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川失踪旅行者还原穿越过程:断粮后采野果充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14 09:08: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趟过水流湍急的河流许宁供图


艰难前行许宁供图


  唐阳华及部分队员向记者还原他们14天来一路的穿越过程
  终于出来了,现在,所有人最想知道的是,这14人在失踪的14天里,究竟是怎样度过的?唐阳华及部分队员,向记者还原了他们这一路穿越过程。
  进山
  申报露营却带了11天的干粮
  9月29日,这行5男4女组成的驴友团队来到日隆,他们别来自于杭州、广州、武汉等地,由有10年户外穿越经验的男子许宁在网上召集、筛选。为了这一次穿越四姑娘山的户外活动,他们联系筹划了一年左右的时间。
  次日,他们到四姑娘山景区管理局户外管理中心登记备案,但只申报了6人,申报的内容是到海子沟内的大海子露营。在签订承诺书后,他们与聘请的高山协作唐阳华以及陈光军等4名背夫,组成了14人的穿越队伍,从海子沟进山,向深山迈进。
  10月6日左右,其中一位驴友的家属怀疑队伍失踪并报了警,四姑娘山管理局进一步调查发现,许宁为首的这个团队根本不是仅停留在大海子露营,因为如果是露营,一般两三天就可以出山。而他们是早就越过了大海子,向犀牛海、热水沟往卧龙方向进行穿越。
  而从家属提供的情况看,这样的异动他们其实早就有“预谋”:携带了冰爪等专业户外装备,备足了11天的干粮,包括方便面、火腿肠、鸡腿等食品。
  遇阻
  大雪封沟他们选择继续穿越
  小金县双柏乡贡达村的陈光军听了老乡的话,决定当一回背夫和这队驴友走一趟,而这也是他第一次当背夫。14天的艰难穿越,他最终可以拿到2800元的酬劳。
  陈光军、陆先才等4位背夫的主要任务,就是靠人力驮着干粮、帐篷、气罐、炉子等物资,负重跟着9名驴友徒步前行。开始一两天,队伍的行进都比较顺利,驴友们一路拍照留影,看上去比较轻松。但陈光军却开始感觉到非常吃力,因为4个人每个人都要背着六七十斤重的物资前行,对体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0月3日,他们遭遇了下雪,返回海子沟的路被雪封了。“四姑娘山的景色不算什么,四姑娘山深处的龙眼那才叫美景。”这句称赞龙眼绝色美景的话,令许宁等驴友意志非常坚定,没有一个人有放弃的意思。
  考验
  遭遇山洪改走已被封闭线路
  按照事先谋划好的路线,一行人将从海子沟到大海子——花海子——黄棚子再到犀牛海垭口,过热水沟再到龙眼平台,从龙眼平台选择耙子沟出卧龙。预计到黄棚子花8小时,到热水沟营地9小时。曾经走过这条线路的本报首席记者刘建透露说,如果他们按这个计划走,顺利的话6号左右就可以走到卧龙。
  但这条早在6月份就已经被封闭的穿越线路,注定充满了很多的变数和艰险。
  过了龙眼平台后,行进路上发生了山洪,加上以前山洪、泥石流造成的山体滑坡,一路上有很多的断崖绝壁,而以前一些用木头搭起来的便桥也都被山洪冲毁。
  唐阳华提出,他知道一条新路,以前自己也走过,走过去大概需要花2天左右的时间。许宁等人觉得,走新路和走耙子沟所用的时间差不多,于是采纳了唐的建议,决定临时变更线路,从正河沟方向穿越。
  结果,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新线路走起来异常困难,最残酷的考验就此降临……
  许宁这样形容新路线的地形:“那里的山海拔不高,但植被异常茂密,几乎看不到路,都是唐大哥在前面开路,才能走得通。”唐阳华携带的开路工具,再次表明他们为穿越做了充足的准备。
  面对茂密的树林,唐阳华带来的一把弯刀和一把大斧头起了作用。他在前面劈枝斩树,往往是他先往前开出100米的路,再返回到大队伍中,带着大家走100米,然后队伍停下来,他再去开出100米的路……第8天,他们1小时只能走300米的距离。
