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编:院系情况
?第二编:专业课复习和考试分析
第一编:院系情况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前身为国际政治系。该系是我国于1964年在高校设立的三个国际政治系之一。当时仅有一个国际政治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与对外关系。改革开放后,国际政治系有了很大发展,逐步增加了专业设置,扩大了招生规模。1980年首先增设了政治学专业。1984年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继后于1988年又增设行政管理专业。
在国际问题研究方面,复旦大学先后在校内和有关院系内建立了六个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和一个研究室,即美国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欧洲问题研究中心、韩国研究中心、俄罗斯研究中心、北欧研究中心和拉丁美洲研究室。这些研究机构在开展地区研究和发展对外交流方面成绩斐然。
然而,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进程对中国的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研究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纪之交的中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形势。要实现民族振兴,完成国家统一,承担国际责任,中国必须具有能对国际形势进行因势利导的对外政策;同时,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现代化,中国面临着国内政治体制优化和公共政策创新的双重任务。
顺应这种形势,复旦大学决定成立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问题研究院。这一决定不仅是跨世纪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的一大重要举措。学院
?研究院的建立将结束我校原有国际问题研究的分散状态,实现学科优势的整合,使我
校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的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学生培养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国际政治系系志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的前身是成立于1923年的政治学系。解放后,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政治学系并入其它院校。1962年,在马列主义教育系基础上重建政治学系。1964年改为国际政治系,设一个国际政治专业。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际政治系有了很大发展,逐步增加了专业设置,扩大了招生规模。1980年首先增设了政治学专业,并在1981年招收了政治学专业恢复后的全国首届本科生。1984年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继后于1988年又增设行政管理专业。
目前,本科生共有四个专业,分属两大门类、两个属一级学科。属法学类政治学一级学科其中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国际政治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管理类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属行政管理专业。在本科生教育发展的基础上,研究生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目前,每个专业都设有硕士点,其中三个专业设有博士点。全系共有五个硕士点,三个博士点。硕士点有:政治学理论、国际关系、国际政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博士点有:国际关系、政治学理论、行政管理。在五个专业学科点中,国际关系于1988年被确定为
全国高等院校重点学科,政治学理论于1996年被确定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
在本科生教育发展的基础上,研究生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目前,每个专业都设有硕士点,其中三个专业设有博士点。全系共有五个硕士点,三个博士点。
科学研究
八十年代以来,各专业共承担国家重点项目13项。国家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17项,省级项目8项。出版专著78部,在各类期刊上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5项获国家级奖励,17项获省级奖励。
教职人员
全系教师43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3人,讲师16人。职员8人,其中资料管理4人,行政管理4人。
招生人数
本科生四个专业每年约招80人,在校人数350人左右(包括外国留学生)。硕士研究生五个点每年约招30人,在校人数100人左右(包括外国留学生)。博士研究生三个点每年约招15人,在校人数50人左右(包括港台生、外国留学生)。自从研究生设点以来,到19
98年7月为止,已经授予博士学位的36人,授予硕士学位的232人。
资料设备
图书资料管理系统由图书阅览室、期刊阅览室、电脑室和藏书库组成。系资料室藏书5.9万册,其中西文图书7200册。中外文期刊300多种,期刊合订本10,000多册。管理手段
开始向电脑化过渡,现已建成“国际政治系计算机资料检索系统”。
发展战略与目标以教学和科研并重为发展原则,加强两个重点学科,完成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以此带动全系教学和科研的发展。进行教学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更新,建立一支年轻化、博士化、高水平的新一代教学科研骨干队伍,以国家一流标准要求,努力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除各成员单位原已聘请的顾问外,学院?研究院现有三位特聘顾问:
李道豫大使,前中国驻美国大使,现任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侨务委员会副主
任委员。
过家鼎大使,前中国驻葡萄牙大使,中葡联合联络小组中方首席代表,现为中国太平
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PECC)常务副会长。
杨成绪大使,前中国驻奥地利大使,现为外交部所属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