讨论。人性说为儒、道、法家等流派建构政治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首先,孔子对人性的认识比较简单。他说“性相近,习相远”。后来,孟子和荀子都各自提出了自己的人性学说。
1、孟子的性善说
第一,孟子认为,人人天生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其中最重要的恻隐之心。
第二、“四心”在人的道德上表现为“四德”。仁义礼智等德行源于人的本性,是从人的仁爱本性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从四心到四德的生成过程充分表明了人的本性是善的。
第三,他认为人性本善具有共通性。无论圣人、君主还是普通民众,在本性上是一样的,“人皆可以为尧舜”。
评价:他的性善说打破了圣人的神秘性,理论 上肯定了凡人可以成为圣人的可能。同时提升了仁义礼智等道德准则的权威性,表明了伦理道德在儒家政治理念中的强化。
2、荀子的性恶说
第一、他主张人性恶,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然生就的本能。人性具体表现为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感官欲望;二是好利;三是妒忌,四是对权力和名誉的欲求。
第二,他认为,为了拯救人类社会危机,就必须改造人性,具体途径是由圣人来“化性起伪”。为此,他非常重视教育和修身。每个人都具有达到理想道德境界的可能性。
总之,人性说为儒家宗师的政治思想建构了理论基础。

二、礼治与正名
礼治是儒家学派的主要政治主张之一。孔子首倡其说,其后,荀子对礼治的论述最有特色。作为儒家政治思想所倡导的礼,其在本质上强调尊卑上下有序的等级原则,礼治的核心就是用等级规范来调整社会政治关系,约束人的行为。
(一)孔子的礼治思想
第一,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的传统思想,认为礼治是治国的根本手段。他说的礼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遍布于社会政治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的尊卑制度,这是一种政治原则,被孔子视为最重要的治国方针。他曾提出“为国以礼”。
第二,对个人而言,礼必须是遵行的行为规范。
第三,礼体现在政治体制上,就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就是君主拥有和执掌最高的权力。他认为要从“正名”开始进行礼治。从正名开始,到统治秩序的形成,空子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施政思路。
(二)荀子的礼治思想
第一,他首先探讨了礼的起源。他认为礼产生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第二,他分析了礼的作用。他认为礼的根本功能就是分。礼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分物以养体;其二,等级之分;其三,社会职业分工。
第三,他论述了礼的政治意义。他认为礼是治国、治民的基本手段。
三、仁、仁政与德治教化
儒家学派极为重视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仁得到了诸位儒学宗师的特别关注。
(一)孔子关于仁的认识
第一,他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仁的内涵。他把仁看作是最高德目,并以此为依据形成了“仁政”的理想政治。
关于仁的内涵,他认为主要有两层:一是克己复礼,二是仁者爱人。复礼被认为达到仁的标志。仁者爱人包括两个方面:忠和恕。
对内克己,对外爱人,最终在思想和行为上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
(二)孟子的仁政说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又在性善说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挥,并将之用于政治,提出了仁政思想。
第一,孟子以性善说作为仁政的基础,认为将不忍人之心运用到治国、治民中就是仁政。仁政主要有四项:其一是制民以恒产;其二是赋税徭役有定制;三是,轻刑罚;四是保护工商业。
第二,他认为能否行仁政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大事。
(三)德治与教化
第一,儒家学派主张以德治国和教化百姓。德治的要求首先是是针对统治者的。
第二,教化的内容主要是忠、孝、信、义等道德规范。
孔、孟儒家一派看到了道德教化的重要政治功能,因而极力宣扬道德教化,宏扬孝道。他们并没有排除法制刑杀,只是在教化和刑杀两手中,主张教化为主,先教后杀。

第四节  道家无为政治思想
道家学派的政治思想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政治哲学,核心问题是对道的认识;二是政治主张,包括无为政治、政治理想治国的认识等;三是社会政治批判思想。
一、为无为而无不为
(一)老子的无为政治主张
第一,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率先提出了“为无为而无不为”的主张。
第二,无为政治是道家学派的基本政治主张。他们说
无为,就是统治阶级通过某种“无为”的方式达到治理。具体内容有二,其一,君主无为,即统治者要小心翼翼地治理国家,减少政治干预和政治活动;其二,使民无为,就是使民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
第三,老子基于无为政治的逻辑,设想出“小国寡民”的理想国。
总的看来,老子无为政治思想的关键,就是要统治者遵循造,按照道的法则办事情。
(二)庄子的无为思想
第一,庄子主张遵循道的自然和谐的本性来看待社会政治。政治上要无为,这才是对事物规律的遵从。
第二、他要求君主无欲,提出无欲而天下足。
第三、他认为圣人、智慧都是祸害,主张绝圣弃知。认为没有了圣人和仁义礼法,人们就能过自然的生活,天下就太平了。

二、关于社会政治的批判性问题
(一)老子的政治批评思想
老子从道的本体性 认识出发,认为道是完美无缺的,相反,人类社会政治弊端重重。他把当权的统治者称为强盗头子,体现了道家在政治认识上的深刻和批评的激烈。
(二)庄子的社会政治批判思想
庄子的社会政治批判思想是以其人性自然说为理论依据的。他对社会政治进行了批判,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对政治的批判。君主都是自私自利的。
其二、对心计、知识和智慧。他认为没有这些,就没有尔语我诈、阴谋诡计。
其三,对名利欲望的批判。
其四,对忠孝仁义等道德规范的批判。
在对社会政治的批判上,庄子无疑是激进的,他不仅鄙薄政治、权力、帝王、财富、名利,就是对人的知识、智慧和仁义等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也全面予以否定。

第五节   墨家以尚同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他的学说以其历史观为理论基础,注重实用。在政治思想上,他的重要主张是尚同、尚贤。
一、尚同政体思想
1、他提出尚同主张的理论基础是关于国家、政治的起源和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
2、他认为,要使人类摆脱混乱状态,就要将义统一起来,为此就要设立“刑政”,设立“政长”,政长之首是天子。他认为设立政长就能够将社会上分散混乱的“义”统一起来,这就叫尚同。在他设计的同的政治体系中,天子地位最高,居于整个体系的顶端。
3、他认为政长系统运作的基本原则是下服从上。在法令的制定和执行方面,他所设想的政长体系也表现出典型的专制主义。
4、在社会治理政策上,他主张实行富民政策,同时也要利用刑罚,表现出一定的为民务实精神,但也具有鲜明的君主专制色彩。
二、尚贤思想
在他设计的政治体系中,贤王、贤臣是同一天下之义,是建立统治秩序的必要条件之一。
1、他提出“使能以治之”的原则,主张要任用有才能的人,在用人上,要效法 古代的圣王。
2、他还提出了判断一个人贤能与否的标准。即要忠于君主,能为君主效命,又能治理人民,以满足君主政治需要的人才。
3、他又提出了实施尚贤的具体方法,即要为贤才置“三本”。

第六节    法家的法、术、势政治思想
法、术、势是法家学说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法家政治思想的概括。
一、法治思想
(一)变法主张
在先秦诸子之中,法家学派的政治思想最具有现实性。
例如,商鞅认为,要依据实际情况制定法律制度。法要符合实际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时而变法”是历史的成功经验。他提出“不法古,不修今”,坚决主张变法,并进行了实践。
(二)法、法治的意义及对人治的批判
法家极力推崇法治,坚决反对人治。他们对儒家的人治主张进行了坚决批判。
其一,人治的随意性大,没有一定的标准。
其二,人治将国家、政治寄托在君主一人的才智上。
其三,人治就要尚贤,而贤人对于统治国家和治理百姓来说使命并不必要的。所以,人治不能保证治理国家,制定完备的法律并严格执行才是治国之本。
(三)法的作用
1、对于法治的作用,法家思想家们有不同的看法。慎到和商鞅认为,法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定分尚公”。法的定分可以明确公私界限,立公去私。
2、作为政策原则,商鞅认为法的作用在于“利出一孔”,以保证耕战政策的实施。因此,明智的政治家就要利用人的好利本性,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就是要用法律的手段,对民“劫以刑”、“驱以赏”。
(四)立法、执法的原则
1、无论立法还是执法,法家思想家都主张要遵照“立公去私”的原则。
2、他们一般都主张严格执法。法令一旦公布,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要严格遵守,以法令作为个人言行的准则。
二、权势思想
(一)、势的内容
势指权势。韩非对势的内容做了细分,他认为势包括自然之势和人为之势。自然之势是指在既定条件下运用权力,人为之势是在可能条件下能动地运用权力。
(二)势的重要性
法家普遍重视势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
例如,慎到认为:在权势、法、术等政治要素中,权势最重要,君主之所以能统治全国,靠的不是知识、道德或才能,而是巨大的权力。
韩非认为:君主之所以能使臣民服从,凭借的就是势。商鞅认为:势是君主进行统治的基本凭借。
(三)势的保持和运用
法家在这一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权势须集中;                 第二,要善于借助外力。
第三,要发挥君主的主观能动性;     第四,要不尚贤。
三、术治思想
(一)术与形名之术
术就是权术,大体上是指统治者争权夺利、勾心斗角以及控制与反控制的手段。
(二)术对君主的意义
法家重视权术,是基于他们对君臣关系的认识 。术治之所以成为法家政治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就在于它对于君主控制群臣百官和保有权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术的主要内容
第一,关于群臣百官的管理。在官员选用方面,法家主张不尚贤,不用忠臣,在官员的任用上,主任人能而授官。
第二,关于君主决策。主张兼听独断。
第三,关于君臣权责的分配。他们主张“君无为,臣有为”。第四,主张阴谋之术。
第四,阴谋之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09:40:40 | 只看该作者
继续
第二章秦汉时代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秦汉时期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
了解:(一)法家思想的极端化发展、李斯的极端化政治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坚持文化专制;第二,提出“督责之术”
了解:(二)儒家思想的恢复、上升与演变

