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集团首席执行官默多克面临下台压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9 09:32: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愈演愈烈。17日,伦敦警察局长保罗·斯蒂芬森因被指责与《世界新闻报》及新闻国际公司高层交往甚密而宣布辞职。当天,该报所属的国际新闻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布鲁克斯被伦敦警方逮捕,后于午夜被保释。要默多克下台走人的呼声也随之而起。据新华社电
  斯蒂芬森
  窃听案调查不力,还变相受贿
  17日,伦敦警察局长保罗·斯蒂芬森因被指责与《世界新闻报》及新闻国际公司高层交往甚密而宣布辞职。
  按路透社说法,斯蒂芬森请辞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对警方调查窃听事件不力负有责任,二是个人变相受贿。保罗·斯蒂芬森是英国最高警衔警官。
  “我向王宫、内政大臣以及(伦敦)市长通报了我辞去伦敦警察局长职务的意向,”斯蒂芬森17日晚间在一份声明中说。
  声明中,斯蒂芬森谈及两方面失误。一是警方未能及时发现《世界新闻报》“窃听范围如此之广”,未能阻止窃听事件的扩大蔓延;二是警方和《世界新闻报》上级主管企业新闻国际公司高层间存在关联,特别是与该报前副主编尼尔·沃利斯“有染”。
  斯蒂芬森担任伦敦警察局长期间,沃利斯一度被任命为伦敦警察局新闻联络顾问。几天前,他因卷入窃听案遭拘留,媒体传出斯蒂芬森曾收受他变相贿赂的消息。
  今年1月,腿骨受伤的斯蒂芬森曾前往赫特福德郡钱普尼温泉浴场疗养,费用据传高达1.9万美元,而这座温泉浴场的公关顾问正是沃利斯。
  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说,斯蒂芬森的辞职决定相当明智,特别是在伦敦警察局明年将承担伦敦奥林匹克运动会安保“大任务”之际。他先前严厉责备伦敦警方处理窃听事件的方式。
  斯蒂芬森本人也提到,“时间紧迫,我们正面临奥运会繁重警务的挑战。应当避免在奥运会期间警察高层换人的可能。”
  斯蒂芬森现年57岁,从事警务工作36年,2005年起任伦敦警察局副局长,担任局长两年有余。
  默多克
  再次道歉,
  面临下台压力
  默多克17日在英国多家主要报纸以“纠正错误”为标题发布道歉公告说,新闻集团将协助警方调查窃听案和警察受贿案,做错事的人将“无处藏身”。
  “可能需要花些时间重塑信任和信心,”公告说,“不过,我们有决心,不辜负读者、同事和伙伴期望。”
  这是默多克连续第二天发表类似公告。
  自新闻集团旗下《世界新闻报》曝出非法窃听遇害女孩手机语音信箱丑闻后,新闻集团股票市值下跌13%。
  英国证券交易商德利·普雷帮公司首席执行官特里·史密斯说:“默多克应该走人,因为这符合每个人的最佳利益。”
  “默多克将承受更大压力,”史密斯说,“人们以前不敢靠近的原因之一是他在媒体圈势力强大,于是害怕与他交锋。现在这种担心已经消退许多。”
  彭博社报道,多名与默多克家族和新闻集团董事会关系密切的人士上周说,默多克不妨放弃首席执行官职位,继续充任集团董事长。
  一名与默多克家族和新闻集团董事会关系密切的人士上周说,如果默多克家族在新闻集团的地位削弱,新闻集团首席运营官蔡斯·凯里将受命为临时首席执行官。
  即使默多克辞去首席执行官,同时他儿子决定另谋高就,默多克家族仍然把持新闻集团12%的股份和39%的投票权。
  布鲁克斯
  31岁任主编,终因“独特”报道方式栽跟头
  国际新闻公司前首席执行官丽贝卡·布鲁克斯17日遭英国警方逮捕,后获保释。3天内,43岁的她从英国最有权势的女性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之一变为窃听电话和腐败行为嫌疑人。
  作为媒体大亨鲁珀特·默多克的得力干将,布鲁克斯20年间由一名报社普通员工晋升为新闻集团英国分支的首席执行官,以独家报道成名,终因“独特”报道方式付出代价。
  2000年,31岁的布鲁克斯担任《世界新闻报》主编时,为吸引读者的“眼球”,该报刊登更多明星丑闻和娱乐新闻,同时开始加大挖掘独家新闻的力度。
  2009年,布鲁克斯升任国际新闻公司首席执行官,进入默多克核心决策圈。她本人与知名政界人士的私人往来经常成为头版报道的对象。
  默多克长期把布鲁克斯视为心腹,甚至是“家人”。
  《世界新闻报》所涉及的部分窃听事件发生在布鲁克斯充任报社主编期间,她却坚称自己不知情。按多名《世界新闻报》前雇员的说法,布鲁克斯的说法不可信。
  这些雇员告诉路透社记者,布鲁克斯和她的继任者安迪·库尔森经常“盘问”报社新闻组成员,以确认消息来源。另外,报社预算受严格控制,管理层不可能忽视雇人获取信息的花费。
  独家报道的压力使报社记者和编辑获取信息的方式极少受到内部质疑。“我不知道人们是否意识到一些手段违法,报社的文化是‘别被逮住’,”一名前雇员说。
  这名前雇员介绍,记者通常不会主动寻求私家侦探协助。不过,撰写有价值的新闻题材时如果遇到困难,他们会争取主管编辑“帮助”。
  [分析]
  拉扯“窃听黑幕”之手“窃听黑幕”之水越来越深,已不是一起简单的偶发事件。有英国媒体评论说,这起事件动摇了公众对警察、媒体和政界的信任。这三者交织而成的社会生态,成为拉扯“窃听黑幕”的有形无形之手。
  《世界新闻报》能够“顺利”践行“不惜一切代价找到新闻”的“价值理念”,背后可能有权力机构的“影子”。英国首相卡梅伦的前媒体主管库尔森,在担任《世界新闻报》高级编辑时,就曾宣扬“不惜一切代价找到新闻”,而以贿赂向权力寻援则用来“铺路”。
  据英国媒体报道,伦敦警察局长斯蒂芬森曾多次接受《世界新闻报》的“美意”。如果斯蒂芬森一边拿着纳税人的钱做局长,一边却收取侵犯公众隐私等权利的机构和个人的好处,那么他实际上也丧失了“底线”。
  《世界新闻报》一而再、再而三侵犯公民权利,政府的监管却明显缺失。事实上,它与英国政界也有着复杂的联系。据报道,因窃听丑闻而从政府离职的库尔森,曾在促使《太阳报》支持保守党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英国萨塞克斯大学政治学教授贝尔指出,窃听事件“几乎成为英国的治理危机”,“人们感觉事态已超出控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9 02:45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