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社科院报告:我国产业结构性问题非常突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12 11:44: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2日讯(记者 李方) 今日上午,社科院召开2012年《产业蓝皮书》发布会,并在会上正式发布《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2) NO.2》。会上,产业蓝皮书主编、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其仔对蓝皮书做出简要汇报。张其仔指出,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在全球位居榜首,但是结构性问题非常突出,结构性缺陷会是中国掉入中等收入陷井面临的严峻挑战。
  以下是直播实录:
  张其仔: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新闻媒体界的朋友,上午好,非常高兴今天能有机会在这里对我们的《产业蓝皮书(2012)》发布会暨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做一个简单的汇报。主要是两方面:一是中国产业竞争力蓝皮书2012年情况做一个简要说明。二是对产业蓝皮书研究的具体问题进行简单的讨论。
  一是从产业竞争力的情况来看,中国到底是否会掉入中等收入陷井。二是2011年我国产业竞争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三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空间格局到底怎么样。四是2012年中国产业竞争力的走势展望。五是针对中国产业竞争力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2012年产业竞争力报告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总报告、综合篇、行业篇、地区篇。总报告里重点分析了产业竞争力的结构,力图在这个基础上,对中国是否会掉入中等收入陷井这个问题作出明确回答。2011年中国产业竞争力的走势风气和2012年的展望,中国结构的调整对碳减排的影响,碳生产率对中国地区积碳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原来稿子里包括了碳关税进行了介绍。对12个行业竞争力的变化和低碳的情况进行了评价,包括12个行业,新能源、电力、采掘、石油化工、机械等等。原来有16个行业,有造船和有色金属。地区篇,全国25个省的产业竞争的变化进行了跟踪评价,根据碳生产率的指标评估了各个省不同行业的碳生产率和低碳竞争力的情况。
  我们这里只是发布了25个省研究的成果,今年的报告是我们的第二年报告,跟第一年相比增加了一些内容,重点分析了典型行业和全国各个地区的低碳竞争力,对中国产业竞争力的结构进行了分析,报告增加了对服务业创新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的分析,引进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指数,对各个省,56个城市,44个园区的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比较,我们对全球100多个国家产业竞争力指数进行了比较,这是我们今年引进的一个新的指数,综合考虑了市场的份额以及贸易竞争力指标等等各方面的因素。
  二、就报告中提出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讨论。1.从中国产业竞争力情况评价来看,中国到底是否会掉入中等收入陷井,从全球发展来讲,很多国家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后都出现了经济增长瓶颈的问题,中国按世界银行的标准2011年已经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从中国发展的历史来看,从中低收入国家向中上等收入国家,摆脱了收入陷井,中上等收入国家在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时候,中国会不会遇到中等收入陷井的问题。我们分析了很多发展中国家,很多落于中等收入陷井国家的情况来看,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那些掉入中等收入陷井的国家,他们同时会在产业竞争力的表现上非常不佳,无论是拉美国家也好,亚洲国家也好。我们要回答中国到底是不是会掉入中等收入陷井,我们可以从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情况来寻找答案。对中国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估我们会发现一个特点,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在全球是位居榜首,但是结构性问题非常突出。
  2.我们对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和全球很多国家进行比较之后,我们会发现,中国现在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处于第一位的,美国原来在竞争力委员会对这个结论也发布过观点,我们看了之后感到非常惊讶,现在国际产业竞争力指数进行评价和比较之后,我们会发现中国目前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全球确实位居榜首。在中国之后德国、美国、日本,美国第三位,中国的香港位于第13位,台湾地区位于第17位,这是从总体的情况来看,中国产业竞争力能力非常突出。结构性问题非常严重,在产品国际竞争力当中,在高中低三类技术含量当中,我们国家是第一技术含量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非常突出,高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虽然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但我们国家既是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大国,同时也是高技术产品的进口大国,从贸易竞争力指数来衡量,我们高技术产品的的竞争力也大大低于低技术产品。中国在高中低三类技术含量的产品中,中国的中等技术产品含量的竞争力是最低的,无论从市场占有份额还是贸易竞争力指数来讲,都是如此。中国的中等技术产业的竞争力最弱。
  中国服务业的竞争力与美国差距比较明显,从发展的轨迹来看,中国服务业出口的市场份额一直呈弱势上升,到2010年中国服务业出口占全球服务业的比重达到5%,这个跟日本、德国、法国大致相同,也大大高于很多发展中国家,很多发展的结果占市场份额不超过1%,印度超过3%,这个比例跟美国相比是非常大的。在服务出口占重要地位的行业的竞争力一直处于下降的渠道,在中国服务出口中交通、旅游、建筑、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占中国服务出口比较大的比重,交通服务和旅游服务两者加起来占到中国出口服务的50%以上,贸易竞争力表现出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的贸易竞争力总体上呈上升势头,但也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贸易竞争的上市势头2009年受阻,保险和经营服务业竞争力虽然在弱势上升,但极端缺乏竞争力。
