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铁道部:中国高铁技术指标远优于日本新干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8 12:51: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1年7月7日,铁道部政治部副主任兼宣传部部长、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做客新华网,与广大网友谈“中国高铁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图为嘉宾在访谈现场。新华网 陈竞超
[主持人]有一名“发展不息”的网友说,日本之所以说中国高铁的坏话,是担心在高铁建设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不过中国,中国高铁不是侵了日本的“权”,是侵了日本的“利”,您认同这个观点吗?
[王勇平]我不认同这个观点。我认为,既不存在侵权,也不存在侵利。国际高铁市场竞争对谁都是公平公正的,不属于哪个国家的既定利益范围。大家都可以来竞争。不错,中国高速铁路在工程建设、高速列车、列车控制、客站建设、系统集成、运营维护和环保标准等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这对那些在技术上竞争力不强的,或者没有竞争力的国家来说,势必会受到影响。中国高铁一旦在海外成功获得专利,必将对别的国家向海外推销高速铁路技术构成威胁,降低他们的国际竞争力。这恐怕是他们不愿看到的情形。我很难评价某些说中国高铁坏话的人隐藏在不实言语背后的动机,我只是说在国际高铁招标中因利益驱动而施展正当的博弈手段是可以理解的,但以发泄情绪和捏造事实而发难竞争对手,则是非理性的,是不可取的。总之,应该把目光放长远,应该从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入手,提高本国技术的国际竞争力,这样才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主持人]网友“我在四楼”说,吸收、消化、创新的过程就是侵权?那我要问了,日本的文字里,不也明显带有汉字的痕迹吗,我们中国人也没告你们侵权啊!人类文明是共享的,日本太小器啦。您怎么看这位网友的话?
[王勇平]我们不能因此就断言整个日本民族小器。我认为,日本是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对外来文化消化吸收能力很强,有着开放的学习态度。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就曾举国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还曾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就高铁技术而言,也是这样。上世纪五十年代,日本开始研究“动力分散式”新型电气列车技术,就是受到了欧洲列车技术的启发。领军人物是岛秀雄。他在欧洲留学时,偶然发现一种没有传统火车头的城市轨道列车,这就是现在“动力分散式”高铁列车的雏形,受到启发,回国后力主研发这种技术的列车。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民族习惯大大推进了日本国文明的进程,也为今天日本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所以说,科学技术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只有善于学习,又能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的民族,才会在各个时期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主持人]网友“排队买菜”说,我们的高铁最快都跑到480多公里了,京津城际上350公里也跑了好几年了,哪里有350公里的时速剽窃你250公里速度技术的道理?我看这就是“酸葡萄”心理。
[王勇平]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诞生于日本,日本人长期以来为之骄傲。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铁路部门就开始对世界高铁技术进行全面深入的跟踪研究,对高铁重大技术问题进行全面攻关。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中国冶金、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大幅度提升。特别是2004年以来,中国铁路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系统掌握了集设计施工、装备制造、列车控制、系统集成、运营管理于一体的高速铁路成套技术,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迈入世界高铁先进国家行列。中国研发生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RH380型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列车,去年在京沪高铁先导段创造了486.1公里的试运行最高时速。这是使用运营列车在运营线路上,创造的世界高铁最高速度。中国自主研发的时速400公里的高铁检测列车早已广泛使用。目前,更高时速的检测列车也正在研发之中。除此之外,无论中国的京津城际、武广、郑西、沪宁、沪杭高铁等等,还是京沪高铁,线路最小曲线半径、最大坡度、线间距、隧道净空断面等主要技术标准在目前世界高铁中也是最高的。我再重复一遍,中国高铁大量的技术指标已经远远优于日本的新干线。某些媒体杜撰的剽窃之说,简直是无稽之谈。
[王勇平]高速铁路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宝贵结晶,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有力支撑。对于中国高铁今天所取得成绩,我想说的是,我们从不回避在发展高铁中我们与别人在合作中受益的话题;我们用事实证明了选择“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是正确的;我们感谢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上一切为中国高铁发展提供许多有价值劳动的合作者;我们也愿意与世界各国分享在高速铁路建设和发展的经验和成果,推动高速铁路在全球的发展。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计划在未来新建5条总长870公里的高铁。中国愿意按照有关国际法规和国际贸易规则,为日本提供相关技术帮助。 相关阅读:
2011.07.06
2011.06.21
2011.07.07
2011.07.07


推荐微博: 刘弥群 左太北 肖南溪 童丹宁 吕彤羽全部收听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3 14:34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