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财政部释疑群众受惠感差异 收支总量大人均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18 20:05: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因在于人均水平低、受惠群体不同、有直接和间接感受之别
  不久前,财政部在介绍财政支出情况时称公共财政支出2/3用于民生,但有媒体报道提出,虽然从数字上来看,公共财政的民生支出在逐年增加,但群众的受惠感受存在差异。针对这一疑问,财政部日前接受媒体采访,系统分析了不同群体对民生改善的感受不尽相同的原因。
  收支总量大人均水平低
  目前,我国人均财政收入水平不仅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而且世界排名也处于百位之后。而民生保障和福利水平恰恰与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密切相关。
  举个形象化的例子,欧美国家好比“两口之家”,中国可能是“十口之家”(如果按照实际人口数量相比,应该是“十三口之家”或者“十四口之家”),即使“两个家庭”的收入总量差不多,但人均享受的福利水平肯定会有很大差距。“两口之家”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还有多余的财力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但“十口之家”有可能仅维持温饱。
  支出有普惠与特惠之分
  财政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不宜平均用力,而是要积极发挥财政的再分配调节作用,更多采取“雪中送炭”的举措,更多地惠及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者。
  因此,像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等,这些“普惠式”民生支出,城乡居民都能从中得到实惠,感受会比较明显。有些支出项目不能实行普惠式的“全覆盖”,如近年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相应地,中西部地区的老百姓从中得到的好处会多些。
  支出有增收和减负之别
  民生支出的种类比较多,有直接增加个人收入的补贴类支出,如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涉农补贴,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生活补助,提高城乡低保水平等,这些支出都直接增加了个人收入。
  而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水平、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强文化建设等,相应减少了城乡居民的支出,减轻了生活负担,但受益者的感受可能不如增加收入那么直接。
  有些支出群众感受不直接
  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等方面的民生支出,受益者多为居民个人,直接增加了居民个人收入或减少了支出,因此感受会相对直接。而用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市政公共设施等方面支出,为广大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和便利的生活条件,会增进国民的福利水平,也属于民生支出的重要方面,但个人感受没有那么直接。
  财政部表示,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的实惠,2011年财政部门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羊城晚报)分享到:    1 相关阅读:
2011.09.26
2011.08.31
2011.07.23
2011.06.04
2011.05.25


推荐微博: 王跃春 曹轲 财新杨大明 王富海 郭谷斌全部收听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7 05:12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