第二节    西汉初期的“百家余绪”与黄老思想
一、贾谊的政治反思思想
他的政治思想以儒家为主,辅以法家,在中国传统政治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对秦亡历史的总结与分析。
(二)礼治与重民思想
1、他主张礼治。注重礼的制度化,提出要端正名号、严格等级。同时,他重礼,并不排斥法。
2、他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强调民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民是国家之本、政治之本。民心向背会直接影响统治者的成败得失。这是传统重民思想的认识顶点。
3、从礼治和重民出发,他在政策上主张刑赏并用,以赏为主。他又主张倡导四维(礼、义、廉、耻),行教化。

第三节    董仲舒的天人政治论与独尊儒术
董仲舒阐发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促成了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汉代统治者的政治指导思想。
一、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政治思想
(一)天人合一
1、在天人关系上,他认为:首先,人由天所派生。人不是自然生就,而是天的创造物。其次,“人副天数”,人从外在形体到内在的感情、道德、意志等都体现了天的意志和规律。再次,天涵荣人,并与人相通。其四,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与天相同又相通,在天人的关系中,天是第一位的,第一性的,人是第二位的,天人之间实际上一种主从关系。

(二)君权至上与天谴说
他提出君权天予说,来阐明君权的来源和权威性。
1、他认为天与人可以相互沟通,但这种沟通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并非人类社会的每个成员都有资格与天沟通。人与天的沟通是通过一个中间环节来实现的,这个中介就是“圣人”。圣人对应于实际政治就是王。王就是现实的圣人,圣人则是理想的王,圣人与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基于这样的认识,他认为,君主的权力来自于天。
2、他在论证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同时,也指出了天的权威是高于君主的,君主居于万人之上,但也要敬天 ,受天约束。如果君的行为不符合天意,天就会以灾意的方式给出警告,要求君主改正,适当调整政策。如果君主一意孤行,天就会给予惩罚,必有灾祸降临。这就是所谓的 “天谴说”。
(三)阴阳合分论与纲常理论
1、他认为天的运行有其内在的规律,体现为阴阳分合运行。阴阳之道是宇宙和社会中的普遍规律。世上的所有事物都有这样的阴阳组合,这样一来,整个世界就被一分为二,种种复杂的关系都可以简化为阴阳关系。阴阳双方的地位并不相等,阳处于主宰、支配的地位,阴处于被支配、被制约的地位。
2、阴阳关系体现在社会政治关系上,就是君、父、夫分别支配着臣、子、妻。君臣、父子、夫妻是当时社会诸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这三种关系的内在法则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所谓的“三纲”。
3、“三纲”提供了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五常则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具体道德 ,行为规范。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他认为通过五常,使人们能从自己做起,提高自身修养,自觉遵从社会和政治规范,进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秩序。
评价: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政治论,由天人关系、天道运行规律论证了君权至上和等级原则,又主张以天制约君主,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起来,从而提高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适应能力,这是儒家政治学说成熟的表现。

第四节  西汉中期以后儒学政治思想的发展
一、汉代儒学的神秘化与庸俗化
汉代儒学的主要流派有古文经派和今文经派两大流派。此外,还有谶纬经学。谶纬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但仍着眼于社会政治问题。在政治上的根本观点是对王权、专制的肯定。谶纬使儒学和政治都为浓厚的神秘气氛所笼罩,儒学中的面对现实、积极求治的精神被窒息,对儒学和社会的发展都常年声了不利的影响。
二、东汉名教治国思想
三、东汉末年批判思潮
沉重的社会危机,师统治阶级中的一本分人的头脑清醒过来。他们面对社会现实,对政治进行了反思,试图寻找消除危机、化解矛盾的政治出路,表现在在政治思想上,就是出现了一股政治反思和批评思潮。代表人物主要有王符、仲长统等。
(一)对统治集团的批评
其一,批评君主昏暗。  其二,反对外戚、宦官专权。  第三,揭露了官员的腐败。
(二)君、臣、民关系
君、臣、民是基本的政治要素,关系到社会治乱。对于君臣关系,这些思想家们提出,要君明臣贤,君臣和谐。明君贤臣相辅相成、相须相用。
对于君民关系,荀悦认为君主的职责是统治管理民众,民众的职责是供养君主。
(三)官员的任用和管理
他们主张:反对任人唯亲;主张选贤与能;以德为才选择官员。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想
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国家大***和民族大融合时期的政治思想。随着东汉大一统的封建统治的崩溃,两汉经学、谶纬神学左右思想界的状况被打破,出现了多种政治思想纷然杂陈的局面。
背景 东汉中平六年(184)爆发的黄巾农民起义,瓦解了东汉王朝。黄巾起义失败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265年,司马氏集团发动政变夺取曹魏政权,建立了西晋王朝,于280年灭吴,统一全国。晋武帝司马炎继曹魏之后推行九品中正制,又施行分封、荫客、占田、户调等政治、经济政策,使门阀士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合法化。门阀士族势力不断膨胀,逐渐成为社会的统治势力。依靠门阀士族进行统治的西晋王朝,只维持了几十年短暂的全国统一局面,就被少数民族统治者推翻。317年,晋元帝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王朝。此后,宋、齐、梁、陈四朝迭相更替,史称南朝。北方,则有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16个小朝廷,相互争伐不止。439年,由鲜卑拓跋氏实现了统一,建立北魏王朝。从东汉末到隋朝再次统一全国,其间除西晋短暂统一外,中国陷入***割据局面近 400年。在这段时间内,朝代更迭频繁,杀伐不已,官宦士民朝不虑夕,社会政治生活异常混乱和险恶。门阀士族势力结党干政,生活糜烂,斗富成风,给社会政治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概况 在政治思想领域出现了与秦汉时期或法家为主或儒学独尊的不同局面,形成了各种学派各持异说、莫衷一是,思想比较活跃,论争比较激烈,近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新格局。这时期,陷入神秘化和庸俗化的汉代经学已丧失了为巩固封建统治作论证的功能,儒学独尊的局面也不复存在。思想家们从先秦诸子那里寻找思想资料,或旧论新翻,或标新立异,企图另立政治指导思想。在诸多的思想流派中,出现了以法治国、务实求治的主张和“无君论”等有价值的观点,也产生了消极颓废、遁世游仙的思想,影响最大的是玄学思想。

基本内容 玄学源于先秦的道家思想和东汉以来的清谈之风。魏晋学者何晏、王弼、向秀、郭象等人通过注释《老子》、《庄子》、《论语》、《周易》等儒道经典,吸取神学目的论失败的教训,修补前人理论上的漏洞,在“有”和“无”、“本”和“末”、“众”和“寡”等问题的辩论中,从世界观的高度确立了唯心主义的本体论。他们利用道家思想的“道”,来论证儒家的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实际是以道释儒,儒道结合,把儒学维护封建统治的原则和伦理观念玄虚化,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提出的“无为而治”、“名教本于自然”、“以寡治众”等观点,适应了门阀政治的需要,成为维护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武器。

