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媒:中国未来更像日本还是墨西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4 09:20: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点击数:



中国的金融体系改革已经半途而废,银行继续把资金投给低回报率的政府支持项目。

  投资者担心,中国将走上日本的老路。

  现在的中国就像曾经的日本,试图赶超美国,靠高额投资和出口拉动产值增长。如此的增长模式导致经济压力点不断增加,使中国面临日本同样经历过的问题:房地产市场泡沫加银行坏帐。

  中国的金融体系改革已经半途而废,银行继续把资金投给低回报率的政府支持项目。两者之前的关键区别在于发展的程度。1990年日本经济开始陷入衰退时,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达到美国人均GDP的90%以上,为了追赶美国而进行的产能扩张已接近极限,城市化率超过60%后房地产泡沫破裂。在这样一个已经深度城市化的社会,基本需求已不足以支撑经济增长。

  2009年,中国人均GDP只有美国的18%,城市化率刚刚达到50%,与日本的差别十分明显。

  中国依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虽然有看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观点提到中国存在很多只有大量空置房产的“鬼城”现象,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但城市化进程的继续推进意味着基本需求应该足以支持中国增长,进而在某个时间克服这一问题。日本式的“失去的十年”不会很快在中国重演。


点击数:

  更加现实的威胁是中国可能成为下一个墨西哥。向美国出口低附加值商品是墨西哥实现增长的主要方式,不过该国在改善人力资本、发展有效金融系统方面并未予以过多重视。但是随着更低成本的竞争者进入全球经济,薄弱的教育系统和低效率的资本分配方式开始限制墨西哥的增长。中国逐渐夺取了墨西哥的出口市场份额,导致墨西哥经济增长却陷入停滞。当前墨西哥人均GDP只有美国的28%,低于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

  中国可能有更多需要担心的地方,低技能制造业工人的工资正在快速上涨,按照目前的趋势,这些工人的工资将在未来五年翻倍。低技能工种已经开始向其他国家转移,而且还将继续保持这样的发展趋势。2009年中国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3%,远不及中高收入国家5%的平均值。金融体系改革也已经半途而废,银行继续把资金投给低回报率的政府支持项目。

  当然,中国对经济的管理要远强于墨西哥,而且中国政府在言辞上相当重视改革。不过迄今为止依然是说的多而做的少。今年8月,北京因拆迁而关停多所民工子弟学校的行动似乎透露了决策层当前的工作重心。教育是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手段之一,与到处是空置住房的“鬼城”相比,被拆毁的学校才是中国发展面临的更大威胁。
网友评论:
  中国不可能像日本,正像文章所说,中国的发展空间远大于日本。中国也不可能像墨西哥,因为以文章的论点,几所学校不足以说明问题。中国的整体教育程度远高于所有发展中国家,如果教育是支撑或制约中国发展的主要因素的话,中国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真正支撑或制约中国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源。如果中国人均产出和可支配收入要达到美国今天的水平,世界的能源和基础资源的产量需要是现在的5倍。如果印度也达到这个水平,则需要10倍。既便产出能力能力能达到这个水平,储藏量也支撑不了几年。

  所以,中国发展一定会在资源消耗的某个点上停下来。中国要想持续发展,要么通过战争独占世界资源(而这是不可能的);要么走一条不同于发达国家的更节约更公平的发展道路。

  从目前的情况看,后一条道路的可能性也不大。原因不仅在于中国有一个既不公平又无能的政府,而且有一群愚蠢、无能、自大、自私的独生子女组成的“知识分子”。中国就是民主化了,也毫无希望。

点击数:

  日本和墨西哥是被美国所害,都是通过汇率的大幅上下波动,把日本和墨西哥的货币打垮,从而掠夺他们。咱中国要提高警惕,在汇率问题上要站稳立场。同时,成立专家小组,详细研究汇率问题,制定对策。------美国华人

  还是客观的说明了一些问题,但是最关键的还是体制,这个不改革的话,才是制约中国向前大步走的关键因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10 20:07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