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主和平论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开始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受到关注,是冷战结束以来新自由主义学派中较为流行的一种理论。这种观点最早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米切尔。多伊利提出,后经布鲁斯。拉塞特、约翰。欧文等人完善。民主和平论的中心论点是民主国家很少或从不相互打仗。该理论的两个基本观点是:第一,民主国家之间仍存在着利益冲突,但战争不是解决他们之间纠纷的合适方法。第二,尽管****国家很少打仗,但他们可能和非民主国家打仗。民主和平论提出了三个主要概念:民主和平、民主政治和国际政治系统,认为单位层次上的民主政治结构与民主和平之间有一种因果关系。民主和平论把这种因果逻辑归结为民主国家存在着政体上的两个根本限制因素:一是把民主国家间无战事归因为机制上的限制,即公共舆论或国内政治机构的监督与平衡对政府决策的制约作用;二是民主标准和文化因素,即民主国家之间有着相互尊重、合作与妥协的共同特点,这种精神气质表明民主国家之间不会以战争或战争威胁手段解决彼此之间的纠纷,相反,民主与非民主国家之间却缺少这些标准和限制因素。布鲁斯。拉塞特将之划分为文化或标准模式和结构或体制模式。民主和平论在冷战后成为美国对外战略的重要理论支柱,对美国外交影深远,尤其体现在克林顿政府的扩展民主论中。民主和平论有着致命的缺陷:1、用有限的经验事实来证明民主国家之间没有打仗这一“定理”是一种错误的逻辑;2、民主国家之间不会打仗是处于利益的需要。同样处于利益的需要,它们之间也会打仗。3、西方国家强行推行民主,必然会导致世界各地出现对抗和冲突。民主和平论实质是西方文化优越论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具体表现,在国际政治活动中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世界秩序
斯坦利。霍夫曼在1980年出版的〈〈支配地位,还是世界秩序〉〉一书中,分析了世界秩序的含义并提出了世界秩序论的四个要点。霍夫曼认为世界秩序有三个不可分割的定义要素:1、世界秩序是国家间关系处于和睦状态的一种理想化的模式;2、世界秩序是国家间友好共处的重要条件和有规章的程序,它能提供制止暴力、防止动乱的有效手段。3、世界秩序是指合理解决争端和冲突,开展国际合作以求共同发展的一种有序的状态。霍夫曼认为,世界秩序既不同于联合国体制,也不同于世界政府,它是世界政治深刻的、渐进的、但是有限度的变革过程。世界秩序论的四个要点是:1、霍夫曼认为,在全球层次上存在着三种秩序结构:A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一种博弈规则;B健全防止武装力量之间有直接军事冲突的机制;C有限战争—核军备控制,这是世界秩序采取的最初措施。2、世界秩序政策的目的在于促进国际社会的积极变化,主要体现为:A国际关系行为者的变化B对外目标的变化C权力性质的变化D国际等级制的变化E国际体系的变化。3、如何有效地推进世界秩序政策:A改造“旧正义战争理论”B以和平理论为对外政策的基础C稳定核均势D实施新功能主义。4、美国应学会建立基于没有霸权的领导地位。霍夫曼作为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强调用“世界秩序”代替“国际体系”,实质上,在他那里,秩序就是持久的强权关系的特定格局。
世界秩序新论
世界秩序新论是世界秩序论在冷战后的新发展。1991年美国总统老布什第一次宣布了美国世界新秩序的四项基本原则,即和平解决争端、团结一致反对侵略、削减和控制核武器以及公正对待所有民族。克林顿上台后,基本上继承了布什政府的世界秩序战略,为此提出了恢复和加强美国在冷战后的世界领导地位的新战略“三支柱”:经济、安全和民主。世界秩序新论的要点包括:1、加强美国的领导地位,美国必须把世界新秩序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2、建立集体安全体系。布什在世界新秩序战略中强调两点:一是集体安全必须符合美国安全利益,二是集体安全的重点是建立地区性安全结构。3、谋求国际合作。首先是与俄罗斯建立合作关系,其次是需要盟国的合作与支持,另外也需要与中国的合作。4、推行实力政策。美国世界新秩序的实力政策更重视软实力的作用,试图以美国式的制度、体制、道义、民主、文明来改造21世纪的世界。5、进行必要的干预,这是建立和维持世界新秩序的重要保证。关于美国世界新秩序的构想,在美国学者中也是褒贬不一。褒者认为,冷战结束后,美国面临世纪之交的对外战略调整,世界新秩序是适时的战略口号。贬者则认为,世界新秩序是乌托邦式的幻想,是民主、道义、人权思想与强权政治的结合,是不会成功的。
新干涉主义