三国时期的曹操、诸葛亮为代表的政治家,面对***割据和社会混乱的现实,主张以法治国,唯才是举,抑制豪强,发展生产,以实现统一全国的目标。魏末晋初的傅玄继承先秦儒学,反对浮华虚诞和自然无为,力主振兴儒学,用人唯贤,重农抑商,先礼后刑,威德并济,明德慎罚,试图推行儒家的德治、仁政,以治平天下。刘毅大胆批评门阀政治,坚请罢除九品中正制,诋之为“毁风败俗,无益于化”,“漫主罔时,实为乱源”(《晋书?刘毅传》)。鲁褒作《钱神论》,王沈著《释时论》,痛责了那些求官买职,奔集势门,无耻钻营的势利小人,嘲讽了当权者贪财好利、挥霍浪费的丑恶行径。这是当时统治阶层中难得的清醒之声。江统作《徙戎论》,主张徙戎出塞,反映了当时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

这一时期,道家思想比较流行。社会政治生活动荡不安,使人们在精神上无所寄托,除了皈依宗教外,还从道学思想中寻求安慰。一些人受道家消极颓废思想的影响,奇装异服,玩世不恭,提倡极端的纵欲主义、享乐主义、遁世主义,《列子》中的《杨朱篇》反映了这种思想。失意的士大夫,甚至一些正直之士,也膺服道家思想,达生任性,不拘礼法,隐居山林,放荡不羁。受道家自然主义思想的影响,三国时期魏国的阮籍作《大人先生传》,首倡“无君”,提出“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全三国文》)鲍敬言提出了系统的“无君论”,指责君主是政治弊害和社会动乱的根源,向往无君、无臣的社会。

由于连年战乱,人们的生命和生活难以保障,东汉时兴起的佛、道宗教思想成了人们的精神避难所。统治者看到佛教“进可以击心,退足以招劝”(《弘明集?何尚之答宋文帝赞扬佛教事》),能起到洗心革面的作用,从而大力提倡。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流传,寺院林立,信徒众多。佛、道宗教思想成为统治者愚弄和束缚人们的重要工具。

特点与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法、道、佛各种思想既互相排斥又互相渗透融合,是这一时期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它对于隋唐的儒、道、佛三教合一论和宋明理学的形成,都有一定影响。在学术研究上,思想家们摒弃神秘主义、形式主义的思维方式,转而注重义理的分析和抽象的思辨,推动了本体和现象等世界观问题的深入探讨,开创了新的学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09:42:29 | 只看该作者
继续
第二章秦汉时代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秦汉时期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
了解:(一)法家思想的极端化发展、李斯的极端化政治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坚持文化专制;第二,提出“督责之术”
了解:(二)儒家思想的恢复、上升与演变

第二节    西汉初期的“百家余绪”与黄老思想
一、贾谊的政治反思思想
他的政治思想以儒家为主,辅以法家,在中国传统政治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对秦亡历史的总结与分析。
(二)礼治与重民思想
1、他主张礼治。注重礼的制度化,提出要端正名号、严格等级。同时,他重礼,并不排斥法。
2、他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强调民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民是国家之本、政治之本。民心向背会直接影响统治者的成败得失。这是传统重民思想的认识顶点。
3、从礼治和重民出发,他在政策上主张刑赏并用,以赏为主。他又主张倡导四维(礼、义、廉、耻),行教化。

第三节    董仲舒的天人政治论与独尊儒术
董仲舒阐发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促成了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汉代统治者的政治指导思想。
一、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政治思想
(一)天人合一
1、在天人关系上,他认为:首先,人由天所派生。人不是自然生就,而是天的创造物。其次,“人副天数”,人从外在形体到内在的感情、道德、意志等都体现了天的意志和规律。再次,天涵荣人,并与人相通。其四,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与天相同又相通,在天人的关系中,天是第一位的,第一性的,人是第二位的,天人之间实际上一种主从关系。

(二)君权至上与天谴说
他提出君权天予说,来阐明君权的来源和权威性。
1、他认为天与人可以相互沟通,但这种沟通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并非人类社会的每个成员都有资格与天沟通。人与天的沟通是通过一个中间环节来实现的,这个中介就是“圣人”。圣人对应于实际政治就是王。王就是现实的圣人,圣人则是理想的王,圣人与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基于这样的认识,他认为,君主的权力来自于天。
2、他在论证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同时,也指出了天的权威是高于君主的,君主居于万人之上,但也要敬天 ,受天约束。如果君的行为不符合天意,天就会以灾意的方式给出警告,要求君主改正,适当调整政策。如果君主一意孤行,天就会给予惩罚,必有灾祸降临。这就是所谓的 “天谴说”。
(三)阴阳合分论与纲常理论
1、他认为天的运行有其内在的规律,体现为阴阳分合运行。阴阳之道是宇宙和社会中的普遍规律。世上的所有事物都有这样的阴阳组合,这样一来,整个世界就被一分为二,种种复杂的关系都可以简化为阴阳关系。阴阳双方的地位并不相等,阳处于主宰、支配的地位,阴处于被支配、被制约的地位。
2、阴阳关系体现在社会政治关系上,就是君、父、夫分别支配着臣、子、妻。君臣、父子、夫妻是当时社会诸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这三种关系的内在法则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所谓的“三纲”。
3、“三纲”提供了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五常则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具体道德 ,行为规范。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他认为通过五常,使人们能从自己做起,提高自身修养,自觉遵从社会和政治规范,进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秩序。
评价: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政治论,由天人关系、天道运行规律论证了君权至上和等级原则,又主张以天制约君主,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起来,从而提高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适应能力,这是儒家政治学说成熟的表现。

第四节  西汉中期以后儒学政治思想的发展
一、汉代儒学的神秘化与庸俗化
汉代儒学的主要流派有古文经派和今文经派两大流派。此外,还有谶纬经学。谶纬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但仍着眼于社会政治问题。在政治上的根本观点是对王权、专制的肯定。谶纬使儒学和政治都为浓厚的神秘气氛所笼罩,儒学中的面对现实、积极求治的精神被窒息,对儒学和社会的发展都常年声了不利的影响。
二、东汉名教治国思想
三、东汉末年批判思潮
沉重的社会危机,师统治阶级中的一本分人的头脑清醒过来。他们面对社会现实,对政治进行了反思,试图寻找消除危机、化解矛盾的政治出路,表现在在政治思想上,就是出现了一股政治反思和批评思潮。代表人物主要有王符、仲长统等。
(一)对统治集团的批评
其一,批评君主昏暗。  其二,反对外戚、宦官专权。  第三,揭露了官员的腐败。
(二)君、臣、民关系
君、臣、民是基本的政治要素,关系到社会治乱。对于君臣关系,这些思想家们提出,要君明臣贤,君臣和谐。明君贤臣相辅相成、相须相用。
对于君民关系,荀悦认为君主的职责是统治管理民众,民众的职责是供养君主。
(三)官员的任用和管理
他们主张:反对任人唯亲;主张选贤与能;以德为才选择官员。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想
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国家大***和民族大融合时期的政治思想。随着东汉大一统的封建统治的崩溃,两汉经学、谶纬神学左右思想界的状况被打破,出现了多种政治思想纷然杂陈的局面。
背景 东汉中平六年(184)爆发的黄巾农民起义,瓦解了东汉王朝。黄巾起义失败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265年,司马氏集团发动政变夺取曹魏政权,建立了西晋王朝,于280年灭吴,统一全国。晋武帝司马炎继曹魏之后推行九品中正制,又施行分封、荫客、占田、户调等政治、经济政策,使门阀士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合法化。门阀士族势力不断膨胀,逐渐成为社会的统治势力。依靠门阀士族进行统治的西晋王朝,只维持了几十年短暂的全国统一局面,就被少数民族统治者推翻。317年,晋元帝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王朝。此后,宋、齐、梁、陈四朝迭相更替,史称南朝。北方,则有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16个小朝廷,相互争伐不止。439年,由鲜卑拓跋氏实现了统一,建立北魏王朝。从东汉末到隋朝再次统一全国,其间除西晋短暂统一外,中国陷入***割据局面近 400年。在这段时间内,朝代更迭频繁,杀伐不已,官宦士民朝不虑夕,社会政治生活异常混乱和险恶。门阀士族势力结党干政,生活糜烂,斗富成风,给社会政治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概况 在政治思想领域出现了与秦汉时期或法家为主或儒学独尊的不同局面,形成了各种学派各持异说、莫衷一是,思想比较活跃,论争比较激烈,近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新格局。这时期,陷入神秘化和庸俗化的汉代经学已丧失了为巩固封建统治作论证的功能,儒学独尊的局面也不复存在。思想家们从先秦诸子那里寻找思想资料,或旧论新翻,或标新立异,企图另立政治指导思想。在诸多的思想流派中,出现了以法治国、务实求治的主张和“无君论”等有价值的观点,也产生了消极颓废、遁世游仙的思想,影响最大的是玄学思想。

