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民银行,请连续加息来对付坏泡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3 16:44: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倪金节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1年6月27日 星期一
  
中国经济进入迷茫阶段,继续战通胀还是重回保增长?

伴随着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希腊违约风险正在迅速上升,加上美国失业率和通胀的5月份双双攀升,外部需求面临进一步萎缩可能。对经济增长加速放缓的担忧,正在成为市场主流预期。可另一边则是通胀的来势汹汹,近日发改委官员亦承认6月份CPI还会上升。在5月份经济数据公布当天,央行再度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足以说明官方的态度仍然倾向于继续收紧货币政策,战通胀目前比遏制经济放缓更为急迫。

事实亦的确应该如此。目前,虽然经济增长放缓趋势会渐渐确定,但这一放缓带有明显的房地产降温、固定资产投资适当减速的特征,这也正是多年来宏观调控所试图达到的目标。“挤掉房地产泡沫、转变增长方式”的调控预期,是政策实施之初的基本定性。

另外,尽管广义货币增速已经连续多月降至16%的目标值以下,不过考虑到前期70万亿以上的巨大基数,如此升幅仍然十分惊人。新增贷款则也维持着5000亿的最低限,信贷泡沫吹起来的繁荣趋势,其实距离终结也还早的很。

现在之所以从上到下一片担忧经济衰退,其根源在于紧缩政策,让本就艰难的实业经营环境更为恶化。如果政策能够在缓解企业融资难、人力成本上升方面有所作为,那么紧缩力度才能持续下去,而无后顾之忧。中国的问题从来就不是总量不足,而一切的病源在结构性难题数十年未有破局。

目前正处于房地产博弈的关键时期,参与各方正在试图寻找最佳的博弈结果,有人以适当下降10%作为本轮调控政策的结果,但是很明显对面持续繁荣13年的房地产市场而言,10%的降幅几乎等于没降,不仅不可以释放需求,而且由此带来的紧缩政策适度松动,乃至重回保增长,那这样的代价实在是高昂。始自去年初的房地产调控,这次必须坚持到底,挤泡沫功亏一篑的教训已经不是第一次,这次我们再也不能重蹈2008年底的覆辙。

过去两年,政府治理通胀和调控地产泡沫的决心非常坚定,动用了几乎所有的政策工具,但效果并不好。CPI持续维持在高位,房价调控夭折数次,至今看不到明显下行迹象。造成政府如此尴尬的根源在于没有真正的回收市场上的货币流动性。

可以看出,如果要抑制通胀和挤掉泡沫,必须大幅度收紧货币政策。进一步提升基准利率即是“斩草除根”的关键内容。现在银行存款准备金已经到了21%以上,再上升只会遭遇“死结”,严重干扰了银行正常运营环境。

所以,现在必须下决心持续加息。而加息的阻力主要来自于既得利益群体,他们是推升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元凶。比如地产政府、大国企、炒房人并不希望提升利率增加自己的财务负担,央行则担心升息会吸引热钱流入,反而进一步加大了基础货币投放。而出口企业则忧心加息会导致人民币升值,加剧经营压力引起失业潮。

可惜,宏观政策从来都是“两难”,甚至是“多难”的,关键是寻找到问题的关键和主要风险。由于加息存在众多强势利益相关方的阻扰,导致这些年的货币调控,更多的只注重眼前那点事儿,货币“真紧缩”也是不见踪影,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也一直只是停留在了口头上。当此关键时刻,“斩草除根”迫在眉睫。

实际上,无论炒家,普通民众,乃至央企国企,都是经济理性人,都会计算成本和收益。银行资金无论是放在收益率2%到3%的国债市场,还是存放在中央银行都是十分不划算的“生意”。当此之下,放贷于暴利的行业也就成为不二选择。而眼下利润高的行业,多数是充满投机和泡沫浓重的领域。普通民众亦是是如此,制造业十分低迷,干实业不如炒房子,3%的存款利率跑不过通胀。你说怎么办?

只有存款利率水平回归到能与官方CPI的水平相抵,消除负利率,为了快速平息通胀攀升势头,甚至可以拉升至正常偏上的水平,中国的流动性泛滥格局定能大幅度缓解。如果不能真正动用价格杠杆矫正货币供求关系,一贯迷信于行政干预手段,短期内压制住商品涨价,未来的通胀形势随时会一发不可收拾。

如果考虑到长期被压制的生产要素价格、资产泡沫传到至通胀速度加快两个因素,我们真的没有理由再不将货币环境回归正常化了,也更没有理由继续放任基础货币攀升。而这一切,持续加息是第一步必须要做的事情。

现在看来,76万亿的“钱”已放出,通胀已不可避免,为了不至于让通胀老虎完全脱缰,唯一的办法就是必须要把利息和通胀调到较为平衡的地步,让老百姓觉得把钱放在银行放心,才有稳定的基础。好在现在经济形势还未明显恶化,正是大改革的良机。GDP过去30年之所以能够快速跃升,其重要法宝是不断地改革。之前国企打破铁饭碗,加入WTO,银行业改革等都是经济繁荣的制度保证,现在相关的制度红利已快耗尽,要想前进恐怕需要继续制度破局。
  
(注:作者为专注于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研究的财经作家,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新近一本书为《好泡沫还是坏泡沫》。作者邮箱为:piaoni2006@163.com)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6 05:31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