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共享] 邓正来教授 政治学系 复旦大学国务学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24 22:26: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姓 名:
邓正来                                            

办公室:
021-5662768                                 

电 话:


系 别:
政治学系

职 称:
教授

是否博导:


邮 件:
dzlai@126.com

<教育背景/学术经历>

        邓正来,1956年2月生于上海。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主编,《中国社会科学辑刊》(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刊)主编。- N2 I) @4 r, U! `# X' _+ @
        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科学和知识社会学,侧重法律哲学与政治哲学的研究。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2 R- a, o+ o3 j& N5 h
        1998-1999年受聘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t' h/ O7 ?; f9 D2 E
        2003-2008年受聘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 o8 a; A8 w  M. a% k        2008年受聘吉林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澳门大学2007年资深访问教授;西南政法大学名誉教授,浙江大学法学院名誉教授,西北政法大学名誉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名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等兼职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
& v0 i  }% [0 w        创办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季刊》、《中国书评》和《西方法律哲学家研究年刊》等。

        主要论著有:《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研究与反思: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考》、《自由与秩序:哈耶克社会理论的研究》、《哈耶克法律哲学的研究》、《规则•秩序•无知: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等20余部;主要编著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主编兼主译)、《国家与市民社会》(与亚历山大联合主编)等30余部;主要译著有《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主编兼主译)、《自由秩序原理》、《法律、立法与自由》(主译)、《法理学》和《政治学说史》等近20部。

        联系方式: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光华楼东主楼2810室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室(200433)


<社会兼职>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科学和知识社会学,侧重法律哲学与政治哲学的研究。

<所授课程>



<课件下载>



<研究成果>

(一)主要论著


1.《美国现代国际私法流派》,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2.《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研究与反思: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考》,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自由与秩序:哈耶克社会理论的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关于中国社会科学的思考》,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6.《法律与立法的二元观》,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7.《市民社会》,台湾扬智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版;

8.《哈耶克法律哲学的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9.《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自由主义社会理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1.《规则•秩序•无知: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12.《寂寞的欢愉》,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3.《哈耶克法律哲学的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再版;

14.《研究与反思: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考》(增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6.《小路上的思与语》,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美国现代国际私法流派》(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反思与批判:体制中的体制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9.《研究与反思: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考》(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0.《学术与自主: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1.《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2.《谁之全球化?何种法哲学?——开放性的全球化观与中国法律哲学建构论纲》,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二)部分论著的他译


1.《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上)》,石川英昭译,日本鹿児岛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科《地域政策科学研究》第5号(2008年2月);

2.《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中)》,石川英昭译,日本鹿児岛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科《地域政策科学研究》第6号(2009年2月);

3.《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下)》,石川英昭译,日本鹿児岛大学《法学论集》第43卷1号(2008年11月25日发行);

4.《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续)》,石川英昭译,日本鹿児岛大学《法学论集》第43卷2号(2009年3月27日发行);

5.《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与景跃进合著),David Kelly译,载澳大利亚《中国社会科学年刊》(Chinese Social Sciences Year Book)(1993年卷);

6.《中国发展研究的检视:兼论中国市民社会研究》,David Kelly译,载澳大利亚《中国社会科学年刊》(Chinese Social Sciences Year Book)(1994年卷);

7.《市民社会与国家:学理上的分野与两种架构》,C.S.Buckley译,载澳大利亚《中国社会科学年刊》(Chinese Social Sciences Year Book)(1997年卷);


(五)主要论文


1.《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与景跃进合作),《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2年创刊号;

2.《市民社会与国家:学理上的分野与两种架构》,《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年第3卷;

3.《台湾民间社会语式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年第5卷;

4.《中国发展研究的检视:兼论中国市民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年第8卷;

5.《学术研究与学术纪律:评〈南极政治与法律〉》,《中国书评》1994年创刊号;

6.《学术研究与论证方法:评崔之元的“制度创新与第二次思想解放”》,《二十一世纪》1994年第10期;

7.《社会科学与知识类型:兼评荷曼斯的〈社会科学的本质〉》,《中国书评》1994年第2期;

8.《化解整体的社会科学观:“中国社会科学规范化”讨论的讨论》,《中国书评》1995年第6期;

9.《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序〈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国书评》1995年第7期;

10.《中国**人权利发展研究的理想与现实:评〈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书评》1995年第8期;

11.《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年第15卷;

12.《关于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考》,《学人》1996年总第9期;

13.《探寻澳门研究的理论意义:序吴志良〈东西交汇看澳门〉》,《澳门研究》1996年第4期;

14.《哈耶克社会理论的研究:〈自由秩序原理〉代译序》,《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7年第20期;

15.《〈自由秩序原理〉抑或〈自由的宪章〉:哈耶克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书名辨》,《读书》1997年第8期;

16.《深度研究与自主发展:以澳门社会科学研究的分析为个案》,《学术思想评论》1997年第2期;

17.《王铁崖与中国国际法的重建》,《中国法学》1997年第6期;

18.《一谈学科的迷思》,《读书》1998年第2期;

19.《再谈学科的迷思》,《读书》1998年第3期;

20.《否思社会科学:国家的迷思》,《读书》1998年第5期;

21.《知与无知的知识观:哈耶克社会理论的再研究》(上),《社会理论学报》(香港)1998年秋季卷;

22.《知与无知的知识观:哈耶克社会理论的再研究》(下),《社会理论学报》(香港)1999年春季卷;

23.《法律与立法的二元观:哈耶克法律理论的研究》,《中外法学》2000年第1期;  