基本内容 玄学源于先秦的道家思想和东汉以来的清谈之风。魏晋学者何晏、王弼、向秀、郭象等人通过注释《老子》、《庄子》、《论语》、《周易》等儒道经典,吸取神学目的论失败的教训,修补前人理论上的漏洞,在“有”和“无”、“本”和“末”、“众”和“寡”等问题的辩论中,从世界观的高度确立了唯心主义的本体论。他们利用道家思想的“道”,来论证儒家的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实际是以道释儒,儒道结合,把儒学维护封建统治的原则和伦理观念玄虚化,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提出的“无为而治”、“名教本于自然”、“以寡治众”等观点,适应了门阀政治的需要,成为维护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武器。

三国时期的曹操、诸葛亮为代表的政治家,面对***割据和社会混乱的现实,主张以法治国,唯才是举,抑制豪强,发展生产,以实现统一全国的目标。魏末晋初的傅玄继承先秦儒学,反对浮华虚诞和自然无为,力主振兴儒学,用人唯贤,重农抑商,先礼后刑,威德并济,明德慎罚,试图推行儒家的德治、仁政,以治平天下。刘毅大胆批评门阀政治,坚请罢除九品中正制,诋之为“毁风败俗,无益于化”,“漫主罔时,实为乱源”(《晋书?刘毅传》)。鲁褒作《钱神论》,王沈著《释时论》,痛责了那些求官买职,奔集势门,无耻钻营的势利小人,嘲讽了当权者贪财好利、挥霍浪费的丑恶行径。这是当时统治阶层中难得的清醒之声。江统作《徙戎论》,主张徙戎出塞,反映了当时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

这一时期,道家思想比较流行。社会政治生活动荡不安,使人们在精神上无所寄托,除了皈依宗教外,还从道学思想中寻求安慰。一些人受道家消极颓废思想的影响,奇装异服,玩世不恭,提倡极端的纵欲主义、享乐主义、遁世主义,《列子》中的《杨朱篇》反映了这种思想。失意的士大夫,甚至一些正直之士,也膺服道家思想,达生任性,不拘礼法,隐居山林,放荡不羁。受道家自然主义思想的影响,三国时期魏国的阮籍作《大人先生传》,首倡“无君”,提出“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全三国文》)鲍敬言提出了系统的“无君论”,指责君主是政治弊害和社会动乱的根源,向往无君、无臣的社会。

由于连年战乱,人们的生命和生活难以保障,东汉时兴起的佛、道宗教思想成了人们的精神避难所。统治者看到佛教“进可以击心,退足以招劝”(《弘明集?何尚之答宋文帝赞扬佛教事》),能起到洗心革面的作用,从而大力提倡。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流传,寺院林立,信徒众多。佛、道宗教思想成为统治者愚弄和束缚人们的重要工具。

特点与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法、道、佛各种思想既互相排斥又互相渗透融合,是这一时期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它对于隋唐的儒、道、佛三教合一论和宋明理学的形成,都有一定影响。在学术研究上,思想家们摒弃神秘主义、形式主义的思维方式,转而注重义理的分析和抽象的思辨,推动了本体和现象等世界观问题的深入探讨,开创了新的学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09:42:47 | 只看该作者
继续
第二章秦汉时代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秦汉时期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
了解:(一)法家思想的极端化发展、李斯的极端化政治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坚持文化专制;第二,提出“督责之术”
了解:(二)儒家思想的恢复、上升与演变

第二节    西汉初期的“百家余绪”与黄老思想
一、贾谊的政治反思思想
他的政治思想以儒家为主,辅以法家,在中国传统政治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对秦亡历史的总结与分析。
(二)礼治与重民思想
1、他主张礼治。注重礼的制度化,提出要端正名号、严格等级。同时,他重礼,并不排斥法。
2、他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强调民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民是国家之本、政治之本。民心向背会直接影响统治者的成败得失。这是传统重民思想的认识顶点。
3、从礼治和重民出发,他在政策上主张刑赏并用,以赏为主。他又主张倡导四维(礼、义、廉、耻),行教化。

第三节    董仲舒的天人政治论与独尊儒术
董仲舒阐发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促成了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汉代统治者的政治指导思想。
一、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政治思想
(一)天人合一
1、在天人关系上,他认为:首先,人由天所派生。人不是自然生就,而是天的创造物。其次,“人副天数”,人从外在形体到内在的感情、道德、意志等都体现了天的意志和规律。再次,天涵荣人,并与人相通。其四,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与天相同又相通,在天人的关系中,天是第一位的,第一性的,人是第二位的,天人之间实际上一种主从关系。

(二)君权至上与天谴说
他提出君权天予说,来阐明君权的来源和权威性。
1、他认为天与人可以相互沟通,但这种沟通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并非人类社会的每个成员都有资格与天沟通。人与天的沟通是通过一个中间环节来实现的,这个中介就是“圣人”。圣人对应于实际政治就是王。王就是现实的圣人,圣人则是理想的王,圣人与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基于这样的认识,他认为,君主的权力来自于天。
2、他在论证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同时,也指出了天的权威是高于君主的,君主居于万人之上,但也要敬天 ,受天约束。如果君的行为不符合天意,天就会以灾意的方式给出警告,要求君主改正,适当调整政策。如果君主一意孤行,天就会给予惩罚,必有灾祸降临。这就是所谓的 “天谴说”。
(三)阴阳合分论与纲常理论
1、他认为天的运行有其内在的规律,体现为阴阳分合运行。阴阳之道是宇宙和社会中的普遍规律。世上的所有事物都有这样的阴阳组合,这样一来,整个世界就被一分为二,种种复杂的关系都可以简化为阴阳关系。阴阳双方的地位并不相等,阳处于主宰、支配的地位,阴处于被支配、被制约的地位。
2、阴阳关系体现在社会政治关系上,就是君、父、夫分别支配着臣、子、妻。君臣、父子、夫妻是当时社会诸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这三种关系的内在法则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所谓的“三纲”。
3、“三纲”提供了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五常则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具体道德 ,行为规范。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他认为通过五常,使人们能从自己做起,提高自身修养,自觉遵从社会和政治规范,进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秩序。
评价: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政治论,由天人关系、天道运行规律论证了君权至上和等级原则,又主张以天制约君主,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起来,从而提高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适应能力,这是儒家政治学说成熟的表现。

第四节  西汉中期以后儒学政治思想的发展
一、汉代儒学的神秘化与庸俗化
汉代儒学的主要流派有古文经派和今文经派两大流派。此外,还有谶纬经学。谶纬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但仍着眼于社会政治问题。在政治上的根本观点是对王权、专制的肯定。谶纬使儒学和政治都为浓厚的神秘气氛所笼罩,儒学中的面对现实、积极求治的精神被窒息,对儒学和社会的发展都常年声了不利的影响。
二、东汉名教治国思想
三、东汉末年批判思潮
沉重的社会危机,师统治阶级中的一本分人的头脑清醒过来。他们面对社会现实,对政治进行了反思,试图寻找消除危机、化解矛盾的政治出路,表现在在政治思想上,就是出现了一股政治反思和批评思潮。代表人物主要有王符、仲长统等。
(一)对统治集团的批评
其一,批评君主昏暗。  其二,反对外戚、宦官专权。  第三,揭露了官员的腐败。
(二)君、臣、民关系
君、臣、民是基本的政治要素,关系到社会治乱。对于君臣关系,这些思想家们提出,要君明臣贤,君臣和谐。明君贤臣相辅相成、相须相用。
对于君民关系,荀悦认为君主的职责是统治管理民众,民众的职责是供养君主。
(三)官员的任用和管理
他们主张:反对任人唯亲;主张选贤与能;以德为才选择官员。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想
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国家大***和民族大融合时期的政治思想。随着东汉大一统的封建统治的崩溃,两汉经学、谶纬神学左右思想界的状况被打破,出现了多种政治思想纷然杂陈的局面。
背景 东汉中平六年(184)爆发的黄巾农民起义,瓦解了东汉王朝。黄巾起义失败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265年,司马氏集团发动政变夺取曹魏政权,建立了西晋王朝,于280年灭吴,统一全国。晋武帝司马炎继曹魏之后推行九品中正制,又施行分封、荫客、占田、户调等政治、经济政策,使门阀士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合法化。门阀士族势力不断膨胀,逐渐成为社会的统治势力。依靠门阀士族进行统治的西晋王朝,只维持了几十年短暂的全国统一局面,就被少数民族统治者推翻。317年,晋元帝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王朝。此后,宋、齐、梁、陈四朝迭相更替,史称南朝。北方,则有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16个小朝廷,相互争伐不止。439年,由鲜卑拓跋氏实现了统一,建立北魏王朝。从东汉末到隋朝再次统一全国,其间除西晋短暂统一外,中国陷入***割据局面近 400年。在这段时间内,朝代更迭频繁,杀伐不已,官宦士民朝不虑夕,社会政治生活异常混乱和险恶。门阀士族势力结党干政,生活糜烂,斗富成风,给社会政治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概况 在政治思想领域出现了与秦汉时期或法家为主或儒学独尊的不同局面,形成了各种学派各持异说、莫衷一是,思想比较活跃,论争比较激烈,近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新格局。这时期,陷入神秘化和庸俗化的汉代经学已丧失了为巩固封建统治作论证的功能,儒学独尊的局面也不复存在。思想家们从先秦诸子那里寻找思想资料,或旧论新翻,或标新立异,企图另立政治指导思想。在诸多的思想流派中,出现了以法治国、务实求治的主张和“无君论”等有价值的观点,也产生了消极颓废、遁世游仙的思想,影响最大的是玄学思想。

