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讲 冷战时期的大国关系(美苏关系)(补充内容)
三、七十年代的美苏关系
• 在七十年代,美苏关系的最大特点就是处在冷战时期的缓和阶段。
• “缓和”(détente)是指国际关系中两国或多国之间紧张关系的松弛,从而减少战争的可能性。
• 缓和在美苏关系的历史进程始于古巴导弹危机之后,成熟于尼克松、福特政府时期,终结于卡特政府时期。
1、美苏关系缓和的国际背景
核恐怖的震慑作用
美苏力量对比的变化
多极化倾向的出现
2、美苏缓和的国内驱动力
美苏都被激烈的军备竞赛搞得负担沉重。而经济的困境要求美苏放慢军备竞赛的步伐,适当控制核武器的发展,而这只有通过谈判才能做到。
3、美苏缓和的实现
美苏缓和是美苏调整外交政策的结果:
(1)“关岛主义”、“尼克松主义”
(2)苏联的“缓和战略”
4、美苏关系缓和的表现
政治缓和
军备控制
危机处理
经贸、文化交流
5、美苏缓和的终结
——“卡特主义”的出笼
6、美苏缓和的影响:
• 美苏缓和维持了美苏之间的战略均势,而这种均势为世界和平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 美苏缓和也促动了国际格局的变化——多极化倾向的发展。
• 美苏缓和带动了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以及整个世界局势的缓和。
四、八十年代的美苏关系
八十年代的美苏关系,主要指的是里根时期的美苏关系 。里根时期美苏关系的特点是:第一任期与苏联全面对抗,也称“新冷战”时期;第二任期与苏联开始缓和,史称“新缓和”时期。
一、新冷战时期
里根把遏制苏联的扩张作为其外交政策的根本任务,主张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意识形态等各方面对苏联进行遏制。而苏联对于美国的遏制毫不相让,针锋相对。
美国的政策具体表现为:
1、大力支持阿富汗和波兰的反苏行动;
——阿富汗
——波兰
2、军备竞赛
——“星球大战计划”
3、技术战和经济战
4、在全球的激烈争夺
(1)在欧洲的争夺
(2)在第三世界的争夺
5、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美国的“和平演变战略”
二、新缓和时期
在里根第二任期,美苏关系进入了“新缓和时期”。具体表现:
1、频繁的首脑会晤
2、在对第三世界的争夺中采取强硬姿态——“里根主义”
3、军控领域的对话与谈判
4、阿富汗问题的解决
• 布什政府的“超越遏制战略”
“超越遏制”战略强调把苏联引入国际社会,使它在国际合作中发生演变;提出建立“一个开放、统一和自由的欧洲”;强调实力政策。
第四讲 冷战中的危机处理
一、柏林危机
1、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8-1949年的柏林封锁,是美苏之间在柏林问题上发生的第一次严重对抗。也被称为第一次柏林危机。
• 这次柏林危机是战后美苏间第一次接近战争边缘的紧张对峙,但美苏对这次危机的处理却耐人寻味。这表现为,美苏一方面紧张对抗,另一方面又都留有余地,双方都努力寻求解决危机的途径,避免冲突的升级。
这次柏林危机是以苏联的退让而结束的,但西方也给苏联的让步提供了台阶。
第一次柏林危机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加剧了东西方之间的相互敌视,深化了欧洲的***,加速了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2、第二次柏林危机
• 在第一次柏林危机结束10年之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又围绕着西柏林的地位问题,发生了一次严重危机,这被称为第二次柏林危机。
• 这次柏林危机的始作俑者是苏联,它试图迫使美、英、法退出柏林,而美英法则固守阵地,决不退让。
• 以1958年11月27日苏联的照会和赫鲁晓夫当天的讲话为标志,第二次柏林危机拉开了序幕。
• 但在危机处理过程中,美苏都心照不宣,坚持了如下原则:通过对话和沟通寻求和解的方式,避免冲突失去控制而引发战争。
•
• 苏联构筑“柏林墙”成为了最后解决柏林危机的有效方式。“柏林墙”是第二次柏林危机的产物,成为了冷战的一个重要标志。 1961年10月 ,持续达3年之久的柏林危机终于结束。
•
• 第二次柏林危机的结束是美苏在欧洲斗争的一个转折点,此后两国和东西方都放弃了以施加压力的手段来改变欧洲战后的现状。
• 第二次柏林危机的后果是促成了60年代东西方有限缓和的到来。
•
二、古巴导弹危机
•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在欧洲之外的一次激烈对抗,双方再次走到了战争的边缘。
• “猪湾事件”(1961年4月)
• 古巴成了美苏冷战的重要战场
•
•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是由苏联在古巴秘密建造导弹基地引发的。
• 如果从当时美苏冷战的大背景来看,改善苏联的战略地位应该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的首要动机。
• 以10月22日肯尼迪的电视讲话为标志,古巴导弹危机全面展开。
•
• 虽然美苏两国领导人都言辞激烈,但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的态度却十分谨慎,双方都极力避免危机升级。在危机期间,美苏两国领导人通过秘密渠道,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
• 肯尼迪政府采取了风险较小的 “隔离” 方法。苏联也没有硬闯“隔离”线,载有武器的苏联船只陆续停驶或改航,10月26日苏联的船只全部都掉头返航。
•
• 两国达成的解决危机的协议内容:苏联从古巴撤走中程导弹、IL-28轰炸机及其附属设施,并且保证今后不再将进攻性武器运进古巴;美国承诺不侵犯古巴,并且同意今后拆除部署在土耳其的“木屋”导弹等。
• 1962年11月20日,美国解除海上“隔离”,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
• 古巴导弹危机的影响:
• 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充分认识到了核时代两国直接对抗的危险,推动了两国日后签订军备控制协定的进程。
• 古巴导弹危机也使苏联认识到自己的战略核力量仍落后于美国,因此加快了发展战略核武器的步伐,促使了美苏军备竞赛的步步升级。
• 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此后美苏开始采取较为缓和的较量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