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2-7-12 21:52:21
|
只看该作者
国际商法:沈四宝、王军、焦洪津的《国际商法》,沈四宝的《西方主要国家公司法原理》,王军的《美国合同法》(中文教科书)。国际商法的内容是蛮杂的,前一本是教材,重点中的重点,一定要把内容翻熟。至于熟到什么程度,我的衡量标准是每个章节在无心翻书扫过的时候要大致知道每个段落在说点什么。对于各个章节的重要程度而言,重点中的重点应当是合同,公司,代理,合伙,买卖,剩下的我觉得还是应当熟悉内容,虽然票据,产品责任以及商事仲裁个人觉得里面的内容还是比较常识的。在这些章节当中,我个人认为最头痛的是合同法的内容,虽然是王军老师编的,但是跟其再《美国合同法》一书中的风格极其的不同,而且德法两国的制度比较也比较流于形式,没有深刻的内容。没有深刻的内容和制度的庞杂造成的结果就是记忆的苦难。尤其是关于合同效力的方面,每每翻到这个章节的时候只有步步谨慎,一点一点的读书,才会每次有新的收获和得到新的记忆的方法,虽然现在已经忘记大半,但是我在这里提醒后来者的是,这的确是个重要的章节,一定要花十足的功夫进去。而对于后面两本书而言,参考的价值多于复习的价值。它们存在的理由是可以让你对于西方的公司法制度和美国合同法制度有一个比较初步的认识,当然其中也涉及到一些深刻的内容,这一点在王军老师的《美国合同法》一书中体现的非常明显,因此我的建议是若是时间很紧(我意思是从下半年开始准备或者是中间有司法考试之类烦心事)粗粗的读一遍就可以了。而有充足时间的同学,最好在粗读完一遍之后,在完成一轮复习之后,回头带着已经获得的知识再读读这两本书,我相信会受益匪浅的。
专业二
法律英语:沈四宝、王军的《国际商法(英文)案例选编》(粉皮),丁丁老师的《英美商事组织法》(绿皮),王军、薛源的《美国合同法》(绿皮)。这三本书是整个复习考研过程中花时间的大头。商事组织法貌似在我买的时候已经没有了,等再版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因此求助于图书馆是一个蛮好的选择。然后就三本书抛开案例的阅读技巧不讲,就书本身的内容我还有一些想要说的。
1. 粉皮书的阅读顺序。有论坛上的经验说是从合同入手,之后合伙、代理、买卖、信托,最后公司。我个人没有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而是分成了三个部分,一个是代理、合伙和公司,二个是合同和买卖、三个是信托。其实信托可以跟第二部分放在一起,但是个人对于英国信托制度在复习之前完全没有一点认识,因此我是在读了一些入门书之后才开始看信托法的内容的。但是在读完这些案例之后发现的是选入粉皮的信托法内容其实更多的是侧重在信托的设立等方面,跟信托制度本身的一些难点(比如所有权和受益权,受信人的义务,推定信托之类的,信托真的好难啊!)没有多大关系。回来说,我的阅读顺序选择的原因是根据和绿皮的配对程度。第一部分对应的是丁丁老师的《商事组织法》,第二部分对应的是《美国合同法》。而第一部分里面的话根据丁丁老师的编语,代理是整个西方公司制度的基础,同样在我看来合伙制度中也有不少关于代理法(lawof agency)的内容,因此作为这一部分的入门代理法是不二之选,其次是比较简单的合伙,然后是比较困难,比较长的公司法。而第二部分的话,合同和买卖的顺序不言而喻。我觉得我的选择阅读顺序会有比较好的宏观把握,对于一个制度有比较整体性的把握,同时在微观方面,又可以在不同的“部门”之中找到衔接。在阅读判决的过程中对法官的论证找到一些制度性或者原则性的规定(这点在代理和合伙以及代理和公司中体现的比较明显)。当然这只是在我看来的一个方法,对于各位,还需明辨。
2. 关于专业二改革。我觉得在专业二考试形式改革的条件下,原先的那种完全靠运气的复习方法已经不存在了,当然我在开始复习的时候就有看到新闻说经贸大今年也许会改革。当时我在复习的时候也不是重在记忆案例的内容,更多的是培养经验和技巧。当时我的预想也许是会是新案例,但是没有想到的是最后整个专业二的体系全部被改变了。那对于后辈来说,就完全应该抛弃那种投机的复习方法了。虽然专业二考察目标没有改变,但是形式改变了,所以方法也应该跟着改变。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更多的积累而不是记忆是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一点。要学会看案例的方法而不是记住案例的内容,要学会整理法官推理的逻辑,跟着法官文字的指挥,思维也要跟着一起,一定程度上我可以把整个过程称之为“洗脑”吧。其实最后达到的效果我在案例的方面还是没有多大的经验,倒是在法条翻译的方面比较有发言权。而更多的案例的阅读技巧,我在下面会详细说。