基本内容 玄学源于先秦的道家思想和东汉以来的清谈之风。魏晋学者何晏、王弼、向秀、郭象等人通过注释《老子》、《庄子》、《论语》、《周易》等儒道经典,吸取神学目的论失败的教训,修补前人理论上的漏洞,在“有”和“无”、“本”和“末”、“众”和“寡”等问题的辩论中,从世界观的高度确立了唯心主义的本体论。他们利用道家思想的“道”,来论证儒家的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实际是以道释儒,儒道结合,把儒学维护封建统治的原则和伦理观念玄虚化,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提出的“无为而治”、“名教本于自然”、“以寡治众”等观点,适应了门阀政治的需要,成为维护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武器。

三国时期的曹操、诸葛亮为代表的政治家,面对***割据和社会混乱的现实,主张以法治国,唯才是举,抑制豪强,发展生产,以实现统一全国的目标。魏末晋初的傅玄继承先秦儒学,反对浮华虚诞和自然无为,力主振兴儒学,用人唯贤,重农抑商,先礼后刑,威德并济,明德慎罚,试图推行儒家的德治、仁政,以治平天下。刘毅大胆批评门阀政治,坚请罢除九品中正制,诋之为“毁风败俗,无益于化”,“漫主罔时,实为乱源”(《晋书?刘毅传》)。鲁褒作《钱神论》,王沈著《释时论》,痛责了那些求官买职,奔集势门,无耻钻营的势利小人,嘲讽了当权者贪财好利、挥霍浪费的丑恶行径。这是当时统治阶层中难得的清醒之声。江统作《徙戎论》,主张徙戎出塞,反映了当时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

这一时期,道家思想比较流行。社会政治生活动荡不安,使人们在精神上无所寄托,除了皈依宗教外,还从道学思想中寻求安慰。一些人受道家消极颓废思想的影响,奇装异服,玩世不恭,提倡极端的纵欲主义、享乐主义、遁世主义,《列子》中的《杨朱篇》反映了这种思想。失意的士大夫,甚至一些正直之士,也膺服道家思想,达生任性,不拘礼法,隐居山林,放荡不羁。受道家自然主义思想的影响,三国时期魏国的阮籍作《大人先生传》,首倡“无君”,提出“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全三国文》)鲍敬言提出了系统的“无君论”,指责君主是政治弊害和社会动乱的根源,向往无君、无臣的社会。

由于连年战乱,人们的生命和生活难以保障,东汉时兴起的佛、道宗教思想成了人们的精神避难所。统治者看到佛教“进可以击心,退足以招劝”(《弘明集?何尚之答宋文帝赞扬佛教事》),能起到洗心革面的作用,从而大力提倡。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流传,寺院林立,信徒众多。佛、道宗教思想成为统治者愚弄和束缚人们的重要工具。

特点与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法、道、佛各种思想既互相排斥又互相渗透融合,是这一时期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它对于隋唐的儒、道、佛三教合一论和宋明理学的形成,都有一定影响。在学术研究上,思想家们摒弃神秘主义、形式主义的思维方式,转而注重义理的分析和抽象的思辨,推动了本体和现象等世界观问题的深入探讨,开创了新的学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09:43:16 | 只看该作者
继续
第二章秦汉时代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秦汉时期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
了解:(一)法家思想的极端化发展、李斯的极端化政治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坚持文化专制;第二,提出“督责之术”
了解:(二)儒家思想的恢复、上升与演变

第二节    西汉初期的“百家余绪”与黄老思想
一、贾谊的政治反思思想
他的政治思想以儒家为主,辅以法家,在中国传统政治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对秦亡历史的总结与分析。
(二)礼治与重民思想
1、他主张礼治。注重礼的制度化,提出要端正名号、严格等级。同时,他重礼,并不排斥法。
2、他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强调民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民是国家之本、政治之本。民心向背会直接影响统治者的成败得失。这是传统重民思想的认识顶点。
3、从礼治和重民出发,他在政策上主张刑赏并用,以赏为主。他又主张倡导四维(礼、义、廉、耻),行教化。

第三节    董仲舒的天人政治论与独尊儒术
董仲舒阐发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促成了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汉代统治者的政治指导思想。
一、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政治思想
(一)天人合一
1、在天人关系上,他认为:首先,人由天所派生。人不是自然生就,而是天的创造物。其次,“人副天数”,人从外在形体到内在的感情、道德、意志等都体现了天的意志和规律。再次,天涵荣人,并与人相通。其四,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与天相同又相通,在天人的关系中,天是第一位的,第一性的,人是第二位的,天人之间实际上一种主从关系。

(二)君权至上与天谴说
他提出君权天予说,来阐明君权的来源和权威性。
1、他认为天与人可以相互沟通,但这种沟通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并非人类社会的每个成员都有资格与天沟通。人与天的沟通是通过一个中间环节来实现的,这个中介就是“圣人”。圣人对应于实际政治就是王。王就是现实的圣人,圣人则是理想的王,圣人与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基于这样的认识,他认为,君主的权力来自于天。
2、他在论证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同时,也指出了天的权威是高于君主的,君主居于万人之上,但也要敬天 ,受天约束。如果君的行为不符合天意,天就会以灾意的方式给出警告,要求君主改正,适当调整政策。如果君主一意孤行,天就会给予惩罚,必有灾祸降临。这就是所谓的 “天谴说”。
(三)阴阳合分论与纲常理论
1、他认为天的运行有其内在的规律,体现为阴阳分合运行。阴阳之道是宇宙和社会中的普遍规律。世上的所有事物都有这样的阴阳组合,这样一来,整个世界就被一分为二,种种复杂的关系都可以简化为阴阳关系。阴阳双方的地位并不相等,阳处于主宰、支配的地位,阴处于被支配、被制约的地位。
2、阴阳关系体现在社会政治关系上,就是君、父、夫分别支配着臣、子、妻。君臣、父子、夫妻是当时社会诸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这三种关系的内在法则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所谓的“三纲”。
3、“三纲”提供了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五常则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具体道德 ,行为规范。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他认为通过五常,使人们能从自己做起,提高自身修养,自觉遵从社会和政治规范,进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秩序。
评价: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政治论,由天人关系、天道运行规律论证了君权至上和等级原则,又主张以天制约君主,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起来,从而提高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适应能力,这是儒家政治学说成熟的表现。

