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共享] 国际关系简介(2)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14 22:05: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际关系理论

  现在称为国际关系理论(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的研究是在一战後才开始发展的。不过,国际关系的理论也是长期以来就在其他社会科学的作品里发展的。许多人举出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现实主义理论的先驱,其他包括托马斯·霍布斯的《利维坦》、马基维利的《君主论》也都进一步的阐述现实主义理论。同样地,自由主义也从康德和卢梭的作品里浮现,康德也常被认为是第一个阐述了民主和平论的人。虽然当代定义的人权与自然法所定义的权利有着不小的差异,格劳秀斯仍在人道的根基上阐述了人们应享有的普遍权利。从20世纪直到现在,马克思主义也对国际关系的理论有重大影响。
  参见: 政治理论
  
国际关系研究

  最初时,只有英国将国际关系作为一门专门领域进行研究。在1919年,阿伯里斯特威斯的威尔斯大学成立了国际政治的教授职,成为最早针对国际关系进行专门研究的大学。在1920年代初期,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也成立了国际关系的研究系所。虽然亚洲和南美洲也有研究国际关系的学院,但针对这门学科的研究主要仍是在欧洲和北美洲。
  
对国际关系的批评

  一些人批评国际关系对於历史的解释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他们举出在1648年威斯特法伦和约之前,便已经有一些非欧洲的国家有着类似的制度。一些人则主张目前的制度已经超越了威斯特法伦合约,因为政治共同体的扩张已经转化为如欧洲联盟一般超越民族的政府。国际关系学者Barry Buzan便指出,由於世界上一些地区仍广泛存在前现代的国家,也因此围绕着威斯特法伦制度的解释方式在这些地区是发挥不了作用的。威斯特法伦制度将国家视为国际关系的唯一参与者,但现代快速发展的资讯技术使得全世界的人们能更快而更轻易的进行交流,因此在这方面也难以用威斯特法伦的制度来解释。同时资讯技术的增长也使一些非政府的实体组织能跨越距离限制,更快速地进行交流协调,使他们能更有效地发挥影响力。
理论
  
自由主义/理想主义

  自由主义可以被视为是第一个国际关系的理论。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後浮现,以解决国家在国际关系上控制和限制战争的无能。早期的拥护者包括伍德罗·威尔逊以及英国下院议员诺曼·安及尔(Norman Angell),安及尔主张国家互相合作才能获得更多利益,而战争所带来的毁灭注定是没有益处的。不过自由主义的理论要直到被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嘲笑为理想主义後才被定型。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为了反对自由主义而产生的,他们否定国家之间会互相合作。早期的现实主义者如汉斯·摩根索(Hans Morgenthau)主张国家都是自私的、追求权力与国家利益的理性参与者。任何国家间的合作都只是意外造成的。现实主义者以二战来证明他们的理论。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经典的作家如修昔底德、马基维利、和托马斯·霍布斯都时常被现代现实主义者视为是现实主义的奠基者。不过,尽管这些作家的作品可能支持现实主义的学说,但他们都不曾自称为现实主义者。
  
新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主要是来自於肯尼思·沃尔兹(亦译做华尔志)(Kenneth Waltz)的著作—不过沃尔兹本人将其称为「结构现实主义」。在保持现实主义以经验为依据的观察上,国际关系是由互相对立的关系所组成的,新现实主义者指出这是国际系统的无政府架构造成的。他们拒绝解释国家内部的特征,主张国与国之间因为相对利益和平衡而不得不对抗权力的集中。与现实主义不同的是,新现实主义试图采取科学和更为实证性的方式。
  
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试图更新自由主义的思想,他们同意新现实主义主张国家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与者的理论,但仍认为非国家的参与者和国际组织也应该被认真看待。拥护者如约瑟夫·奈伊(Joseph Nye)主张国家会在相对利益以外的事情上互相合作,也因此能出现互利的结果。在冷战里对国际组织的依赖增加也使得新自由主义被称为新自由制度主义(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国际社会理论

  国际社会理论(International society theory)聚焦於国家之间共有的基准和价值观,以及它们管理国际关系的方式。这样的基准包括外交、秩序、和国际法。与新自由主义不同的是,他们并非采取实证的方式,同时由於此一学说兴起於英国和澳洲而不是美国,因此也被称为英国学派。这些理论家专注於人道的国际介入(国际人道干预)上,并将其分割为两种群体,一种团结主义的群体拥护人道介入,而另一种多元论的群体则强调主权的观念和秩序。
  
