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网11月23日讯 (记者苏兰)记者从国家质检总局了解到,昨天下午,国家质检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质检总局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李元平发布了2011年第三季度产品质量基本状况、2011年3类厨房器具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2011年10月出入境卫生检疫情况、2011年10月份进境农产品有害生物截获情况、2011年10月进口工业品不合格情况、2011年10月特种设备事故情况和质检总局应对脊髓灰质炎防控工作等七个方面的情况。其中一个亮点是 全国质检系统12365投诉举报系统渐入人心,大家有问题就直接拨打12365热线。据统计,该热线共受理产品质量申诉1.5万件,申诉热点产品主要是轿车、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电视机、饮料等领域。
据李元平介绍,在国内制造业产品方面,2011年第三季度,国家监督抽查共4677家企业生产的4798种产品,批次抽样合格率为88.5%,同比基本持平。其中,大、中、小型企业国家监督抽查批次抽样合格率分别为95.1%、91.3%、86.7%。日用消费品、工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资料、建筑和装饰装修材料等重点产品的批次抽样合格率分别为88.4%、86.1%、87%、88.5% 。
在进出口商品方面,第三季度,全国共检验检疫出口商品372.07万批,货值1792.08亿美元。检出不合格出口商品0.55万批,货值2.09亿美元,批次和货值不合格率分别为0.15%和0.12%。
全国共检验检疫进口商品110.28万批,货值2327.85亿美元。检出不合格进口商品3.92万批,货值239.02亿美元,批次和货值不合格率分别为3.55%和10.27%。
在食品方面,第三季度,国内生产加工食品,国家监督抽查中乳粉、红茶、婴幼儿配方乳粉、酱腌菜、膨化食品、蜜饯、乌龙茶等7类692种食品的批次抽样合格率为91.8%。
在进口食品化妆品方面,全国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检出质量安全项目不合格的进口食品518批、化妆品15批。不合格食品涉及19类产品,主要不合格产品是饮料类、糕点饼干类和水产及制品类;不合格产品来自45个国家或地区;微生物、食品添加剂和标签等项目为主要不合格原因。
在产品质量投诉方面,中消协第三季度受理质量投诉达到7.5万件,占全部投诉的50.2%;安全问题投诉0.2万件,占全部投诉的1.3%。各类投诉问题所占比例:百货类占25.9%,服务类占32.6%,家用电子电器类占24.5%,家用机械类占5.3%,房屋及装修建材类占4.4%,农用生产资料类占2.1%,其他类占5.2%。
在执法打假方面,第三季度,全国质检系统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6万余人次,立案查处案件2.4万起,现场处罚案件5520起,查获假冒伪劣产品货值13.6亿元,移送公安机关处理案件98起。其中,查处食品、建材、家电下乡产品质量安全违法案件12959起,涉案货值8.36亿元。查获劣质絮用纤维制品原料10.12吨、伪劣絮用纤维制品3.71万件。
汽车投诉及召回方面。第三季度,共收到汽车产品缺陷相关投诉1865起,其中涉及进口汽车投诉信息162起,国产汽车投诉信息1703起。共实施缺陷汽车召回31起,召回缺陷汽车111.71万辆,其中实施进口汽车召回12次,共召回进口汽车4.11万辆,实施国产汽车召回19起,共召回国产汽车107.60万辆。
针对第三季度产品质量问题,全国质检系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一是召开问题产品质量分析会。组织召开了食糖、手机、电力变压器等产品质量分析会,对发现的产品质量问题及时进行了后续处理,消除产品质量的一些隐患,将存在产品质量问题的企业列为后续监管重点,加大监管力度,督促企业完善质量管理和生产技术、工艺,促进企业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使产品质量突出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二是加大执法打假力度。以食品、农资、建材、家电下乡产品等产品为重点对象,开展了专项执法打假,继续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的行为。继续加大了质量违法案件的曝光力度,公布了湖北省质监局查处熙来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制售假酒案、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查处违法进口国家禁止进口电子废弃物案等10起执法打假典型案件。三是严格食品生产监管。针对食品监督抽查发现的问题,认真进行分析和研判,及时调整了食品质量监管的工作重点,继续加大对问题产品的跟踪抽查力度,充分发挥监督检验在食品质量监管中的作用,保障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同时,严格生产许可条件,指导地方督促企业履行主体责任,保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