24.《中国社会科学的再思考:学科与国家的迷思》,《南方文坛》2000年第2期;

25.《市民社会与国家知识治理制度的重构:民间传播机制的生长与作用》,《开放时代》2000年第3期;

26.《关于哈耶克理论脉络的若干评注》,《开放时代》2001年第1期;

27.《普通法法治国的建构:哈耶克法律理论的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2年第1期;

28.《哈耶克的方法论个人主义》,《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第2期;

29.《社会学法理学的“社会神”》,《中外法学》2003年第3期;

30.《社会正义的拟人化谬误》,《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3年第1卷;

31.《中国法学的重建:批判与建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5期;

32.《哈耶克批判的前提性准备》,《读书》2003年第3期;

33.《中国法制的建构者:律师》,《律师文摘(卷首语)》2003年第5辑;

34.《迈向全球结构中的中国法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3期;

35.《信与中国传统医学》,《读书》2004年第9期;

36.《我的学术之路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在受聘西南政法大学名誉教授晚会上的演讲》,《现代法学》2004年第3期;

37.《知识生产机器的反思与批判——迈向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的第二阶段》,《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38.《对知识分子“契合”关系的反思与批判——关于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再思考》,《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39.《中国博士招生制度必须改革》;《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9期;

40.《我们对社会生活“言说”的正当性》,《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9期;

41.《对一种被遮蔽的制度性“共谋”的追究》,《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9期;

42.《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一),《政法论坛》2005年第1期;

43.《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对“现代化范式”的批判》(二),《政法论坛》2005年第2期;

44.《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对苏力“本土资源论”的批判》(三),《政法论坛》2005年第3期;

45.《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对梁治平“法律文化论”的批判》(四),《政法论坛》2005年第4期;

46.《对“法制与社会发展”之判准的反思:贺〈法制与社会发展〉出版十周年》,《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1期;

47.《迈向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的第二阶段》,《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1期;

48.《中国学术刊物的发展与学术为本》,《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4期;

49.《弘扬学术批判,提升中国学术——〈中国书评〉主编邓正来先生访谈》(邓正来、杜悦),《学术界》2005年第4期;

50.《迈向自主的澳门社会科学研究》,《澳门研究》2005年第3期;

51.《中国法学研究中“中国”的缺位》,《中国改革》2005年第9期;

52.《根据中国的理想图景:自序〈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10期;

53.《批判与回应:寻求中国法学的主体性》,《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54.《全球化时代与中国法学》,《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1期;

55.《临界:中国青年学者的使命与担当》,《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56.《历史描述中的意识与问题》,《学术界》2006年第2期;

57.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and Chinese jurisprudence---building the concept of “subjective China”, in 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 Vol. 1, Numb.2, April 2006;

58.《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框架的反思和批判》,《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 年第3期;

59.《在体制中拒绝主流》,载邓正来主编:《中国书评》(第四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0.《直面中国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四大弊病》,载邓正来主编:《中国书评》(第四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1.《法学研究中‘以小见大’的个案》,《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4期;

62.《在日常教学中践行学术理想:著名学者邓正来先生教学方法访谈录》,《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3.《中国法律哲学当下基本使命的前提性分析》,《法学研究》2006年第5期;

64.《‘学在民间’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学术界》2006年第5期;

65.《以学术为本,办出学术期刊的品位》,《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5期;

66.Criticism on the urbanized trend of Chinese law research, in 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 Vol. 1, Numb.4, October 2006;

67.《回归经典 个别阅读——<西方法律哲学家研究年刊>总序》,《学术界》2007年第1期;

68.《直面全球化的主体性中国——谈“中国法学的主体性建构”》,《中国法学》2007年第2期;

69.《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科学研究的自主性问题》,《厦门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70.《学术自主性与中国法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4期;

71.《后形而上时代的“沟通主义法律观”》,《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72.《研究性翻译与个殊化研究——<西方法律哲学文选>序》,载《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2期;

73.《全球化、文化政治与法律哲学》,《东方法学》2008年第1期;

74.《一种以中国为根据的“全球化观”的论纲》,《河北法学》2008年第1期;

75.《认识全球化的“问题化”进路》,《河北法学》2008年第2期;

76.《作为一种“国家法与非国家法多元互动”的全球化进程》,《河北法学》2008年第3期;

77.《作为一种矛盾且多元进程的全球化》,《河北法学》2008年第4期;

78.《作为一种主观且可变进程的全球化》,《河北法学》2008年第5期;

79.《开放的“全球化观”与“主体性”中国的建构》,《河北法学》2008年第6期;

80.《哈耶克关于自由的研究》,《哲学研究》2008年第10期;

81.《中国社会科学的当下使命》,《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
; z4 u7 u7 z" q. L) j& ~! p82.《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权重构——评张云鹏<文化权: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向度>,载《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7期;8 `% [7 M: E# X+ Q* F5 O: `: K
83.《两种法学全球化观——中国将何去何从?》,载《法学家》2008年第5期;
$ a8 T7 k# b  S84.《与斯特劳斯学派相关的若干问题——与Harvey C. Mansfield, Jr.教授的对话》,载《中国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12月冬季卷(与曼斯菲尔德、洪涛合作);
7 s8 i1 J  z* Z85.《中国法学的困境与出路》,《文汇报》2008年3月23日,学林版;
! R' u, T( }8 H86.《高等研究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文汇报》2008年12月27日;" i* T& i) i$ ?& w3 a
87.《如何理解政治:人文知识能对科学说什么》(译文,曼斯菲尔德著),《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7 p$ g: L! F: X+ u- o0 R% x0 L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4 00:32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