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力丹:政府用封锁消息应对危机已不合时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5 10:45: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堵”很简单,而“疏”就难得多。我们太习惯于水来土掩、兵来将挡了,而传播科技的发展,永远是有“盾”之后便有新的“矛”,而且“盾”的产生总是落后于“矛”的发展
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传播时代,很快适应这种生活环境的是年轻一代人;年长的人中,思维方式停留在传统媒体时代的却相当多,而制定虚拟社会管理政策和实行控制的人,正是年长的一代。我们太容易按照惯性思维来决定治理技术了。鉴于这种情形,需要提出一些关于虚拟社会管理的基本理念。
从“新闻,旧闻,不闻”的理念,转变到“信息公开”的理念
毛**1957年要求新闻媒体采取“新闻,旧闻,无闻”的政策,即有时把新闻作为新闻发表,要及时;有时故意把新闻放“旧”了以后再发表,把新闻变成旧闻;有的新闻则永远不发表,就当没发生一样。也就是说,把传媒报什么或不报什么作为一种政治表态,并非全是为了通信息。
当今全球化时代,人口流动频繁,新的传播科技已经普及到全社会,传媒形态也多样化了,你可以不报,但无法阻拦信息的传播。权威性的权力机关不在第一时间出面讲真话实情,最容易造成信息在多级传播中的扭曲和衰变,更大的社会不稳定必然来临。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以往一些看来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方式将会失效。
近年群体性事件逐年增长,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没有贯彻好信息公开的原则,只有少数事件的处理是成功的,例如2009年成都公交车燃烧事件。较多的地方在处理群体性事件时,采用的仍然是惯常的信息控制方法:拖延、隐瞒、封网、以诽谤罪抓人等等。这种情形说明,胡锦涛今年2月要求“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确实是当务之急。
就党政机关与传媒的关系而言,媒体曾经反复被告诫的“要帮忙,不要添乱”,体现的是一种训导思维,而不是我们党一贯提倡的民主制度。习近平副主席2009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发表讲话,他说:“要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尊重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要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自觉接受舆论监督。”相比之下,最初的新华社稿的文字是:“要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于正确运用媒体、科学管理媒体,有效引导社会舆论。”显然,中央最高领导层关于领导机关与传媒关系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变化,问题在于我们具体工作的同志没有跟上这种认识的变化。
从“全能政府”的理念转变到“有限政府”的理念
我国过去对待危机事件的信息发布,指导思想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在没有将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前,为了不引起社会的恐慌和混乱,不能随便发布消息;如果这样做,是对人民不负责任。然而,现代政府承担的责任之一,便是及时向社会提供客观的信息,不能等到事情处理得圆满之后再告诉人民,才算对人民负责。
现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与传统社会完全不同了,如果政府提供的信息不能满足人民的愿望,人们可以有许多渠道,包括网络渠道寻找信息,而政府的公信力则会因此下降,还可能导致新的社会混乱。2009年7月杞县“钴-60”事件中,因为没有及时、权威的信息发布而造成全县几十万人大逃离的现代版“杞人忧天”的奇观,便是一例。
这种过时的控制信息的观念,是基于一种“全能政府”的传统体制。因此,中国人从传媒上经常看到的是好消息,坏消息很自然地被隐瞒下来。而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践不断地告诉人们,“全能政府”是神话,应该树立的是“有限政府”的观念,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危机。
全能政府的体制也会培养与之相适应的观念,例如将权力机关的活动和事务看得高于其他的观念。因而往往在召开较为重大的会议或举办活动期间,即使发生了普通的“坏事”也是不许说的。这种观念不符合我党一贯倡导的讲政治的内涵,共产党的宗旨,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时候若发生人民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事件,会议或活动的形式本身要让位于应对危机的实际工作,不然就颠倒了主次和是非。
1   上一页  分享到:    相关阅读:
2011.06.08
2011.05.19
2011.04.28
2011.03.25
2011.03.03


推荐微博: 王跃春 人物周刊陈磊 龚晓跃 天襟地衣 陈春彦全部收听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0 19:33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