3. 就是关于粉皮和绿皮这两种书。就两种书的内容而言,有人说粉皮会比较难而绿皮比较简单。而我想说的是,的确就语言和长度方面绿皮会比较容易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粉皮的话在我看来在理论性这方面,还是比较浅显的。就公司法中比较长的案例(比如Francisv. United Jersey Bank)来说,更多的是事实方面的陈述和推理的过程。而绿皮中,特别是商事组织法中,有一些问题的理论性就会比较强,对于理解来说会比较有困难。比如商事组织法中有很多的案例是涉及到商业判断规则的,而在案例中法官只是将它作为推理的工具而非推理的对象,这样要理解案例就必须首先要了解商业判断规则,而这更加需要的是参阅其他的参考书。当然我说这点的用意只是想说明,两种书应当虚心对待。不能满足于文字方面的简单而忽视某些简单案例中的原理的重要性。
就它们的性质还有一点,我想说的是这两本绿皮被列于参考行列完全是因为前几年的出到了绿皮上的案例,而今年的改革使绿皮在复习的过程中的性质和作用有一个改变。粉皮和绿皮同样变成一种工具书,已经没有办法说今天我看到的案例跟我今年的考研分数有直接的关系,已经没有说是能够用案例本身来换取考研分数了。今年的改革把这种直接关系变成了间接关系,案例跟专业二的发挥的关系变成了案例-经验和方法-发挥。因此用阅读案例来提高成绩从一种台阶式的增长变成了一种螺旋式的增长。而这种螺旋式的增长我相信更加考验各位的是耐心和毅力,受挫的是那些投机的运气。这对于学院和个人的发展而言,的确更加重要。
法条:包括入世议定书(Protocolon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CISG,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如有闲暇,也可以看看美国商法典,还有特拉华州公司法(扩充知识,熟悉案例用)。我没有对法条在第一轮中进行复习,因为法条翻译我觉得记忆性会比较强,而难度不是很大,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投入,这部分的得分可以说是整个专业二中最容易的。我对法条翻译的方法主要是对照着做笔记,我比较倾向于推荐的是同时打印两份中英文的法条,然后对于中文的法条进行第一遍的阅读,相信很多同学跟我一样对于议定书甚至是CISG各条具体内容还是不是很清楚,于是这遍的阅读就是必不可少的了。然后读完一条试着对法条进行自己的翻译,尽管肯定是很稚嫩的,但到时拿着自己的翻译跟原文翻译对照还是比较有收获并且记忆会比较牢固。做完自己的翻译然后就是对照,最后才是把英文的翻译用心的抄在中文的法条之后,以资后用。这是第一轮的法条复习,在之后的轮数中,可以读可以默可以写,逐渐逐渐把英文的翻译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并且保持记忆新鲜度,这样的过程要持续到专业二考试做完翻译为止。
而就这些法条的翻译顺序,个人推荐是Protocol再是CISG接着公司法。议定书的难度会比较大,因为涉及到很多不常接触专业性的词汇(WTO法就离我的生活比较遥远,我有的常识无法抵达那个高度)。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整理一些惯用的翻译技巧,包括用词,从句,说明方法等等。然后过了议定书之后,CISG更多的是记忆而非难度了。但是需要提醒的一点我觉得是,在CISG的翻译过程中同时可以留着心注意买卖法的内容。不是光为了翻译而翻译,内容上的熟悉也可以帮助你在复习买卖法的过程中事半功倍。中国公司法的话,虽然没有官方译本,但是在用心过了议定书和CISG之后,我相信需要做的只是对个别专业的词汇寻找专业的翻译,而其他剩余的大部分已经是手到擒来了(我个人比较喜欢把这种状态称作“逍遥”)。
一些杂书:这些杂书我觉得对于培养法律英语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但是看的比较浅内容也不是记得不深刻,仅列其中的印象深刻的一些。首先是Kleinburge(?)的Agency,Partnership, the LLC,然后有一本Dine,Janet的CompanyLaw,Nutshell系列里面的Mergerand Acquisition,还有一本有关Trust的英文教科书(凭记忆难以还原作者了,抱歉)以及一些其他经贸大老师编辑的绿皮案例,包括《财产法》、《海商法》、《货物买卖法》等等。这些书可以在闲暇时候读读,对于阅读英文的语感以及逻辑的养成和保持一种时刻的紧张感有非常好的效果。
