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乳业质量标准之争的魅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21 16:26: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6月20日,素以敢讲真话而闻名并有“中国奶业第一大炮”之称的王丁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再次反击并直接点名:卫生部修改牛奶标准的专家组成员、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的中国乳业标准“国情说“是完全站不住脚;同时,新国标的制定甚至会导致多年前备受争议的“禁鲜令”死灰复燃。(6月21日《京华时报》)

    实际上,王丁棉还在中国奶协召开的“南方巴氏鲜奶发展论坛”公开“开炮”,指责卫生部去年敲定的乳业新国标,“是全球最差的牛奶标准,是世界乳业之耻!”中国乳业新国标的魅惑在于看似由卫生部制定的乳业国标却以伊利、蒙牛为代表生产中国常温奶的企业所把持,说得再具体一点不过是“因奶设标”。

    普通消费者是无法对奶制品进行质量的辨别,至于乳业中常见的标准之争也不是消费者所能理解和掌握的。

    但有一点是消费者可以肯定的,在乳业的国家标准保障下,消费者会在超市等消费环节的最末端购买到最放心、最有营养的奶制品。同样,在乳业国标的保障下,也会达到“每天一杯奶,健康中国人”的愿景,毕竟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会在营养、健康方面舍得为家人和自己付出一天一杯奶的代价。

    虽然有相当一部分的中国人在肠胃的特质上无法接受牛奶,但一直以西方现代生活方式和健康标准作为圭臬的中国健康标准还是将牛奶作为一项重要的摄取营养的物质。也许正是看中了乳业与中国13亿的巨大人口基数之间的商业,中国乳业迫不及待地希望能够分享人口红利。

    和其他中国行业的急功近利做法一样,中国乳业在获取暴利方面或许更有“创造力”。还是王丁棉,曾经多次披露行业内部的潜规则——“2005年的时候,牛奶造假的方式有十二三种,到了2007、2008年,已经高达二十几种!”从牛尿,到水解蛋白,到甘氨酸,再到三聚氰胺,造假手法层出不穷。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之前,国外很多媒体对中国的乳业质量与国外的乳业质量做了很多对比,刨除草场质量的影响因素,最重要的是乳业的标准区别。很多在国外生活过的人,虽然长期喝牛奶,但在中国却经常因为喝牛奶而拉肚子。

    如果真像王丁棉所说,中国乳业标准由奶业巨头控制而非真正意义上由政府部门制定,中国乳业的标准只不过是几大乳品企业的一块冠冕堂皇的遮羞布,三聚氰胺消失后还会有其他不应该出现的物质出现在乳制品里,但有国家标准存在,也不过是企业自行制定的游戏规则,整个乳业的行业链条还是会想尽一切办法掺假获利——自己规定的游戏规则总是有办法突破的。(吴秋风)    (责任编辑:王雅洁) 饭否微博腾讯微博新浪微博搜狐微博和讯微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17 05:20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