  从创意性产业来看,近年来中国的创意性产业出口增长比较快,不但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发展中国家。从2003-2008年的数据来看,中国的创意性产业出口增长达到了16%,发达国家是11%,发展中国家是13%。在创意性产品中图书、报纸、电影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不高,特别是电影和音乐产品竞争力不强的问题特别突出,2009年的贸易竞争指数分别是负的,这方面表现不佳,表现比较好的是创意产品,比如工艺品、服装、玩具等等,在电影和音乐方面竞争力不强。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潜在竞争力需要提高,数据相对比较缺,我们对它进行全面的评价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只能根据技术储备的情况进行初步分析。根据技术储备的情况,我们评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在的竞争力明显是不足的。
  与ICT技术相关的技术所占比例来讲,日本23%、美国30%、中国0.5%。生物技术专利占比日本占11%、美国13%、中国占0.6%,纳米技术专利占比日本是22%、美国36%、中国因为数据比较缺少还没有,但是总的来讲也是比较低的;跟新能源相关的专利,日本占到10%左右,美国22%,中国是4%。在四大领域里,我们跟新能源相关的专利技术相对还是比较好的,我们跟发达国家,特别是跟美国和日本相比,差距非常巨大,德国专利的占比达到11%。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线索,虽然中国的整体竞争力总体上来讲比较强大,但是确实存在结构性的缺陷,结构性的缺陷会是中国掉入中等收入陷井面临的严峻挑战。
  三、2011年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到底发生了什么样新的变化?总的判断是2011中国全球的产业竞争力仍然强势,但呈现进一步走弱的态势,竞争力的结构没有得到明显的优化。2001年中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仍然居全国之首,我们用我们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对全球进行比较后发现,中国2001仍然和2010年一样,在全国国际竞争力的排名是属于第一位的,德国、美国、日本和荷兰分居二、三、四、五位。印度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增加比较快,到2011升到了18位,中国香港的地位有所下降,台湾应该保持原有的态势。中国的产业竞争力整体上进一步走弱,从计算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来讲,2011年也低于2010年。2007年中国产品出口占全球出口的比重是8.7%,2008年中国产品出口占全球出口的比重是8.86%,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一直呈现较快增长的速度,2008年受到了一定左右,2009年产品出口的比重呈现较大幅度的增加,达到9.6%。2010年达到10%。根据2011年上半年的情况判断,中国2011年出口比重大体上还会进一步增加,从下半年形势来看,可能中国的产品出口占全球出口的份额即使会增加也是非常缓慢,有可能是大体持平。如果我们以贸易竞争力指数或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来衡量的话,2011年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在国际金融的冲击下进一步弱化。
  中国对发达国家的竞争力逐渐下降,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仍然保持弱势,2011年中国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弱化,主要是对中国相对发达国家的竞争力下降,但是对发达国家的竞争力下降的同时,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造成总体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下降。
  中国出口结构仍然是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出口占全国的比重2007达到30%,2010年达到34%,呈现快速增长的速度。在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大量增加的同时,我们也进口了大量的资源型产品。
  2011年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总体特点,仍然表现强大的同时,结构上确实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在竞争力走弱的同时,结构没有得到有效的优化,产业竞争力走弱的趋势对我们经济增长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空间格局是否正在发生变化。
  根据我们的研究,对这个问题总体的判断是,中国产业竞争力的空间格局正在发生新的细微的变化,东部产业竞争力下降,中部产业竞争力有所提升,总体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东部地区的产业竞争力仍然维持强势,依赖中西部产业竞争力提升,还不足以抵消东部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下降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1.各省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东部地区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占全国出口的比重和贸易竞争力指数,上半年都有所下降。东部地区2011年出口出现较快增长,中部各省出口占全国出口的比重有所提高。用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衡量,位于前五强的是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和山东。北京下滑得比较严重。河南、湖北、安徽、江西、山西都有所提升,但在中部地区整体实力增强的同时,湖南的产业国际竞争力2011年出现徘徊。
  2.位于产业国际竞争力前列的城市,竞争力都出现了下降。中国位居产业国际竞争力前10位的城市都是东部沿海城市,其中,苏州、宁波、广州、杭州、中山市为列前五。中部地区一些重要城市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普遍得到了提升。
  3.产业国际竞争力最强的十大园区,产业国际竞争力普遍出现下降。根据课题组对44家园区的2011年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估,44家园区中位列前10强的园区,9家都属于东部沿海地区。
