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6日召开 聚焦新一轮金融改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5 09:27: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在即
新一轮金融改革将成重要议题
备受瞩目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于1月6日召开。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在全球仍处于二次危机阴霾的大背景下,此次会议将定位于后危机时期的危机消化,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将成为此次会议研讨的重要内容。
既往的3次金融工作会议,分别于1997年11月、2002年2月、2007年1月召开,每一次都启动了一轮金融改革进程。因此,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也被各界寄予厚望。早在2010年初,包括中财办、中编办、国研室、发改委、财政部、央行、银监会、证jian会、保监会等在内的20个部委办局“总动员”,并分头领衔由国务院直接部署的“15项重大金融课题”,包括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等。
“即将召开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定位于后危机时期的危机消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从前三次会议看,每一次金融系统的重大变革都源自于对外部冲击的应对,同时也激发了金融体系改革的内生动力。
“此次会议的一个重点就是,借鉴欧美金融业在危机中暴露出的问题,完善中国的金融监管。其中主要的内容包括:如何健全宏观审慎监管机制?原来全世界的金融监管只是微观审慎监管;如何防范系统性风险?毕竟一个金融机构、一个次贷产品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系统性的风险;如何强化对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机构的监管?同时,未来许多金融创新都是跨领域的创新,需要各部门间的金融监管合作更加密切。
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巴曙松说,另一方面此次会议还将关注如何强化金融业对经济转型的支持,比如增强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对服务业的支持、对中小企业的支持。
专家普遍认为,此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不能只关注单个金融机构或单个行业的风险,要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出发防范系统性风险,抓紧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不断创新工具和手段,作为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制度安排。
“虽然历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都对金融监管提出了重要方案,但金融监管体系的重塑一直被刻意回避。”对外经贸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丁建臣认为,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我国金融业由于开放程度不深而未受到太大影响,但在金融全球化和风险传递国际化日益增强的当下,如果不进行金融监管改革,一旦危机在国内爆发,不但将把中国经济摧毁,全球也将被拖入深渊。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认为,由于美次贷危机是金融监管盲点引致,目前国际上金融监管改革明显地反映出要着重加强全面覆盖的监管理念。这一观念如何体现在未来5年的金融监管体系改革中也成为本次会议的另一亮点。
此前,曾有观点主张,在国内金融企业综合化经营的大趋势下,应该成立超越“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委员会。但这一方案未被高层认可,而是以“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方式替代。
在金融监管体制之外,金融体系的改革重点也将有所转换。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认为,深化利率 市 场 化 改 革 和 汇 率 形 成 机 制 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最为紧迫。
“从大的趋势看,过去主要是基于金融机构的改革,在这些改革告一段落后,现在将转向利率汇率机制,这些价格信号和金融市场的改革。同时,金融机构改革的重点从大企业转向大企业和小企业并重,尤其是重视小企业,如果过去的改革是强调城市金融,下一步强调的则是城市金融和农村金融并重,更加强调农村金融。”巴曙松说。(记者刘振冬)分享到:  已转播   1 相关阅读:
2011.12.30
2011.12.28
2011.12.24
2011.12.21
2011.12.16


推荐微博:换一换  韩德云 胡勤华 鲁中祝 刘金保 春秋 重庆晨报 新安晚报 潇湘晨报96360 BTV新闻 每日新报 全球连线 微讯 腾讯新闻 今日话题 新闻哥 巴松狼王 凯雷 张子毅 褚松燕 赵世龙全部收听全部收听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11 10:25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