第四节  西汉中期以后儒学政治思想的发展
一、汉代儒学的神秘化与庸俗化
汉代儒学的主要流派有古文经派和今文经派两大流派。此外,还有谶纬经学。谶纬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但仍着眼于社会政治问题。在政治上的根本观点是对王权、专制的肯定。谶纬使儒学和政治都为浓厚的神秘气氛所笼罩,儒学中的面对现实、积极求治的精神被窒息,对儒学和社会的发展都常年声了不利的影响。
二、东汉名教治国思想
三、东汉末年批判思潮
沉重的社会危机,师统治阶级中的一本分人的头脑清醒过来。他们面对社会现实,对政治进行了反思,试图寻找消除危机、化解矛盾的政治出路,表现在在政治思想上,就是出现了一股政治反思和批评思潮。代表人物主要有王符、仲长统等。
(一)对统治集团的批评
其一,批评君主昏暗。  其二,反对外戚、宦官专权。  第三,揭露了官员的腐败。
(二)君、臣、民关系
君、臣、民是基本的政治要素,关系到社会治乱。对于君臣关系,这些思想家们提出,要君明臣贤,君臣和谐。明君贤臣相辅相成、相须相用。
对于君民关系,荀悦认为君主的职责是统治管理民众,民众的职责是供养君主。
(三)官员的任用和管理
他们主张:反对任人唯亲;主张选贤与能;以德为才选择官员。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想
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国家大***和民族大融合时期的政治思想。随着东汉大一统的封建统治的崩溃,两汉经学、谶纬神学左右思想界的状况被打破,出现了多种政治思想纷然杂陈的局面。
背景 东汉中平六年(184)爆发的黄巾农民起义,瓦解了东汉王朝。黄巾起义失败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265年,司马氏集团发动政变夺取曹魏政权,建立了西晋王朝,于280年灭吴,统一全国。晋武帝司马炎继曹魏之后推行九品中正制,又施行分封、荫客、占田、户调等政治、经济政策,使门阀士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合法化。门阀士族势力不断膨胀,逐渐成为社会的统治势力。依靠门阀士族进行统治的西晋王朝,只维持了几十年短暂的全国统一局面,就被少数民族统治者推翻。317年,晋元帝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王朝。此后,宋、齐、梁、陈四朝迭相更替,史称南朝。北方,则有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16个小朝廷,相互争伐不止。439年,由鲜卑拓跋氏实现了统一,建立北魏王朝。从东汉末到隋朝再次统一全国,其间除西晋短暂统一外,中国陷入***割据局面近 400年。在这段时间内,朝代更迭频繁,杀伐不已,官宦士民朝不虑夕,社会政治生活异常混乱和险恶。门阀士族势力结党干政,生活糜烂,斗富成风,给社会政治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概况 在政治思想领域出现了与秦汉时期或法家为主或儒学独尊的不同局面,形成了各种学派各持异说、莫衷一是,思想比较活跃,论争比较激烈,近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新格局。这时期,陷入神秘化和庸俗化的汉代经学已丧失了为巩固封建统治作论证的功能,儒学独尊的局面也不复存在。思想家们从先秦诸子那里寻找思想资料,或旧论新翻,或标新立异,企图另立政治指导思想。在诸多的思想流派中,出现了以法治国、务实求治的主张和“无君论”等有价值的观点,也产生了消极颓废、遁世游仙的思想,影响最大的是玄学思想。

基本内容 玄学源于先秦的道家思想和东汉以来的清谈之风。魏晋学者何晏、王弼、向秀、郭象等人通过注释《老子》、《庄子》、《论语》、《周易》等儒道经典,吸取神学目的论失败的教训,修补前人理论上的漏洞,在“有”和“无”、“本”和“末”、“众”和“寡”等问题的辩论中,从世界观的高度确立了唯心主义的本体论。他们利用道家思想的“道”,来论证儒家的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实际是以道释儒,儒道结合,把儒学维护封建统治的原则和伦理观念玄虚化,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提出的“无为而治”、“名教本于自然”、“以寡治众”等观点,适应了门阀政治的需要,成为维护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武器。

三国时期的曹操、诸葛亮为代表的政治家,面对***割据和社会混乱的现实,主张以法治国,唯才是举,抑制豪强,发展生产,以实现统一全国的目标。魏末晋初的傅玄继承先秦儒学,反对浮华虚诞和自然无为,力主振兴儒学,用人唯贤,重农抑商,先礼后刑,威德并济,明德慎罚,试图推行儒家的德治、仁政,以治平天下。刘毅大胆批评门阀政治,坚请罢除九品中正制,诋之为“毁风败俗,无益于化”,“漫主罔时,实为乱源”(《晋书?刘毅传》)。鲁褒作《钱神论》,王沈著《释时论》,痛责了那些求官买职,奔集势门,无耻钻营的势利小人,嘲讽了当权者贪财好利、挥霍浪费的丑恶行径。这是当时统治阶层中难得的清醒之声。江统作《徙戎论》,主张徙戎出塞,反映了当时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

这一时期,道家思想比较流行。社会政治生活动荡不安,使人们在精神上无所寄托,除了皈依宗教外,还从道学思想中寻求安慰。一些人受道家消极颓废思想的影响,奇装异服,玩世不恭,提倡极端的纵欲主义、享乐主义、遁世主义,《列子》中的《杨朱篇》反映了这种思想。失意的士大夫,甚至一些正直之士,也膺服道家思想,达生任性,不拘礼法,隐居山林,放荡不羁。受道家自然主义思想的影响,三国时期魏国的阮籍作《大人先生传》,首倡“无君”,提出“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全三国文》)鲍敬言提出了系统的“无君论”,指责君主是政治弊害和社会动乱的根源,向往无君、无臣的社会。

由于连年战乱,人们的生命和生活难以保障,东汉时兴起的佛、道宗教思想成了人们的精神避难所。统治者看到佛教“进可以击心,退足以招劝”(《弘明集?何尚之答宋文帝赞扬佛教事》),能起到洗心革面的作用,从而大力提倡。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流传,寺院林立,信徒众多。佛、道宗教思想成为统治者愚弄和束缚人们的重要工具。

特点与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法、道、佛各种思想既互相排斥又互相渗透融合,是这一时期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它对于隋唐的儒、道、佛三教合一论和宋明理学的形成,都有一定影响。在学术研究上,思想家们摒弃神秘主义、形式主义的思维方式,转而注重义理的分析和抽象的思辨,推动了本体和现象等世界观问题的深入探讨,开创了新的学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09:43:31 | 只看该作者
继续
第二章秦汉时代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秦汉时期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
了解:(一)法家思想的极端化发展、李斯的极端化政治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坚持文化专制;第二,提出“督责之术”
了解:(二)儒家思想的恢复、上升与演变

第二节    西汉初期的“百家余绪”与黄老思想
一、贾谊的政治反思思想
他的政治思想以儒家为主,辅以法家,在中国传统政治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对秦亡历史的总结与分析。
(二)礼治与重民思想
1、他主张礼治。注重礼的制度化,提出要端正名号、严格等级。同时,他重礼,并不排斥法。
2、他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强调民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民是国家之本、政治之本。民心向背会直接影响统治者的成败得失。这是传统重民思想的认识顶点。
3、从礼治和重民出发,他在政策上主张刑赏并用,以赏为主。他又主张倡导四维(礼、义、廉、耻),行教化。

第三节    董仲舒的天人政治论与独尊儒术
董仲舒阐发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促成了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汉代统治者的政治指导思想。
一、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政治思想
(一)天人合一
1、在天人关系上,他认为:首先,人由天所派生。人不是自然生就,而是天的创造物。其次,“人副天数”,人从外在形体到内在的感情、道德、意志等都体现了天的意志和规律。再次,天涵荣人,并与人相通。其四,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与天相同又相通,在天人的关系中,天是第一位的,第一性的,人是第二位的,天人之间实际上一种主从关系。

(二)君权至上与天谴说
他提出君权天予说,来阐明君权的来源和权威性。
1、他认为天与人可以相互沟通,但这种沟通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并非人类社会的每个成员都有资格与天沟通。人与天的沟通是通过一个中间环节来实现的,这个中介就是“圣人”。圣人对应于实际政治就是王。王就是现实的圣人,圣人则是理想的王,圣人与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基于这样的认识,他认为,君主的权力来自于天。
2、他在论证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同时,也指出了天的权威是高于君主的,君主居于万人之上,但也要敬天 ,受天约束。如果君的行为不符合天意,天就会以灾意的方式给出警告,要求君主改正,适当调整政策。如果君主一意孤行,天就会给予惩罚,必有灾祸降临。这就是所谓的 “天谴说”。
(三)阴阳合分论与纲常理论
1、他认为天的运行有其内在的规律,体现为阴阳分合运行。阴阳之道是宇宙和社会中的普遍规律。世上的所有事物都有这样的阴阳组合,这样一来,整个世界就被一分为二,种种复杂的关系都可以简化为阴阳关系。阴阳双方的地位并不相等,阳处于主宰、支配的地位,阴处于被支配、被制约的地位。
2、阴阳关系体现在社会政治关系上,就是君、父、夫分别支配着臣、子、妻。君臣、父子、夫妻是当时社会诸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这三种关系的内在法则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所谓的“三纲”。
3、“三纲”提供了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五常则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具体道德 ,行为规范。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他认为通过五常,使人们能从自己做起,提高自身修养,自觉遵从社会和政治规范,进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秩序。
评价: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政治论,由天人关系、天道运行规律论证了君权至上和等级原则,又主张以天制约君主,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起来,从而提高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适应能力,这是儒家政治学说成熟的表现。