二、阅读案例
案例是整个国际法考研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在阅读案例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对案例的把握能力和熟悉度是复习的关键和目标。就如我之前说到的,专业二的改革会使案例的复习从直接收益变成间接收益,我们需要做的更多并不是记忆和投机,而是掌握和熟悉。而我现在回头看我在阅读案例的时候也注意到了一些得失,列在此处以作一点警醒。
1. 流程
这是每拿到一个新的案例我所要重新回想的一个问题。
有论坛上的经验说要先看事实部分(facts),然后看法官的总结部分(conclusion),以有一个阅读案例时候的倾向性,方便在阅读的时候把握法官的逻辑。这样一种阅读的方式,我体验过之后,发现这个方法对于快速的通读案例的内容的帮助性会比较大。因为在了解了法官最后的判决之后,中间法官的推理过程就算一时主观上理解有问题,也会有客观的判决结果指引阅读。
但是这种阅读方式也有一点不足,就是在这时候对于这个案例是一种被动的,非自主的理解。好比在读案例的时候被一条绳子牵着,或者是一种剧透的感觉。这一点对一些篇幅比较长的案例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其中间法官的推理旁征博引,在阅读的时候压力不够(因为知道了最终的答案)难免会忽视一些法官采用举例、类比之后的论证方式,难免会走神。而且无法流畅的跟着法官的逻辑自由的思考,我不是很喜欢这样的感觉。因此我在尝试了几次之后就觉得可以试试其他的方式看看有没有更加适合我的了。
我之后采用的一种方式是分段阅读。我先会把案例的事实部分和法官的推理部分分开。因为毕竟大部分的案例事实部分会写在案例的前面而且与推理部分的区分会比较明显,这使得这个方法有比较大通用性。
这样做的用意是对于两个部分我有不同的阅读方式来对应。对于事实部分我需要做的是做到把握事件的发生过程,双方纠纷产生的原因,是整个流程性的顺序性的一个方面,在这个部分可以通过人物关系图,时间流程图等图表来辅助加深对案件事实的理解。而对于推理部分,这是整个案例的精华和难点所在,通常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要去慢慢咀嚼其中的含义。因此在阅读的时候要战战兢兢,生怕漏过细小的部分。而对于每个词每个句都要做充分的理解,不可骗自己说“这句话其实不是那么重要,囫囵而过便可”。因为有了略过第一句的经验,不但会产生更大的惰性,而且就算你之后读完了剩下所有内容,万一这句中包含着某个关键的论点,便一切前功尽弃。因此我想要在这里说的是,要怀着一种紧迫感去读推理里的每句话,诚然某些案例中的某些句子会十分的长(记得曾经有个案例的某段就是由一句话组成的),但是要想着想要理解法官的推理,这些句子是十分重要的和缺一不可的。
依旧,这只是我的方式,望各位后来者切不可照搬。自己尝试之后判明效果,然后扬弃,才是真正自己的方式。
2. 程序
个人觉得在刚接触案例的时候,最大的困难在于对英美法的程序的完全没有接触。因而我在试着读完几个案例之后,发现无论是这个程序问题是起诉(类似claim,appeal, counterclaim之类),审理过程(类似在作证方面的affidavit,审理方式的bench trial,审理中的Amicus Curiae等等),还是审判(类似overrule和remand的区别之类)方面,对于程序的不理解会对整个案例的理解产生很大的困难。所以我决定先去选择看一些英美程序法方面的介绍来弥补我在这方面的不足。
我选择的一本是兰磊(名字很独特就记得了,然后貌似也是经贸大校友)的《英语判例阅读详解》。这本书是偶然间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找到的,看序发现是经贸大的前辈所著,顿感经贸大真是传统深厚。书也蛮厚,但是理解起来难道不是很大。这本书的历史部分是我拿到这本书之后的兴趣所在,读完之后对于普通法的沿革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它也作为一本工具书也是十分有帮助的,它其中关于程序的介绍对于刚入英美法门的我来说有了很大的提高。
再一本是徐昕的《英国民事诉讼与民事司法改革》。这本的话就比较专注的介绍英国民事诉讼的规则。因为我发现英美两个程序法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差别的,而同时一些英国的案例无论是语言还是内容方面都较美国的案例难理解,因而专门去看看英国的诉讼规则还是对于理解比较难懂的英国案例有很大帮助的。这一本书的话只要看看常识部分的第一部分就可以了。因为第二部分是作者的比较法方面的研究,对于理解程序方面的常识帮助不大。