  断粮挨饿采摘草莓野果充饥
  新线路的复杂情况也超出了唐阳华的估计。
  两年前,唐阳华曾带人走过这条线路,当时的河水远没这次那么大,而且这一次因为山洪,河上的很多便桥都被冲毁。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退回河道相对较窄的上游,从山脊艰难爬行绕过深水区,这都大大地延误了他们出山的时间。时间延长,原本以为很充足的11天干粮就不够了。
  许宁说,大概在10号的时候,干粮的短缺状况已经显现,那时他们估计要走出山可能还要3天左右,所以开始控制粮食,优先供给背夫和队里的4名女子。干粮吃完后,他们心里并不害怕,因为唐阳华可以辨别一路上哪些野果可以吃,哪些不能吃。一路上,他们采集草莓、野果等充饥,渴了,就喝一口河水。背夫陈光军告诉记者,断粮的时候,他和另外3个背夫反倒轻松了许多,因为背的东西少了几十斤。
  许宁说,因为有草莓野果可以填肚子,所以他们一路上真正挨饿的时间只有12个小时。后来
  在正河沟内,唐阳华再次发挥了一名当地协作的作用,他找到了一个牛棚子,里面放有粉条、腊肉等食品,这是山里放牛或找牛的人留下的东西。“当时队员们高兴极了,大声喊‘唐大哥万岁’。”陈光军说。
  心情不错一路捡拾漂亮石子
  昨日上午,14人从正河口老房子下山后,好几个人都步履缓慢,看上去极度劳累。好在医护人员检查后,认定他们的身体都没有什么问题。
  失踪14天,家属焦虑万分,庞大的搜寻力量介入,很多人以为这群驴友走出大山会非常激动,甚至抱头痛哭,庆幸自己没被困死在茫茫大山里。但记者却看到,这群驴友出来后显得很平静,还在吃饭的饭店门口坐成一排谈笑风生。
  对于这一点,许宁说,一路上他们对自己都很有信心。从他们提供给记者的照片看,一行人一路都显得非常开心,就算是在比较困难的第8天,他们还不忘一路捡拾山里漂亮的小石头,并一直背着带了出来作为纪念。
华西都市报记者李逢春刘建摄影吕甲昨晚9点 日隆镇 报道
  ?驴友评论
  他们选择了“最虐”的一条路
  “无核白”:曾作为领队带领10人的户外团队于2009年的国庆假期成功穿越龙眼,走的线路和这次失踪团队的计划线路是一致的。这条线路的困难一是落差大,二是天气不稳定,经常有雨雪出现。
  以斯帖:他们选择了一条“最虐”的路。我也于今年7月穿越过龙眼,一行4人,向导背夫6人,走了5天,很艰难地出来。有些地方根本没有路,还要爬悬崖。
  龙眼并不美生命更可贵
  “四姑娘山的景色不算什么,四姑娘山深处的龙眼那才叫美景。”这句称赞龙眼绝色美景的话,被广大驴友口口相传,此次9名驴友也正是因为这种诱惑而不顾封闭公示,擅自进山穿越。可在救援队员和一些当地人的眼里,龙眼就是有一口小瀑布,终年黑雾笼罩的区域而已。四川省登山协会培训部副部长李宗利,非常不理解为什么有这么多驴友对海子沟—龙眼—卧龙这条线路如此向往。
  李宗利甚至找出今年6月去该地区搜救2名南京籍驴友时,在龙眼拍的照片给记者看。照片上除了绿色的植被和一小股瀑布,景色的确没有过人之处。“被吹牛的驴友神话了。”据介绍,龙眼地处四川四姑娘山深处,当地人表示,以前只有采药的人到这个地方。龙眼类似一个盆地,四周都是四五千米海拔的雪山环绕,山顶终年积雪,山腰处瀑布飞流而下,其状如龙吐水,故名“龙眼”。
  2007年7月,7名经验丰富的驴友经历8天8夜,翻越4700米垭口三座,穿越龙眼路线,并成为第一支穿越龙眼的队伍。在他们整理的穿越资料里,是这样形容龙眼的:这是一条超级自虐的线路,每天徒步时间大多在10小时左右,海拔起伏经常超过1000米,垭口海拔在4500-4700米,一些人会有高山反应。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5 18:59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