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河南省高院院长张立勇的直接干预下,村民们从有关部门和公司拿到了拖欠已久的钱款。此举随即引发了舆论关于维护法律权威性的讨论。张立勇日前接受早报记者专访,坦承法院目前在处理社会矛盾时的挑战与尴尬。
早报记者 卢雁
“走,现在我就带你去县公路管理局,今天就把事情给解决了。”
12月6日,链接标记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微博)[/url]院长张立勇亲自拉着村民齐东升到公路管理局讨回欠款[/url]。此举获得了不少网友的赞扬和尊敬,亦引发了“法院判决为何不如院长介入”的争议。
2009年6月,河南省驻马店遂平县村民齐东升骑摩托车被撞伤,遂平县公路管理局同意赔偿其2.7万元。但在法院确定的付款限期2010年5月30日过后,公路局以资金困难为由拒绝付款,齐东升多次讨要,一年半过去了,还有2.5万元未拿到。
今年12月6日是河南全省法院“万名法官回访万名当事人”活动第一天,张立勇在获悉齐东升的情况后,一把拉上齐东升的手,“走,现在我就带你去县公路管理局。”该县公路局领导见张立勇亲自带领当事人来做工作,当场让财务人员取款,齐东升终于收到迟延履行金在内的2.8万元。
齐东升是幸运的,但如果没有张立勇这样的“大官”的相助呢?就在同一天,因为张立勇的“干涉”,打了7年官司的张景华老人终于拿到了被遂平县某建设公司拖欠的工程款,还有21名农民工拿到了被拖欠的工资。
法院在社会矛盾纠纷的处理中究竟应该处于什么位置?法院判决未能执行,只能靠院长的干预吗?法律的威严又在哪儿?面对早报记者的追问,张立勇坦言,现在的法院面临很多新的挑战。“按理说法院应该是司法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如今法院已经被推到社会矛盾的最前沿阵地,以至于司法能力、水平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社会对法院的要求越来越高。”张立勇说。
法院执行不力理应纠正
回访主要涉及经济纠纷、民事纠纷等传统案件,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判了以后执行不下去”
东方早报链接标记(微博)[/url]:您12月6日去的齐东升家?
张立勇:这次我们搞“全省万名法官回访万名当事人”活动,就是专门去看那些对我们法院办案有意见的当事人,我看到齐东升对我们很不满意。因为法院判了遂平县公路管理局要赔偿齐东升2.7万元,但拖了一年半,还有2.5万元没到位。我就上他家去了。
东方早报:您当时怎么想到拉着齐东升就往公路管理局去了呢?
张立勇:不去他家还好,一去才知道他家有多困难,简直家徒四壁,母亲还是一位精神病人,下雨屋顶还漏雨……所以这2.5万元对齐东升来说是救命钱。这么困难,可我们连这点事都办不好,我就马上让县法院联系公路管理局局长,告诉他我们马上去。那位局长态度很好,说他们马上把钱准备好,但希望我们别上单位去,另外找个地方把钱给齐东升就行。我说不行,一定得上单位去。见到那局长,我就说:“你带着人去齐家看看,我想你看了也会难过的。”这是法院执行不力,我们理应纠正。
东方早报:在您的调解下,那几位当事人的问题被解决了,他们是幸运的,但您不可能天天这么做。
张立勇:这次我们要求全省各级法院的院长都参与回访,有万名之多,这是希望领导起带头作用,当然我们知道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由院长去解决,但为困难当事人解决问题,领导必须起带动作用。
东方早报:领导介入一个问题的解决,有时候反而比法院判决和制度规定更有效,您怎么看?
张立勇:现在这种情况确实很普遍,往往领导一批示,案件就办得快些,其间的因素很复杂,有国家体制的原因,也与传统的官本位意识有关,甚至和具体工作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方法、能力等都有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法律等方面的完善,我想会改观的,这点我有信心。
东方早报:这一回访活动每年都举行吗?主要涉及哪些类型的案件?
张立勇:这是推行回访活动的第三年,将持续一个月。主要还是涉及经济纠纷、民事纠纷等传统案件,这其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判了以后执行不下去”。比如碰到另一方当事人破产,企业经营效益差等,有些也涉及党政机关、社会名流……
东方早报:判了却难执行,那法院的权威性何在?