当然,关于程序的理解在我认为是开头先做的事情。要深刻理解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经贸大的考察重点并不是英美法的程序。因而,我说明在此的这两本书只是入门之用,其中的内容有些较为深奥或者繁琐的,都可以略去不读。而更多的功能只是在遇到一些程序方面的专用名词时,进行查阅之用。
还有一点,鉴于专业二试卷的改革,在名词解释的一项中也会出现比较多关于程序方面的名词要求我们做解释,因此我觉得后来者想要在这一环节多拿分数的话在平常多做做程序方面专有名词的笔记和专门的记忆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我记得今年考试的时候就有出到两个关于抗辩的名词,貌似是demurrer和affirmativedefense,在兰磊的书中会专门的比较。)
3. 关于case brief
关于做casebrief,我首先声明一点,本人没有坚持做几篇就放弃了。因为我发现在刚刚接触案例的时候,我对于案例的理解完全不能够达到能做brief的层次,而勉强即使作出的brief,其对于后面的二轮三轮的复习帮助也不是很大。因而我在做完几个案子的brief之后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当然我不可否认的是做casebrief对于理解案子的帮助性。如果同学有能力做casebrief,我建议是还是多做casebrief,因为对于个人的锻炼是非常的大,而且是一个学好case所有人都要做的事情。当然每篇brief都要用心做,要想着以后你不会看案例了只看你的brief能不能了解到案情和推理。这一点尤为重要。不然,在我看来不合格的brief还是少作为好。
做casebrief的用意更多的是为了理解案例和法官的推理逻辑。因此我对自己做casebrief的信心丧失之后,退而求其次,选择的是在粉皮书的边栏中做段落大意的概括。
这样的做法好处有以下几点,一个是写在书上方便以后几轮复习时的参阅和对照,或者在最后一轮中根本只是看边栏的概括。二个是只是做段落的概括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不会胡乱的略去重要的内容,也能督促自己每一段都必须做概括,而避免了在阅读案例的时候偶尔偷懒而略过某些段落。三是相较于casebrief而言,比较简单。不需要删去过多的内容,和自己组织记录的结构。
当然也有几点需要注意的,一是要用自己的语言对段落大意进行概括,而不是照抄原文。这点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案例的理解,一方面使做概括成为有用功,而不是骗自己的“认真”,当然也可以锻炼下自己的英文的文字能力,权当给公共课的英文作文做平常的练习。
三、心态
考研是个艰巨的体力活,在保证身体健康的同时,心态也是决定成败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考研的跨度会比较大,一时决定考研,一时决定努力,不能保证在接下来的将近半年一年的时间里保持着这样旺盛的斗志。同时对着考研各门课的复习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时不时的会有一些干扰因素影响着我们的心态。因此调整好心态也是考研复习过程中需要非常注意的一个内容。
信心是非常重要的第一点。我们要有信心,特别是对于报考国际法的同学来说,因为我们面对着的是本科阶段大多人没有接触过的案例。想我第一次从邮局拿到我买的粉皮的时候,面对着擦擦新的这么厚的一本书。犯难的想法肯定是存在的。但是,就像我之前说过的那样,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没有结束之前我们都要前进。要对得起自己的选择,要对得起自己么。因此要始终相信,或者欺骗自己可以,我行的。看,现在开始,时间充足,精力充足,就算是每天一篇案例,我用两个月时间都完全能把案例读完一遍,二轮的时候一个月再翻一遍,三轮半个月。三轮下来我所用的时间都还是只有考研整个过程的一半都不到,我又何必要紧张呢?如果能顺利的按照我计划的那样,在三个半月时间内读完了这些案例,我们又拥有了另外的一样东西来增加信心,那就是成就感。当我看着一页页粉皮的边栏被我注上密密麻麻的概括,一页页的翻阅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我做到了,可以吧?那可以继续吧?于是我就有了充足的信心继续前进了。
