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程远车业周评:车市需安静疗伤 政策勿再拔苗助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24 10:51: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程远车业周评:
  近段时间以来,人们对车市走势议论热烈,主流基调趋于悲观,最乐观的看法也不过是增长10%,全年销量2000万辆左右。甚至有人认为可能出现全年负增长,即连去年1800万辆的水平也难以保证,
  我们认为,今年车市总体仍然会保持一定增长,10%左右的增幅还是可以期待的。但是,类似前年46%、去年32%这样井喷式增长的日子,肯定是一去不复返了。
  规律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也没有只跌不涨的市场。一般说来,暴涨之后必有暴跌,暴跌以后也会出现报复性回调。今年车市出现大幅回调,一方面是受到国家宏观经济调整大局的影响;一方面是连续两年的超高速增长,透支了市场消费;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资源制约,车市到了非调整不可的地步。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至今,10年时间汽车年销量从200万辆增长到1800万辆,9倍的增幅,在全球范围,既是空前,也是绝后,因为就全球而言,资源也不可能长期支撑这样的发展速度。
  环视全球,10%的增幅已经相当不错,但我们多年来已经习惯于市场的高增长,尤其是最近两年连续30%以上的增长,每年400万辆的净增量,使得人们期望值过高,对正常的增长难以接受,以致产生恐慌情绪。
  2009年,本来我们提出的宏观目标是调整经济结构,改变增长方式。但是我们管理当局面对金融危机,惊慌失措、反应过度,运用了过多的行政刺激手段,揠苗助长,包括滥发钞票等,在金融危机情况下,车市增幅竟然达到46%,新车销售净增400万辆,其实是很不正常的,自然是不可持续的。现在市场出现深度调整,其实是对矫枉过正的纠正,也可以说是对我们强行改变经济运行规律的惩戒。在去年市场狂飙期,我们就曾提出中国车市到了调整期。
  多年来,中国车市最大特点,就是一会儿暴涨,一会儿暴跌。暴涨容易招来盲目的投资者,形成阶段性产能过剩,造成市场不理性竞争;而暴跌则容易造成市场恐慌。无论暴涨还是暴跌,对产业都有极大伤害,因此我们一贯主张车市要保持平稳增长。这些年我们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就是认识到不要妄图改变经济规律,过度人为刺激市场,大涨必然会导致大跌,对市场的行政干预越少越好。
  国民经济需要的是稳定、均衡、持续发展,各个产业要大体做到协调、稳步增长,任何一个产业都不可以单兵独进。尤其是汽车产业,带动性很强,反过来说,受到的制约因素也最多,尤其不可能,也不应当单兵独进。而且那种超常发展对汽车产业本身也会造成伤害,为什么这些年,汽车业兼并重组难以推进?就是因为“形势一片大好”,大小优劣企业都能生存,年产100万辆和年产3万辆的企业都能活得很好,因而企业和政府的投资冲动都很强烈。
  现在的市场调整,实际上也是市场在自行疗伤,如果我们再以“支柱产业”地位要挟政府,政策救市,就会重蹈拔苗助长的前辙。
  长期看,无论是中国人均汽车保有量,还是总体经济发展趋势,中国汽车市场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过去那种超常速度发展,应当是难于再现,因此,我们要调整好心态,迎接汽车稳定、均衡发展时期的到来。(作者系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总监程远)
相关链接:
链接标记程远——透视中国汽车业规模化:多少是水分?
链接标记程远:2011车市调整成必然 自主品牌面临形势严峻
链接标记程远车评:这次中国汽车市场的调整期真的来了
链接标记程远:汽车发展要节制 产能过剩不是“伪命题”
链接标记车市疯狂增长损害消费者利益 不利产业健康发展
链接标记汽车产销增速依旧不低 市场无需刺激
  (注:本文为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来源: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或“来源:中国经济网”。)
链接标记
链接标记更多《程远有话就说》专栏文章,请点击进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26 15:33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