张立勇:根据法律,法院有“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权利,对恶意欠薪的行为,也有“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法律条文,但在实际工作中动用刑法的还比较少,大量还是用民商法,实际上法院是可以动用刑法来执行的。
东方早报:比如对遂平县公路管理局,法院对其可以如何问责?
张立勇:法院只能从司法角度,让其支付双倍利息,比如这次在2.5万元的基础上,因为拖欠一年半,就让公路管理局再支付齐东升3000元的双倍利息,也只能是依法执行,司法机关没有对其进行行政问责的权力。
维权维稳是一致的
很多人选择上访,反映出他们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开始对平等、公正、个人尊严的追求
东方早报:与访民接触后,您觉得他们有什么特点?
张立勇:我发现大多数上访的,尤其是长期上访的老上访户,他们都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他们很多人背井离乡,甚至家破人亡。很多人选择上访,反映出他们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开始对平等、公正、个人尊严的追求,这本身就彰显出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东方早报:可是对法院来说,你们却有维稳压力,这些访民的事情处理不当,就可能酿成群体性事件,作为法院,如何疏导社会上的怨气呢?
张立勇:到法院上访的确实不少,主要两类:一类是杀人案,被害人家属要求立即判处执行死刑,但法院根据其有自首等情节给予轻判,这类上访的队伍通常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我们就用司法解释,联合地方政法委对他们做思想工作;另一类是因法院造成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判决,这类访民往往比较极端,会采取自焚、吃药等极端行为,这就需要法院从根本上保证法官不办金钱案、不办关系案、不办人情案。另外,解决法官因为责任心不强办错案,对当事人态度粗暴、生硬、简单化对待,酿成的当事人不满。我们现在厅一级法院,每个星期一都是院长接待日,只能采用笨办法,一天研究、解决一个案子,把有可能酿群体性事件的案子妥善处理。
东方早报:访民要维权,你们要维稳,有些地方官觉得维访民会对维稳带来压力,您认为二者有没有冲突?
张立勇:维权和维稳并不矛盾,应是一致的。维护老百姓的权益,自然社会就和谐稳定了。不能一看见群众上访,就好像危害了社会的稳定。
东方早报:为什么存在冤假错案?
张立勇:这有关司法理念,和法官机械办案、就案办案有关。所以我提出三点:不能让书生法官办案,不能让冷血法官办案,不能让腐败法官办案。一个法官必须对老百姓怀有感情,必须心地善良,满腔热情。
吕天喜案重做精神鉴定
按理说法院应该是司法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如今法院已经被推到社会矛盾的最前沿阵地
东方早报:法院在处理社会矛盾纠纷的时候处于什么位置?
张立勇:按理说法院应该是司法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如今法院已经被推到社会矛盾的最前沿阵地,以至于司法能力、水平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社会对法院的要求越来越高,法院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提高自己的司法能力和水平。其中有一点我认为很重要,那些不涉及法律问题的矛盾,法院不应插手,要借助社会力量。河南如今乡乡有社会法庭,就是请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等来化解诸如家庭、婚姻、邻里等纠纷,已经办了3年,中央领导3次批示可以把它纳入社会管理创新体系。
东方早报:如何看待彭宇案、许云鹤案后的社会反响?
张立勇:这两起案件的判决结果造成的影响很大,反映出社会道德的现状与法院判决有重要关系。如果法院判案存在问题,污染的是源头。
东方早报:最近,洛阳西工区法院宣布推迟再审精神病人吕天喜案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张立勇:我们这次请了国家级的上海司法鉴定中心重新对吕天喜做精神病鉴定,因为我们发现之前的“无刑事责任能力”,与这次的“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两次鉴定的差异太大了,必须重新鉴定。事实上,只要见过吕天喜,就知道这个人“不正常”,这里法官的判例就是刚刚说的“书生办案”,他看也不看吕天喜这个人就判了,只会啃书本,不懂常理,甚至连当事人都不去了解。目前,我们已经责令他停职检查。
东方早报:官员有各种类型,比如谨言慎行的,比如个性鲜明的等等,您觉得自己属于哪一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