1994年.理查德。哈斯出版了〈〈新干涉主义〉〉一书,首次提出新干涉主义理论。此后,哈斯有出版了〈〈规制主义—冷战后的美国新战略〉〉一书,对新干涉主义理论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和阐述,至此,新干涉主义开始作为一种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为人们所了解。新干涉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有两个方面:第一,鼓吹国家主权过时论。第二,宣扬人权的绝对正当性和普遍性原则。其要点是:1、与新孤立主义不同,它认为美国应在解决国内问题的同时,给予地区冲突和全球问题以更多的重视。只要潜在的威胁存在一天,美国就应该保持必要的警惕,特别要加强与盟国的关系。2、与旧时孤立主义不同,它反对轻易的进行军事干涉,强调榜样力量和核威慑力量的影响力。3、新干涉主义注重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科技的综合实力。主张通过美国式的自由、民主、道义原则和人权思想对外部世界进行渗透。这种新干涉主义是保守现实主义与自由干涉主义的结合,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军事手段是实践新干涉主义的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手段,新干涉主义的最高形式便是发动战争。新干涉主义的对象主要是针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敢于对美国说“不”的国家和所谓的“无赖国家”。新干涉主义对旧有国际惯例、国际法原则,甚至〈〈联合国宪章〉〉均构成了极大冲击。由于这种理论符合西方大国对外战略的需要,西方大国对其进行了积极的宣传。实践证明,新干涉主义不仅无助于人类崇高理想的实现,反而给世界带来了新的动荡和不安。
相互依存Complex Interdependence
相互依存论的基本理论假设,认为国际关系体系中存在着多种相互依存关系是其基本特征.代表作是美国学者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合著的《权力与相互依存----转变中的世界政治》(1977)。基本观点:1、国际社会存在着多渠道联系,包括国家之间、跨政府和跨国家的关系,任何一种联系都加强相互依存,每一种行为体都起着相应的作用。2、国家间关系的议题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而且没有明确的先后次序排列,军事安全问题不再始终居于国际关系议事日程的首位,世界问题不再有明显的高级政治、低级政治之分,国内政策与对外政策的区别日益缩小。3、在复合依存占优势的领域,如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军事力量的作用减弱,但是在剧烈的社会变革和保护他国免受侵略和威胁中,武力仍是重要的政策工具。对于复合相互依存的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及对外交的影响,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富于理想主义的看法,认为相互依存的水平将日益提高,终将导致世界共同体的出现、世界国家的形成。另一种是现实主义的看法,认为相互依存不能改变各国追逐权力和国家利益的本质,相互依存越发展,带来的新问题越多,管理和控制手段跟不上,可能增加利害关系冲突、摩擦,发生动荡,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国家还是最重要的国际行为体。复合相互依存模式的缺陷在于:1、复合相互依存在分析国际关系时仍未能提供真知灼见。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对复合相互依存针对的是世界的总体剖析,而现实主义的权力与相互依存的分析针对两个国家之间的特定关系的应用氛围划分也不能成立。2、复合相互依存模式的三个特征不仅没有介绍清楚复合相互依存与一般相互依存的经济、生态相互依存有何区别,而且三个特征之间的逻辑联系也有问题。3、复合相互依存模式本身似乎超出了国际关系的研究范畴。
两枝世界政治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全球化问题引起了国际关系理论学者的极大兴趣.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罗斯诺教授认为,在冷战后时期,一体化与分散化、地区主义与全球主义、继承与变革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三大基本矛盾。冷战结束使国际关系从“两极”向“两枝”格局过渡,所谓“两枝格局”即“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无政府体系”与“多中心国际体系”相结合的格局。但罗斯诺认为,两者并非平分秋色,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无政府体系在国际政治中的支配地位日趋削弱,而强调全球相互依存的“多中心国际体系”的地位却日益凸显。罗斯诺的两枝世界政治论不乏犀利的洞见和系统的论证,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是众所公认的。美中不足的是,善于发明新名词的罗斯诺有两处关键的概念建构(“国家中心的世界”和“多中心的世界”;“权威领域”)容易让人产生迷惑。另外,罗斯诺所指的多中心世界政治实际上是结合“美国第一”和“美国的世界领导责任”的全球为中心的政治模式。
地缘经济学Geo-economics
