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20年碳减排远超发达国家 但仍存严峻挑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16 10:3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华网北京11月15日电 (记者 牛琪 顾瑞珍)中国15日发布的《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1990-2009年,中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下降55%,远超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仍存严峻挑战。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告诉记者:“中国所获得成绩的特殊价值和意义,在于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走了比西方发达国家更加低碳的道路;同时,中国的低碳实践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由科学技术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联合牵头组织,国内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报告》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与成效等进行系统评估后指出,“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中国的单位GDP能耗和主要高耗能产品的综合能耗持续下降。到2009年年底,中国的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了15.6%。
早在2009年年底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政府曾向世界作出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单位GDP能耗到2015年要比2010年降低16%,单位GDP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比2010年降低17%。
《报告》指出,中国近年来的循环经济实践为提高资源、能源应用效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做出了积极贡献。到2008年,中国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4.9%,近四分之一的钢产量来源于废钢,20%的水泥原料来自于固体废物,三分之一的纸浆原料来自再生资源。
中国还加大了农村清洁能源供给以及控制农业部门温室气体排放的力度。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年产沼气量达到120亿立方米,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900万吨。
《报告》同时指出,中国通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等,有效地促进了森林资源的恢复和增长,增强了森林碳汇能力。据估算,1980-2005年中国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约30.6亿吨二氧化碳。
截至2011年5月13日,中国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B)注册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共1380个,占全球44.63%;预期年减排量约3亿吨,占全球63.87%;共签发了约3.49亿吨,占全球的56.75%。
“尽管中国有很多成功经验值得称道,但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潘家华提醒说,中国城市化速度与规模的史无前例、能源结构和资源禀赋的特质,以及工业化进程仍处于能源排放需求高阶段等问题,使中国实现低碳转型难以一步到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生态环境脆弱,能源结构以煤为主,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严峻挑战。“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中国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上升与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的矛盾也将更加突出。
《报告》说,未来中国海平面可能将继续上升,到2030年,全海域海平面上升将达到80-130毫米;21世纪末,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降雪日数也将可能减少;农业、水资源、陆地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等,也将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对中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报告》则总结为:强化节能;发展核能、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降低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控制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并通过植树造林、减少毁林、森林管理、封山育林等增加森林碳汇。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和目标不会变,也不可能变。”联合国气候变化德班会议开幕在即,潘家华强调,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做的努力,同样为了自身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中国将加速气候变化谈判进程,以积极姿态与其他国家共同推进,即使遇到阻碍,也会在国内采取积极行动。”他说。分享到:    1 相关阅读:
2011.11.10
2011.11.07
2011.11.07
2011.10.11
2011.09.22


推荐微博: 衣加衣 百万微爱-暖冬 杭州网义工分会 燕归来之家 微行动-圆梦留守儿童全部收听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0000000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10 15:09 , Processed in 0.43750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