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课复习全年规划
1、零基础复习阶段(2010年6月前)
本阶段主要用于跨专业考生学习基础参考书的阶段。对各门课程有个系统性的了解,弄清每本书的章节分布情况,内在逻辑结构,重点章节所在等,但不要求记住。可以快速的翻阅。国际关系史部分就是对二战后整个历史发展脉络有个基本了解,对三大理论的基本发展和概念有个了解,对政治行为体、政治行为、政治文化和政治发展的基本构成有个大概印象。这遍可以称为“建骨架”
2、基础复习阶段(现在-2010年9月)
本阶段可能是复习最为艰辛的一个阶段,因为必须对各门专业课进行地毯式的梳理。要求跨专业考生学习指定参考书,吃透参考书内容,做到准确定位,事无巨细地对涉及到的各类知识点进行地毯式的复习,夯实基础,训练思维,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模型。这边复习中可能看到什么都是重点,所以复习的进度会很慢,但是千万不要急躁,因为这一遍的梳理会给后面的复习打下夯实的基础。遇到的每个点都要仔细的求证和理解。这一遍可以称为是“添肉”。
3、强化提高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1月)
本阶段,考生要对指定参考书,进行深入复习,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是对之前明确的点的关系的再建构,建立整体框架。分清重难点,对重难点基本掌握。做历年真题,弄清考试形式、题型设置和难易程度等内容。
4、冲刺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1月)
总结所有重点知识点,包括重点概念、理论和模型等,查漏补缺,回归教材。温习专业课笔记和历年真题,做专业课模拟试题。调整心态,保持状态,积极应考。最重要的:自信。
各阶段具体学习计划
基础复习阶段(开始复习—2010年9月)
1)学习目标
目标1:通读该专业阶段的核心课程:政治科学基础、国际关系理论和战后国际关系史
目标2: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兴趣爱好,基本了解改专业的知识框架和理念,为下一阶段的复习夯实基础;平时每周一份南方周末了解社会热点和动向,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问题,每天最好能坚持看环球时报或者是参考消息,对国际时事有个把握。
2)学习任务
①泛读政治科学基础、国际关系理论和战后国际关系史的理论框架。
②学习每本教材,需在结合自己的理解绘制知识理论框架图构,建知识体系。
③学生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及时记录,上报教务老师,并与教务教师沟通请教。
④扩展知识面所需书籍,比如方连庆的《国际关系史(战后卷)》、高尚涛《国际关系理论基础》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等。
⑤综合练习:检测前一阶段学习效果配有参考答案自测。
⑥学生在8月30日上交每门课的知识框架图。
⑦不要求记忆只要求理解!
3)详细规划
一、阶段目标:对指定参考书目进行“地毯式”学习一遍,了解全书内容,理解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对各门课程有个系统性的了解,弄清每本书的章节分布情况,内在逻辑结构,重点章节所在等,但不要求记住。
二、注意事项
1.学习任务中所说的“一遍”不一定是指仅看一次书,某些难点多的章节可能要反复看几遍才能彻底理解通过。这一遍一定要“精”,不能急躁。
2.本阶段学习重在理解,不需强制记忆,但一定要全面。
3.每本书每章节看完后最好自己能闭上书后列一个提纲,以此回忆内容梗概,也方便以后看着提纲进行提醒式记忆。
4.看进度,卡时间。虽然要精,但是也要有一定的进度安排,看书的时候把书中不详细的地方迅速的记下,然后通过对比其他书籍进行整理。
5.看书过程中,有条件听课的一定要去听听目标院校导师的课。要是不方便的话,本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也可以去听一下。毕竟老师讲的时候印象会深刻一些。
强化提高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1月)
1)学习目标:当合上书时,对专业课整体体系有个系统把握,对内容也可以娴熟掌握
2)学习任务:经过上一阶段的“地毯式”梳理再一次把重点放到结构的把握上
3)详细备考方案
一、阶段目标:对指定参考书进行深入复习,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建立整体框架结构。
分清、整理、掌握重难点,完成参考书配有的习题训练。做历年真题,弄清考试形式、题型设置和难易程度等内容,整理真题答案。
二、注意事项
1. 将参考书中的概念、原理要注意理解记忆,书中的例题要做一遍。
2. 课后习题尤其是指定习题要完成,要规范地写出答案。
3.把书上可能考到的名词解释、问答、论述等文字性的题目都整理在笔记本上。
4.将全书的重点归纳成一系列的知识点,一定要有系统性。这样做的好处是加深印象,并且对知识有更加系统的理解。
冲刺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1月)
1)学习目标:查缺补漏,整体把握
2)学习任务:每天保证一定时间的记忆,
3)详细备考方案
一、阶段目标 总结所有重点知识点,包括重点概念、理论和模型等,查漏补缺,回归教材。温习专业课笔记和历年真题,分析真题的出题思路。
二、具体复习安排:参考书回归;历年真题回归;专业课比较回归;模拟考场测试。四管齐下,把前面复习的知识点逐一消化和提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