第四节  西汉中期以后儒学政治思想的发展
一、汉代儒学的神秘化与庸俗化
汉代儒学的主要流派有古文经派和今文经派两大流派。此外,还有谶纬经学。谶纬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但仍着眼于社会政治问题。在政治上的根本观点是对王权、专制的肯定。谶纬使儒学和政治都为浓厚的神秘气氛所笼罩,儒学中的面对现实、积极求治的精神被窒息,对儒学和社会的发展都常年声了不利的影响。
二、东汉名教治国思想
三、东汉末年批判思潮
沉重的社会危机,师统治阶级中的一本分人的头脑清醒过来。他们面对社会现实,对政治进行了反思,试图寻找消除危机、化解矛盾的政治出路,表现在在政治思想上,就是出现了一股政治反思和批评思潮。代表人物主要有王符、仲长统等。
(一)对统治集团的批评
其一,批评君主昏暗。  其二,反对外戚、宦官专权。  第三,揭露了官员的腐败。
(二)君、臣、民关系
君、臣、民是基本的政治要素,关系到社会治乱。对于君臣关系,这些思想家们提出,要君明臣贤,君臣和谐。明君贤臣相辅相成、相须相用。
对于君民关系,荀悦认为君主的职责是统治管理民众,民众的职责是供养君主。
(三)官员的任用和管理
他们主张:反对任人唯亲;主张选贤与能;以德为才选择官员。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想
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国家大***和民族大融合时期的政治思想。随着东汉大一统的封建统治的崩溃,两汉经学、谶纬神学左右思想界的状况被打破,出现了多种政治思想纷然杂陈的局面。
背景 东汉中平六年(184)爆发的黄巾农民起义,瓦解了东汉王朝。黄巾起义失败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265年,司马氏集团发动政变夺取曹魏政权,建立了西晋王朝,于280年灭吴,统一全国。晋武帝司马炎继曹魏之后推行九品中正制,又施行分封、荫客、占田、户调等政治、经济政策,使门阀士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合法化。门阀士族势力不断膨胀,逐渐成为社会的统治势力。依靠门阀士族进行统治的西晋王朝,只维持了几十年短暂的全国统一局面,就被少数民族统治者推翻。317年,晋元帝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王朝。此后,宋、齐、梁、陈四朝迭相更替,史称南朝。北方,则有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16个小朝廷,相互争伐不止。439年,由鲜卑拓跋氏实现了统一,建立北魏王朝。从东汉末到隋朝再次统一全国,其间除西晋短暂统一外,中国陷入***割据局面近 400年。在这段时间内,朝代更迭频繁,杀伐不已,官宦士民朝不虑夕,社会政治生活异常混乱和险恶。门阀士族势力结党干政,生活糜烂,斗富成风,给社会政治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概况 在政治思想领域出现了与秦汉时期或法家为主或儒学独尊的不同局面,形成了各种学派各持异说、莫衷一是,思想比较活跃,论争比较激烈,近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新格局。这时期,陷入神秘化和庸俗化的汉代经学已丧失了为巩固封建统治作论证的功能,儒学独尊的局面也不复存在。思想家们从先秦诸子那里寻找思想资料,或旧论新翻,或标新立异,企图另立政治指导思想。在诸多的思想流派中,出现了以法治国、务实求治的主张和“无君论”等有价值的观点,也产生了消极颓废、遁世游仙的思想,影响最大的是玄学思想。

基本内容 玄学源于先秦的道家思想和东汉以来的清谈之风。魏晋学者何晏、王弼、向秀、郭象等人通过注释《老子》、《庄子》、《论语》、《周易》等儒道经典,吸取神学目的论失败的教训,修补前人理论上的漏洞,在“有”和“无”、“本”和“末”、“众”和“寡”等问题的辩论中,从世界观的高度确立了唯心主义的本体论。他们利用道家思想的“道”,来论证儒家的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实际是以道释儒,儒道结合,把儒学维护封建统治的原则和伦理观念玄虚化,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提出的“无为而治”、“名教本于自然”、“以寡治众”等观点,适应了门阀政治的需要,成为维护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武器。

三国时期的曹操、诸葛亮为代表的政治家,面对***割据和社会混乱的现实,主张以法治国,唯才是举,抑制豪强,发展生产,以实现统一全国的目标。魏末晋初的傅玄继承先秦儒学,反对浮华虚诞和自然无为,力主振兴儒学,用人唯贤,重农抑商,先礼后刑,威德并济,明德慎罚,试图推行儒家的德治、仁政,以治平天下。刘毅大胆批评门阀政治,坚请罢除九品中正制,诋之为“毁风败俗,无益于化”,“漫主罔时,实为乱源”(《晋书?刘毅传》)。鲁褒作《钱神论》,王沈著《释时论》,痛责了那些求官买职,奔集势门,无耻钻营的势利小人,嘲讽了当权者贪财好利、挥霍浪费的丑恶行径。这是当时统治阶层中难得的清醒之声。江统作《徙戎论》,主张徙戎出塞,反映了当时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

这一时期,道家思想比较流行。社会政治生活动荡不安,使人们在精神上无所寄托,除了皈依宗教外,还从道学思想中寻求安慰。一些人受道家消极颓废思想的影响,奇装异服,玩世不恭,提倡极端的纵欲主义、享乐主义、遁世主义,《列子》中的《杨朱篇》反映了这种思想。失意的士大夫,甚至一些正直之士,也膺服道家思想,达生任性,不拘礼法,隐居山林,放荡不羁。受道家自然主义思想的影响,三国时期魏国的阮籍作《大人先生传》,首倡“无君”,提出“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全三国文》)鲍敬言提出了系统的“无君论”,指责君主是政治弊害和社会动乱的根源,向往无君、无臣的社会。

由于连年战乱,人们的生命和生活难以保障,东汉时兴起的佛、道宗教思想成了人们的精神避难所。统治者看到佛教“进可以击心,退足以招劝”(《弘明集?何尚之答宋文帝赞扬佛教事》),能起到洗心革面的作用,从而大力提倡。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流传,寺院林立,信徒众多。佛、道宗教思想成为统治者愚弄和束缚人们的重要工具。

特点与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法、道、佛各种思想既互相排斥又互相渗透融合,是这一时期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它对于隋唐的儒、道、佛三教合一论和宋明理学的形成,都有一定影响。在学术研究上,思想家们摒弃神秘主义、形式主义的思维方式,转而注重义理的分析和抽象的思辨,推动了本体和现象等世界观问题的深入探讨,开创了新的学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09:43:45 | 只看该作者
继续
第二章秦汉时代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秦汉时期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
了解:(一)法家思想的极端化发展、李斯的极端化政治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坚持文化专制;第二,提出“督责之术”
了解:(二)儒家思想的恢复、上升与演变

第二节    西汉初期的“百家余绪”与黄老思想
一、贾谊的政治反思思想
他的政治思想以儒家为主,辅以法家,在中国传统政治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对秦亡历史的总结与分析。
(二)礼治与重民思想
1、他主张礼治。注重礼的制度化,提出要端正名号、严格等级。同时,他重礼,并不排斥法。
2、他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强调民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民是国家之本、政治之本。民心向背会直接影响统治者的成败得失。这是传统重民思想的认识顶点。
3、从礼治和重民出发,他在政策上主张刑赏并用,以赏为主。他又主张倡导四维(礼、义、廉、耻),行教化。

第三节    董仲舒的天人政治论与独尊儒术
董仲舒阐发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促成了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汉代统治者的政治指导思想。
一、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政治思想
(一)天人合一
1、在天人关系上,他认为:首先,人由天所派生。人不是自然生就,而是天的创造物。其次,“人副天数”,人从外在形体到内在的感情、道德、意志等都体现了天的意志和规律。再次,天涵荣人,并与人相通。其四,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与天相同又相通,在天人的关系中,天是第一位的,第一性的,人是第二位的,天人之间实际上一种主从关系。

