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货币政策“松不是、紧不是”这是2010年退出经济刺激计划“错配政策的直接后果”。
2009年之所以贷款暴增,最主要的推手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大量政府项目开工,银行岂敢不予贷款?说到底,贷款投放是有“被动性”的,没有项目贷款有投给谁呐?所以,退出经济刺激计划,也必须从积极财政政策一端开始,首先应当弱化财政政策的积极程度,对应的紧缩货币也该从削减政府项目配套贷款开始。
但我们“错配”了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积极依然(有些退出也只针对消费政策,建设项目只是放慢审批,却没有削弱存量力度),而货币政策却拼命紧缩。说是稳健,其实是大规模收缩。结果,积极财政政策占用了绝大多数的贷款,而被收缩掉的却是民营经济的贷款需求。这就是中小企业贷款“过难”的根本原因。
我们必须意识到,中小企业不仅关乎就业、经济结构和社会稳定,更关乎中国经济的主动性增长。而当中小企业活力顿失之后,中国经济增长必然面临“失速”风险。
结果就是今天这样。一方面货币供给需要满足政府项目,另一方面因为担心经济失速、社会动荡,又不得不回过头去顾及民营经济的货币需求。结果,货币再度膨胀。去看看近两个月的货币市场,央行上万亿的资金净投放都未使“货币市场饥渴症”消除,各银行高息揽储,已经蔚然成风。
还紧吗?紧吧。好端端的中国经济机遇没抓住,风险却被最大化,“紧”下去将直奔“危机”而去。
现在要改,向中小企业“定向宽松”也许是必要的,但可行性却存在问题。政府如何保证商业机构只对中小企业宽松?谁愿意做这件事?如何才能实现?我们必须看到,这么多年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之所以总是“大打折扣”,核心问题就是“没人愿意”做这件事;就算有人愿意做,也找不到合理、合法、合利益的商业路径。
现在一样如此。愿意从事微型企业贷款的公司,其资金来源是什么?是民间自有资金?那能有多大数量?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大型金融机构必须建立一套向小型金融公司“资金批发系统”,同时还需要这些“批发的贷款”可以在金融机构之间交易。等等等等。但这样的制度迟迟建立不起来。为什么?因为大型金融机构希望自己做,能够多赚钱,但又怕风险太大。
让货币供应量至少提高到16.5%,让央票余额回到3万亿元以下或让法定存准率回落到20%以下。货币政策是个总量政策,央行没有办法保证贷款流向中小企业,但却可以为此创造条件。
适度放松货币,可以让市场利率回到正常水平,否则我们看看6月份的数据,外汇占款会大幅增加,从人民币升值再次加速的市况看,6月份外汇占款绝不是一个小数据,估计应当在4000亿元到5000亿元之间。因为,“套利热钱”利润丰厚。
第二,只有让市场利率回到正常水平,民间借贷利率才会回落,否则道德风险不大吗?“民间金融风险”不大吗?如果“民间金融风险”爆发,刚刚走上正途、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代表的“民间金融改革”会不会倒退回去?谁还会再度进入小额贷款领域?
现在的政策转变很难了,必须注意一些关键的问题。
第一,
弱化积极财政政策的最佳时机已经不复存在了。因为,经济的主动性增长非常脆弱了,这时要是针对积极财政政策下手,那经济失速无疑。所以,财政政策不仅不能弱化,反而需要强化。最近的政策趋向已经证明了积极财政政策确实在强化。比如,保障房建设和汽车政策等等。
第二,
通货膨胀(这里指的通胀是货币发多了,而非物价)仍处高位不假,但必须有所容忍,只有主动性增长彻底恢复正常,政府项目基本建成之后,缓慢回笼货币。
第三,
必须高度关注国际形势变化。对欧美债务危机的发展和危害要有充分的估计。
第四,
没有进一步加息的理由。市场利率已经极高,中美货币利差也在逐级放大。加息只能刺激“热钱”更希望流入中国,货币流动性会越加息越大,而根本无法抑制通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