  4.中西部的低碳竞争力弱于东部地区。2009年,北京、广东的碳生产率是最高的,相比山西、宁夏是比较低的,资源型密集型产业仍然是我们中西部的优势产业。
  5.外商投资企业东强西弱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东部沿海外商投资企业国际竞争力最差的是北京和海南,广东、江苏、深圳、上海、浙江是最强的,中部湖南和山西最弱,西部四川和重庆最强,青海和西藏比较弱。
  通过对中国产业竞争力空间格局的分析,总体判断是,中国东部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确实呈下降的趋势,中部在提升,总体格局上没有发生重大的变化。空间格局的调整仍然没有改变我们以低技术资源密集型主导产业竞争优势的基本根据。
  四、2012年中国产业竞争力走势如何?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情况,二是美国兑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的大小,这两大因素都会从宏观上对中国的产业竞争力产生不良影响。总体分析是2012年中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仍可维持全球第一的位置,但中国出口的全球市场份额有出现下降的风险,从2011年看也有下降的苗头,2012年确实存在下降的风险。全球经济增长的乏力会对中国的出口造成很大压力,针对中国产品贸易保护主义中表现出来,全球贸易总量也不会出现大幅度增加,这给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造成了不良影响。美国对人民比升值压力的大小,2011年10月11日美国参议院以63票赞成、35票反对的投票结果,通过了《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这个法案是否最终得以通过,还需要众议院投票和总统的同意。这个法案通过的可能性比较大,美国的经济短期内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来解决经济增长的乏力,实现居高不下的问题。有的说立即通过这个牌本身也就失效了,美国2011年获得汇率监督改革法案的实质就是认为中国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不是美国的产业竞争力不行,而在于中国人为地贬低了人民币币值,使中国产品获得了不公平竞争优势。
  根据美经济政策研究所的研究,自2001年以来,中美贸易逆差使美国失去约280万个工作岗位,让人民币升值28.5%,美国可新增160多万个就业岗位,2年内美国的可新增GDP2000多亿。无论美国如何看待人民币汇率问题,其最终目的是向中国有竞争力的产品征税关税,这个法案的通过,不仅会影响低技术产业,而且还涉及到高技术产品,这个法案的通过有可能对中国的高技术产品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造成更大的影响。2012年总体的判断是,中国在产业国际竞争力方面仍然维持第一的地位,但是走弱的趋势仍然会持续。
  五是政策建议。
  前面我们的分析发现,中国确实面临着要中等收入陷井的严峻挑战,国际贸易中中等技术的竞争力比较弱,既是高技术产品的进口大国,也是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大国,这种情况下我认为解决中国的问题,一个最根本的思路,我们认为应该实行重大的战略转型。我们应该从过去强调我们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开始逐步向进口替代型战略转化,这是我们解决中等收入陷井能否成功,最后取决于战略的转型能否成功。为了实现推进这个战略,让战略转型成功,报告中还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是大力加强中技术产业的竞争力,推进高技术产业的进口替代。
  中国中高技术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比不过低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的份额不高,还有市场开拓的空间。发展这些产业,对于维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意义重大,德国和日本已经是发达国家,但是他们对中等技术产业仍占有很大比重。中国的高技术产业在国外占有的市场份额增加很快,但进口增加也很快。大力推进高技术产业的进口替代。
  2、进一步提高低技术产业的生产率。
  中国人口数量庞大,总体人口素质不高,继续保持在低技术产业上的竞争力,对于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十分重要。但为了与发展中国家在这些产业上进行竞争,在生产成本出现上涨之后,就必须通过提高劳动率的办法,防止这些产业竞争力过快下降。
  3.大力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和创意型产业的创意链建设。
  中国在服务业、创意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力都还不高,为了提升这些产业的竞争力,就必须从创新链的角度加以筹划。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是要加强研发投入。中国已成为全球重要ICT产品最大出口国,2008年中国ICT产品的出口占全球比重达到了22.6%,大大高于处于第二位、占全球出口比重9.2%的美国。贸易竞争力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在亚洲仅低于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在全球位列第四。中国在新能源方面的投资增加也很快,但技术能力的储备却严重不足,需要加大研发的投入。
  4.壮大中产阶层。
  前世界银行前东亚局首席经济学家霍米?卡拉斯在参与受中国政府委托研究中国中长期发展与转型的研究项目中提出,中国要实现向高收入的转型,必须加速中产阶层的成长,按他的计算,2009年中国的中产阶层比例仅为12%,远远低于巴西37%,南非36%,泰国32%,与菲律宾、马来西亚相当。
  结语: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比较复杂,其中主要难点在于,判断当前发生的问题到底是因为中等收入陷井造成的,还是仅仅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所造成的,我们认为2008年开始,中国的政策就开始受中等收入陷井的困扰,国际金融危机则进一步加重这种困扰。只有那些既解决中等收入陷井所带来的挑战,同时又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引发的问题的政策才是最好的政策。根据这个标准,我认为中国关键实行战略性转型,出口导向型战略逐步转向进口替代性战略。如果急于求成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碰到了很多问题和困难,也有很多不足,衷心地感谢大家进行批评指正,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和新闻媒体朋友们,谢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0 04:25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