批判理论

  国际关系批判理论跨越多种社会科学,在本质上而言也不是一种国际关系的理论。拥护者如罗伯特·寇克斯(Robert Cox)强调人类对於解放的需要,因为国家减少了在提供个人服务和安全上的角色。因此,这种「批判」的国际关系理论是以国家为中心的。
  国际关系批判理论包含多种理论流派,不可能出现一个完整的列表。有人认为女性主义、依赖理论(Dependency theory)、和构成主义都算是批判理论的分支。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反对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对於国家冲突或合作的观点;相反的他们专注於经济和物质上的观点。他们假设经济是高於其他一切问题的;强调阶级是主要的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国际系统是结合了资本主义制度追求资本聚集的结果。也因此,殖民时期带来了殖民地的原料,也带来了控制的殖民地市场以供出口,而殖民地自治化带来的则是新的依赖殖民国的形式。
  马克思主义的依赖理论主张,已开发国家为了追求权力,藉由政治顾问、传教士、专家和跨国企业渗透开发中国家将其融入资本主义体制内,以此占用他们的自然资源,并使他们必须依赖已开发国家。
  马克思的理论在美国较少受到注意,因为美国从来没有一定规模的社会主义政党存在过。但它在欧洲和其他地方较为常见。
   社会构成主义社会构成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亦称建构主义)试图将一些後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和实体论前提与实证主义的理论结合。它的拥护者宣称他们是实证主义与後实证主义理论的综合。社会构成主义专注於那些定义了国际系统的权力上,它的创始人—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 Wendt)指出无政府状态便是由国家造成的,意味着国际架构并非只是限制在国家的行动上,事实上也包含了国家媒介的本体和利益所促成的行动。
  不过,实证主义和後实证主义两派都提出了批评:後实证主义者主张专注於研究国家会造成其忽略了种族/阶级/性别,使它成为另一个实证主义的理论。而(新)自由主义/现实主义的支持者则认为社会构成主义抛弃了太多的实证的假设,因此不能被视为实证主义的一种。
   後实证主义/後结构主义理论後实证主义的国际理论试着结合各种形式的安全问题。他们主张国际关系是以研究外交事务和关系为主的,国家和非国家的参与者都应该包含在内。与一般研究高层的国家政治不同的是,国际关系也应该研究世界上较为平常的国际政治—包含了高层与低层的政治部分。因此,一些议题例如性别(通常以女性主义为名突显女性附属於男性的关系—虽然最近一些女性主义也允许加以逆转)和种族(例如没有国家的参与者例如库德族或巴勒斯坦人)都是与国际安全有关的—替代了传统上专注於外交和战争的国际关系研究。
  後实证主义的理论经常明确地提倡一种伦理学的国际关系研究基准。这在传统的国际关系里通常被排除,因为实证主义的理论在实证的真相和判断的基准之间已经划清了界线—而後实证主义者则主张理论是由现实所构成的;换句话说,由於不受权力影响的知识并不存在,因此完全独立而真实的理论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後实证主义理论并不试着按照科学或社会学的方向进行。相反地,他们试着以研究有关问题的方式来讲述国际关系,以判断国际现状是如何提升某些权力关系的。
  一些例子包括了
  女性主义(「性别之战」) 後殖民主义(挑战欧洲中心的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的概念
  
系统层次的概念

  国际关系时常被视为是一种分析的层次,系统层次是指那些定义并形塑了国际环境的观念,在国际层次上就如同无政府状态一般,没有一个世界政府的存在。
  力量在国际关系上的概念可以被形容为一国拥有的资源、潜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程度。这通常被分为硬力量(Hard power)和软力量(Soft power),硬力量与武力的使用有关,而软力量则通常与经济、外交和文化影响有关。 极化(Polarity)在国际关系上指的是国际系统里的权力分配。这种观念在冷战期间浮现,当时国际系统是由两个两极的超级大国之间的冲突所主导的。在1945年以前的国际系统则被称为多极,由许多大国之间主导。苏联在1991年的瓦解也使许多人将美国视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一些国际关系的理论都是以类似冷战的两极观念所为根基的。
  权力制衡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盛行欧洲的理论,这个理论主张国与国之间结盟的制衡将能达成稳定并避免战争。权力制衡的理论在冷战期间再度崛起,成为肯尼思·沃尔兹新现实主义的中心机制。从这个理论上,发展出制衡(权力之间互相制衡)与选边站(国家选择与哪一方结盟)的概念。 霸权稳定论(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也是从极化衍生的概念,尤其是在单极化的国家上。霸权是在国际系统里拥有单极优势的权力,霸权稳定论主张这种情况的结构是稳定的,因为霸权势力和其他国家都能在国际系统上互相合作。这与许多新现实主义的主张相反,尤其是肯尼思·沃尔兹,他主张冷战的结束和单极霸权的出现是一种不稳定的结构,并且会不可避免地改变。 许多支持现行国际系统的人认为目前世界上的国家越来越互相依赖,彼此都对其他国家有所责任和依赖。支持者指出全球化—尤其是国际间的经济互动逐渐成长。国际组织的角色以及在国际系统上各国对一些运作原则的广泛接受也强化了互相依赖的理论。 依赖理论(Dependency theory)是时常与马克思主义连结的理论,主张核心国家会去剥削边陲国家以增进自身的繁荣。许多从这种理论衍生的不同版本要不是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标准的依赖理论),就是使用这个理论以强调改变的必要性(新马克思主义)。
  国际关系的系统工具:
  外交是各国的代表们进行谈判的动作。在很大程度上,其他所有国际关系的工具都可以被视为是外交的失败。
  制裁通常是外交失败後最先被使用的解决方式,同时也是确保履行协约的主要工具之一。制裁可以是外交上或经济上,制裁并切断一个国家对其他国家的交流或贸易。
  战争是对於武力的使用,通常被视为是国际关系的最终手段。克劳塞维茨对此提出了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战争是一种政治手段的延续」。近来对於非国家牵涉的「新战争」(如恐怖主义)的研究也逐渐增加。研究战争的国际关系则被称为「战争研究」或「战略研究」。
  国际羞辱的动员也可以被视为国际关系的一种手段。在国际层次上藉着「贴标签和羞辱」的方式来改变一个国家的行为。最突出的例子是联合国的人权委员会所发布的1235号决议,公开地披露那些违反人权的国家。

来源:考研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0 06:48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