(二)君权至上与天谴说
他提出君权天予说,来阐明君权的来源和权威性。
1、他认为天与人可以相互沟通,但这种沟通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并非人类社会的每个成员都有资格与天沟通。人与天的沟通是通过一个中间环节来实现的,这个中介就是“圣人”。圣人对应于实际政治就是王。王就是现实的圣人,圣人则是理想的王,圣人与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基于这样的认识,他认为,君主的权力来自于天。
2、他在论证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同时,也指出了天的权威是高于君主的,君主居于万人之上,但也要敬天 ,受天约束。如果君的行为不符合天意,天就会以灾意的方式给出警告,要求君主改正,适当调整政策。如果君主一意孤行,天就会给予惩罚,必有灾祸降临。这就是所谓的 “天谴说”。
(三)阴阳合分论与纲常理论
1、他认为天的运行有其内在的规律,体现为阴阳分合运行。阴阳之道是宇宙和社会中的普遍规律。世上的所有事物都有这样的阴阳组合,这样一来,整个世界就被一分为二,种种复杂的关系都可以简化为阴阳关系。阴阳双方的地位并不相等,阳处于主宰、支配的地位,阴处于被支配、被制约的地位。
2、阴阳关系体现在社会政治关系上,就是君、父、夫分别支配着臣、子、妻。君臣、父子、夫妻是当时社会诸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这三种关系的内在法则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所谓的“三纲”。
3、“三纲”提供了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五常则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具体道德 ,行为规范。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他认为通过五常,使人们能从自己做起,提高自身修养,自觉遵从社会和政治规范,进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秩序。
评价: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政治论,由天人关系、天道运行规律论证了君权至上和等级原则,又主张以天制约君主,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起来,从而提高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适应能力,这是儒家政治学说成熟的表现。

第四节  西汉中期以后儒学政治思想的发展
一、汉代儒学的神秘化与庸俗化
汉代儒学的主要流派有古文经派和今文经派两大流派。此外,还有谶纬经学。谶纬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但仍着眼于社会政治问题。在政治上的根本观点是对王权、专制的肯定。谶纬使儒学和政治都为浓厚的神秘气氛所笼罩,儒学中的面对现实、积极求治的精神被窒息,对儒学和社会的发展都常年声了不利的影响。
二、东汉名教治国思想
三、东汉末年批判思潮
沉重的社会危机,师统治阶级中的一本分人的头脑清醒过来。他们面对社会现实,对政治进行了反思,试图寻找消除危机、化解矛盾的政治出路,表现在在政治思想上,就是出现了一股政治反思和批评思潮。代表人物主要有王符、仲长统等。
(一)对统治集团的批评
其一,批评君主昏暗。  其二,反对外戚、宦官专权。  第三,揭露了官员的腐败。
(二)君、臣、民关系
君、臣、民是基本的政治要素,关系到社会治乱。对于君臣关系,这些思想家们提出,要君明臣贤,君臣和谐。明君贤臣相辅相成、相须相用。
对于君民关系,荀悦认为君主的职责是统治管理民众,民众的职责是供养君主。
(三)官员的任用和管理
他们主张:反对任人唯亲;主张选贤与能;以德为才选择官员。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想
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国家大***和民族大融合时期的政治思想。随着东汉大一统的封建统治的崩溃,两汉经学、谶纬神学左右思想界的状况被打破,出现了多种政治思想纷然杂陈的局面。
背景 东汉中平六年(184)爆发的黄巾农民起义,瓦解了东汉王朝。黄巾起义失败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265年,司马氏集团发动政变夺取曹魏政权,建立了西晋王朝,于280年灭吴,统一全国。晋武帝司马炎继曹魏之后推行九品中正制,又施行分封、荫客、占田、户调等政治、经济政策,使门阀士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合法化。门阀士族势力不断膨胀,逐渐成为社会的统治势力。依靠门阀士族进行统治的西晋王朝,只维持了几十年短暂的全国统一局面,就被少数民族统治者推翻。317年,晋元帝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王朝。此后,宋、齐、梁、陈四朝迭相更替,史称南朝。北方,则有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16个小朝廷,相互争伐不止。439年,由鲜卑拓跋氏实现了统一,建立北魏王朝。从东汉末到隋朝再次统一全国,其间除西晋短暂统一外,中国陷入***割据局面近 400年。在这段时间内,朝代更迭频繁,杀伐不已,官宦士民朝不虑夕,社会政治生活异常混乱和险恶。门阀士族势力结党干政,生活糜烂,斗富成风,给社会政治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概况 在政治思想领域出现了与秦汉时期或法家为主或儒学独尊的不同局面,形成了各种学派各持异说、莫衷一是,思想比较活跃,论争比较激烈,近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新格局。这时期,陷入神秘化和庸俗化的汉代经学已丧失了为巩固封建统治作论证的功能,儒学独尊的局面也不复存在。思想家们从先秦诸子那里寻找思想资料,或旧论新翻,或标新立异,企图另立政治指导思想。在诸多的思想流派中,出现了以法治国、务实求治的主张和“无君论”等有价值的观点,也产生了消极颓废、遁世游仙的思想,影响最大的是玄学思想。

基本内容 玄学源于先秦的道家思想和东汉以来的清谈之风。魏晋学者何晏、王弼、向秀、郭象等人通过注释《老子》、《庄子》、《论语》、《周易》等儒道经典,吸取神学目的论失败的教训,修补前人理论上的漏洞,在“有”和“无”、“本”和“末”、“众”和“寡”等问题的辩论中,从世界观的高度确立了唯心主义的本体论。他们利用道家思想的“道”,来论证儒家的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实际是以道释儒,儒道结合,把儒学维护封建统治的原则和伦理观念玄虚化,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提出的“无为而治”、“名教本于自然”、“以寡治众”等观点,适应了门阀政治的需要,成为维护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武器。

三国时期的曹操、诸葛亮为代表的政治家,面对***割据和社会混乱的现实,主张以法治国,唯才是举,抑制豪强,发展生产,以实现统一全国的目标。魏末晋初的傅玄继承先秦儒学,反对浮华虚诞和自然无为,力主振兴儒学,用人唯贤,重农抑商,先礼后刑,威德并济,明德慎罚,试图推行儒家的德治、仁政,以治平天下。刘毅大胆批评门阀政治,坚请罢除九品中正制,诋之为“毁风败俗,无益于化”,“漫主罔时,实为乱源”(《晋书?刘毅传》)。鲁褒作《钱神论》,王沈著《释时论》,痛责了那些求官买职,奔集势门,无耻钻营的势利小人,嘲讽了当权者贪财好利、挥霍浪费的丑恶行径。这是当时统治阶层中难得的清醒之声。江统作《徙戎论》,主张徙戎出塞,反映了当时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

这一时期,道家思想比较流行。社会政治生活动荡不安,使人们在精神上无所寄托,除了皈依宗教外,还从道学思想中寻求安慰。一些人受道家消极颓废思想的影响,奇装异服,玩世不恭,提倡极端的纵欲主义、享乐主义、遁世主义,《列子》中的《杨朱篇》反映了这种思想。失意的士大夫,甚至一些正直之士,也膺服道家思想,达生任性,不拘礼法,隐居山林,放荡不羁。受道家自然主义思想的影响,三国时期魏国的阮籍作《大人先生传》,首倡“无君”,提出“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全三国文》)鲍敬言提出了系统的“无君论”,指责君主是政治弊害和社会动乱的根源,向往无君、无臣的社会。

由于连年战乱,人们的生命和生活难以保障,东汉时兴起的佛、道宗教思想成了人们的精神避难所。统治者看到佛教“进可以击心,退足以招劝”(《弘明集?何尚之答宋文帝赞扬佛教事》),能起到洗心革面的作用,从而大力提倡。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流传,寺院林立,信徒众多。佛、道宗教思想成为统治者愚弄和束缚人们的重要工具。

特点与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法、道、佛各种思想既互相排斥又互相渗透融合,是这一时期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它对于隋唐的儒、道、佛三教合一论和宋明理学的形成,都有一定影响。在学术研究上,思想家们摒弃神秘主义、形式主义的思维方式,转而注重义理的分析和抽象的思辨,推动了本体和现象等世界观问题的深入探讨,开创了新的学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6-21 21:55:41 | 只看该作者
不错的教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4 10:24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