有了信心也要把握那个度,平衡信心的工具就是危机感。时不时的刺激自己是很有必要的。在信心充足的时候切不可得意忘形。我们是在进行一场殊死的战斗。谁也不知道前路是怎么样,我们不能依靠已经获得的那些东西来保证我们的胜利,因此需要吸收更多的力量才能增加胜利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终点。只有在整个考研结束之后,我们的危机感才可以被卸下,它才完成了它的光荣使命。而在这之前,危机感会伴随着我们,刺激着我们,激励着我们要不断的提高,不断的进取,不断的向前。我们没有资格停下来休息。
有一样东西,在我看来,既可以为我们提供信心又可以提供危机感。那就是论坛上各位前辈的经验。每每在我有所懈怠的时候(无论是信心充足还是感到无力的时候),上上论坛翻出各位前辈的经验帖子都会给我有另外一次重新审视自己以及跟前辈的经历比较的机会。经过比较我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或者重新鼓起向前的信心。因此看到有经验帖子说把论坛上各位前辈的经验打印放在案头的确会是一个比较好的激励的方法。
关于初试
在整个经历过程中,初试是我记忆最不深刻的地方。公共课完全没有了印象,就记得在做英语的时候看到阅读里有篇提到Rachel跟Anniston的文章让我在考场里小小兴奋了几。而专业一是我的梦魇,因为准备不是那么充分,导致的结果是法理和刑法的主观题自觉答得完全没有感觉。现在还能记得那天中午坐在KFC中消磨时光的时候那种苦痛环绕的感觉。而在我同学告诉我说法理学的主要参考书是张文显的那本时,那种痛苦就变成了后悔。(哎!现在想来还有阵阵的难过。)
而专业二的改革,我是之前就有预感(因为王军老师的公开信)。因此拿到卷子的时候也没有特别的惊讶,反而有点兴奋。第一次嘛,可以真正检测下这几个月下来我锻炼的功力了。做完发现也没有多大的不好,除了拉丁文的调卷令没有写出名词解释之外,整体上对于专业二还算满意。
对于整个初试,我想说的就一点,这不过只是一个点。因此,一鼓作气冲过去便可。就好比高三辛苦的一年中各种细节我会历历在目,但是我对于那最后的两天并没有深刻的印象。同样的对于考研,这两天并不是考研的所有,考研的重点在它的前头,从现在开始。
关于复试
初试结束之后的那段时间,那段等待初试结果(包括国家线,分数,复试线)的时间在我看来倒是整个考研过程中最为痛苦的。那是一种迷茫的痛苦啊,完全迈不开步子自由的选择。还要苦恼要不要先去找工作,是要找正式的工作还是实习,在面试时候要不要跟面试官说我考研了。
那段时间非常的混乱。各种笔试面试,各种出路考虑,各种不确定,各种纠结。现在回想起来,也的确蛮痛苦的。因此我想在这里提醒各位,这段时间的混乱也是各位在现在决定考研与否时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因为在等待复试的过程中,我们将错过剩下不多的就业机会,以及需要忙着完成其他同学在上个学期早就完成的毕业实习。虽然我不希望失败,但是我也不能保证成功。有可能性的存在就要考虑相应的对策。这一点,在我当初决定考研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到,希望各位能够吸取教训。
然后在一个一个结果揭晓之后,一切都尘埃落定了。我可以去看看经贸大的尊容了,还蛮兴奋的,但是同时我还是要为我的一位同学感到惋惜和不平。在得知结果之后,我又开始了一小段年前复习时候时的状态,混迹图书馆。不同的是读的书没有像初试时候那样固定了,法阅里面各类跟国际法相关的教科书都该有所阅读,包括国经、国私还有国公,另外还有特别的海商法。这些教科书包括余劲松的国际经济法(相较王传丽的感觉要好)、王传丽的国际贸易法、法律出版社的国际投资法、高教版的国际私法、法律出版社的国际公法,也可以稍稍看看国际金融法(个人始终感觉太难了)等等,还有听听司考的录音也是蛮好的睡前必修课。
整个考研过程就只剩下了最后体检和复试了。体检毋庸多言但是需要提醒各位若是将来经贸大的体检安排方式还不变的话,非常的早起还是很有必要的,尤其当国际法专业的复试笔试跟体检时间有重合的时候。然后就是笔试,还是比较简单的。各种国际法的内容都有涉及,也考了前几年未曾涉及国私的内容(不过竟然考到了DS379和DS397。这是我没有料到的,而且还不会做。感觉非常对不起老师)。因此全面的复习还是很有帮助的,当然在一道题只有占总成绩0.09分的情况下,各位也许有不同的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