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标题开始标题开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3 16:44: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内容开始内容开始
  
  
人民币币值被低估,有巨大升值空间,这几乎是全世界共识。因此国际投资者囤资万亿于中国,每月热钱还以数以千亿流入,坐等人民币升值狠赚一把。人民币升值,外国投机者赚谁的钱?赚的是中国人的钱,瞄准的就是中国外汇储备这块唐僧肉。人民币升值,不管后果如何,先要准备国有资产大幅流失,要亏得起。
    人民币实是被高估
    中国货币发行M2与GDP的比率是美国的两倍。
    不管愿意不愿意,亏得起亏不起,既然是市场经济,就必须按市场规则办事,人民币会否升值,取决于有否升值的空间和可能,3万亿外汇储备仅说明人民币腰杆硬,不是导致升值的条件,能否升值,要看国内通货膨胀,看人民币是否真的被低估。
    1995年我国GDP为57733.7亿元,M2为60751亿元,约1:1。
    2010年我国GDP约40万亿,M2为72.6万亿,约1:1.8。
    按照经济学原理,货币发行应与GDP增长相适应,超量发行,必然引发通货膨胀,因为经济规模(GDP)就那么大,物资就那么多,你人为地加大货币发行,市场上的钱多了,物价上涨是必然的。美国M2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72.18增至2009年的83.23,9年增加了11.05,消费者价格指数由88.18升至109.85,物价指数涨了21.67个点;同期,中国M2占GDP比重由127.54增至159.48,增了约32个点,消费者价格指数由93.50升至111.72,仅涨了8.22,可说物价基本没涨。货币大量增发,物价没涨,使人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是稳健、适度宽松的。但比较美国,美国是危机时增发,危机过后回笼货币,而中国是不管经济好坏都增发,甚至是经济越好增发越多,简直不像在调控,而是随波逐流。
    2010年,中国M2与GDP的比率,又跳升至1:1.8,是美国的两倍,按美国的标准,理论上,中国物价应该上涨一倍,即人民币存在贬值50%的压力。从可比数据看,人民币币值没有被低估,而是被高估整整一倍,只是货币超发产生的通胀压力没有显现出来。
    当然,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不能照搬美国标准,但72.6万亿元准货币形成的购买力却是活生生的,产生的通胀压力连最普通的老百姓都感觉得到,连年房价狂涨,现在猪肉、粮食、日用品价格都在涨,通胀压力将逐步显现。
    货币升值挤压工资上升空间
    中国十几年大量增发货币形成的通胀压力适度释放出来,出现适度的物价上涨,是好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处置得当,中国不会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因为目前,中国基本生活物资相当充裕,粮食生产连年增产,足可自足,在没有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物价不可能大涨。
    社会积存的货币,不同的人持有,效果不同,在中低收入劳动者手里,会成为巨大的实时购买力,成为国民经济的有效需求,如果在少数富有的人手里,由于他们的消费需求已经高度满足,只能用于投资或镕置,对消费品价格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中国出口强劲,不在于人民币币值低估,而是由于工人低工资导致低成本的结果。开放以来,由于缺少核心技术,经营者一直以压低工人工资,以低成本、低价格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确立中国商品国际地位的同时,从事出口加工业的工人的消费水平没有得到应有提高。近年来,国家采取措施提高中低收入劳动者,尤其加工业工人的工资,使工人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而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企业必须赚取更多外汇才能换回相同本币,换汇成本增加,直接挤压劳动者工资的上升,对劳动者工作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稳定,将产生副作用。
    工人低工资,就应该提高工人收入水平,生产成本的提高将导致出口商品价格的上涨,靠人民币升值提高中国出口商品价格,本末倒置,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可能进入「低工资--长汇率--压工资--再长汇率」的恶性循环,使中国正在开展的提高低收入劳动者收入的努力遇上新的变数。中国不能屈服于外国无理压力。
    建立反危机预案
    老拿中国汇率说事,是西方强国衰败的表现。当前各大强国可谓山雨欲来风满楼,谁都在千方百计地避免危机,又都身不由己地被拉进一个个漩涡。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预见一场深重的经济危机难以避免。希腊债务危机,欧盟第一轮救助还历历在目,马上又要第二轮救助,使欧美国家越来越深深陷入希腊危机,但新一轮救助就能使希腊走出危机吗?且画饼充饥吧,因为不救助,必然使各国马上一同陷入危机,而希腊债务危机仅仅是各国面临重重困难的冰山一角。
    市场经济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决定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对经济上升时期产生的经济泡沫、失衡进行冲击、调整,使经济得以在更高的层次上继续发展。1973年西方滞胀危机后,世界未发生大的经济危机,使人们忘掉了危机,沉醉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美景中。没有危机感,缺少应变能力,是当前社会的最大危机,危机一旦真的袭来,后果不堪设想。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谁都不能不感受到经济危机来袭的阵阵凉风,有备无患,是当前世界,也是中国当务之急。让人们了解市场经济,了解经济危机,了解应对经济危机的办法,才能防范于未然。近年来,我国上上下下建立了各类危机应急预案,证明对各类突发事件,有预案没预案,处置起来大不一样。但我国有没有经济危机的应急预案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5 14:33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