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同的政治制度,中国的地方官员实际上比西方国家地方官员有更大的政治影响力,政治精英研究因此成了中国问题研究的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方面有许多很有价值的文献已经被出版,如Teiwes(1967)[1],但也有更多的问题尚待深入研究。之前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国家领导人和省级领导人上面,尽管这些非常重要,但如果把国家的政治精英看成一个整体,却留下很多的研究空白。
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的经济改革中,随着邓小平向地方分权的策略,中国省以及以下的政府被赋予更多的经济权力,地方官员的角色也变得更加突出(Shirk,1993;Jia Lin ,1994:3;Cheung,Chung Lin ,1998),然而,这些有着很大权力的官员并不能任意地使用他们的权力。从本质上而言,他们是被任命的[2]②,他们的政治升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上级。虽然目前有很多研究都关注地方领导人的政治升迁,但却缺乏系统性的检验,而从理论上看,只有系统验证才能揭示领导人的动态变化。当然,目前也有一些关于地方官员升迁的系统性研究发表(Bo,2002;Lin ,2003;Zang,2004),但是除了Li和Bachman (1989:64—69),几乎没有研究是以市长的升迁为研究对象的,本研究试图填补这个理论空白。
在发展经济学家看来,经济增长有着其内在的逻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治变量之外的其他变量(Lewis ,1974)。这促使我提出另外一种可能的解释逻辑,经济绩效与政治升迁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许能在完全相反的方向上得到验证。假设在经济指标和地方官员升迁之间存在统计上的相关,为什么我们只能认为因果关系链是从经济绩效指向政治升迁,而不是相反呢?
相反地,能够成为经济水平较好城市的市长,首先可能是政治升迁的结果而不是政治升迁的原因。换句话说,一个人被任命为经济状况较好市的市长可能是其他原因的结果。政治升迁应该作为一个自变量而不是一个因变量,这样在逻辑上更加符合事实,即先前成功的政治升迁才会导致一个人被任命为经济相对发达城市的市长。
因此,我们有理由假设:提拔较快的官员,会被任命为经济相对发达之城市的市长。而且,在他们担任市长期间,这些城市很可能继续保持经济优势,而在他们任期内的这些经济成果将成为他们进一步升迁的重要理由。因此,政治升迁与经济绩效之间的互动构建了一个更全面的因果关系链。
图1的左侧所展示的是Bo(2002)和Lin (2003)所使用的解释模式,这个模式本身并不是用来回答为什么有些官员有更大的可能性成为较发达地区的长官。然而上述的讨论为回答这个问题提供一种理论上可能的解释,那就是:通过升迁速率(rate of mobility or rate of promotion,或者叫升迁的“速度”)反映出来的官员先前(累积而成的)优势使得他们更有可能成为较发达地区的行政长官,这正是图1右侧第二个箭头所要表达的一种逻辑。如第一个箭头所示,他们的个人背景、工作经历等则是促使他们升迁较快的客观因素。
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较发达地区的官员更有可能被提拔升迁,从而第三个箭头从左侧被复制到右侧。由于第三个箭头所指代的因果关系被Bo(2002)和Lin(2003)分别用省级和乡镇的数据验证过,同时也因为数据的局限,本文的研究设计仅仅检验第一、第二个箭头所指代的逻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