是冷战结束后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的国际背景下出现的颇有新意的国际关系理,主要代表人物是前美国华盛顿战略和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地缘经济学项目主任爱德华。卢特沃克。地缘经济学理论的要义在于,冷战后世界政治力量出现了重新组合,原先的地缘政治被地缘经济所取代,原先的军事集团竞争让位于经济集团竞争,当今国际关系的焦点是三大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实力竞赛,而不是两大阵营之间的军事对抗。三个相互竞争的经济集团是:以日本为主导的环太平洋经济区;以美国为主导的西半球经济区;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经济区。地缘经济学的内容是:1、地缘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研究冷战结束后出现的国家间的新的竞争关系;2、研究对象是,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经济利益而损害对方国经济发展的经济竞争行为;3、研究范围是经济战场,而不是军事战场。地缘经济既是冷战后国家间进行交往的一种状态,也是一种政策,但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有能力和意愿推行地缘经济政策。地缘经济学的特点:1、地缘经济学的“地缘”与传统意义上的地缘概念并不完全吻合,它指的是民族国家以国家领土作为地理含义的竞争单位。2、从本质上讲,地缘经济学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有很多相似之处。3、地缘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而非发展中国家之间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地缘经济学就其本质而言,是发达国家的国际关系理论。
霸权稳定论Hegemonic Stability
从国际系统结构着手分析系统稳定、认为霸权结构是稳衡结构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是现实主义的一个分支,由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于20世纪70年代首创,基欧汉为该理论奠定基础,克拉斯纳予以补充,莫德尔斯基和吉尔平将该理论扩展到军事安全领域。代表作是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吉尔平的《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
霸权稳定论的主要内容是:首先承认国际关系具有激烈竞争的性质,现代民族国家是一部战争机器,国家安全和政治利益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霸权国提供有利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就很难有一个安定的国际秩序,所以霸权的存在就意味着稳定的国际政治与经济秩序的存在;无霸权的存在,国际社会处于无规则的混乱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大规模战争很容易爆发,国际体系将会解体,造成全球政治混乱,经济倒退。简言之,其主要观点是:1、霸权带来稳定说;2、霸主自我牺牲说;3、霸权必衰说;4、霸权丧失导致不稳定说。
霸权稳定论的两个重要假设:一是霸权国为稳定的自由贸易体系提供领导角色;二是虽然主导国家获益,但小国也获益,国际公益使小国能获取更多好处。
霸权稳定论实质上是一种强权说,“公益”和“搭便车”说掩盖了大国剥削弱国和小国的实质,其目的主要是为美国的饿霸权主义辩护,鼓吹美国重振霸权国威力。
霸权Hegemony
该词来自于希腊语Hegemonia,指国际关系中一种支配性的领导地位和状态,也可指霸权国强行推行其意志的政策。基欧汉将霸权定义为,一个单一的支配的世界的力量,确切的说,霸权指一国有足够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的行为,并操纵国际体系的的运作。在经济领域里,霸权意味着对物质资源的控制。吉尔平也认为霸权就是一个单一强国控制和支配着国际体系内的弱国家,但这种控制只是相对控制。所以霸权意味着一个单一的具有超强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国家支配着国际体系。霸权的实力主要来源于两种资源:其一是有形资源,如国内生产总值、石油进口依赖性的大小等;其二是无形资源,如一国对于自己国力和货币的自信程度,而经济力量是霸权实力的最基本源泉。霸权会经历产生、发展、强盛和衰落四个阶段,这都与实力有关。
霸权周期理论/霸权更替学说 Hegemonic cycle (秦亚青写)
讨论霸权系统更替和霸权国兴衰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学说,代表作有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吉尔平的《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和美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属于现实主义范畴。该理论认为,霸权系统由于系统中主要单位权力增长的差异,系统中权力开始重新分配,因而导致系统失衡并逐渐造成系统性危机。霸权国本身也经历了兴起-成熟-衰弱的过程。大国间的不平衡发展是霸权更替的根本原因。当系统结构真实反映大国间相对权力地位,尤其是霸权国和其他大国相对权力地位时,当各大国均认为改变现有系统会失大于得时,霸权系统呈均衡状态,但是霸权国对维护现有系统有着最大的国际责任,要制定国际规则、向国际社会提供诸如军事安全和经济秩序等公共物资,加之本身存在的报酬递减现象,因而其消耗总是大于资源。久而久之,所谓“帝国战线”过长的现象使霸权国的国际承诺和国家实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经济力量越来越弱,综合国力日益衰退。同时,其他大国可以利用霸权系统稳定的有利条件,寻求自身发展。结果使系统中权力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现有霸权系统已不能反映其霸权地位,最后可能通过霸权战争,即世界大战,才能真正解决系统变革和霸权更替问题。该理论的主要学者认为新的霸权国往往不是旧霸权系统的挑战国,而是旧霸权过的同盟国。同时,衰弱时期的霸权国可以二次振兴,成为新一轮的霸权国。该学说把国际系统中的霸权更替看成历史的必然,把国际系统的不稳定状态和世界性战争归结于霸权国的衰退,其研究范围基本上是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系统,这就使其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领导)长周期理论 Long Cycle Theory (秦亚青写)
世界政治发展进程理论,亦称政治长波论。重点研究周期性发展和变化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代表作是美国政治学家乔。莫德尔斯基的《世界政治中的长周期》和乔。戈尔茨坦的《长周期:近代繁荣与战争》。该理论从历史角度讨论自1500年以来国际系统的发展,认为全球政治系统呈周期性变化,每一周期有一个处于世界领导地位的国家,制定国际规则、提供公共产品、保护世界秩序。每个周期约100年,经历全球战争、全球强国、非正统化、权力分散四个阶段。世界性战争标志着旧的领导国家的退位和新的领导国家的确立,因而是周期的开始与终结,长周期指两次世界性战争之间的时间。国际系统呈长周期发展的动力是国际权力的不均衡发展―――世界领导国家权力衰弱、权力逐渐分散、直至挑战国家出现,并引发世界性战争。战争的结果往往是挑战国家失败,领导国家退位,经济基础雄厚的第三国成为新的领导国家。自1494年至今,出现了五个长周期:1494-1579年的葡萄牙周期、1580-1689年的荷兰周期、1689-1792年和1792-1914年的两个英国周期和1914年至今的美国周期。长周期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际关系研究中颇有影响的理论之一,试图对当代国际政治经济体制的演变、世界霸权的变化作出解释和预测,但有很强的历史宿命观。该理论关于世界领导国家有助于国际体系稳定的假设也没有得到确切的论证。
国际关系批判理论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批判理论有多种不同的分类,依据从批判哲学到批判理论的学术进路,批判理论可以分为受法兰克福学派影响和受葛兰西主义影响的两个分支.前者主要在欧洲,后者主要在北美.从概念上讲,批判理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批判理论是指除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以外对主流理论持批判态度的几乎所有国际关系学说,包括后现代主义、温和型批判理论、新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等;狭义的批判理论则专指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欧洲社会学传统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国际关系理论。
在国际关系领域,批判理论的成型是在20世纪的50年代以后,欧美学者罗伯特。考克斯、理查德。阿希利等人把批判理论应用到国际关系领域,从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诸方面深刻批判了新现实主义,掀起了国际关系理论的“批判风暴”。
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是:1、实证主义不能全盘应用到国际关系研究2、国际关系理论既要解决问题,更要关心人类解放3、技术统治旨趣是当前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大敌4、建设世界共同体有必要限制战略理性,提倡沟通理性。
批判理论对国际关系研究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批判理论的发展不仅对国际关系元理论特别是认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提出了关于社会科学理论的新界定;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新现实主义的话语霸权,推动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多元发展并最终为社会建构主义的诞生准备了知识基础。批判理论的缺陷在于,其概念体系有失缜密,其批评性多于建设性,其学理性对于实践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