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实主义的学术贡献与未来发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6 11:22: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实主义的学术贡献与未来发展

作者:孙学峰(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博士生)

文章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7期

在国际政治研究领域,现实主义思想源远流长,冷战期间还一度成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的理论流派。与此同时,其他流派对现实主义的批评也从未停止过,特别是冷战结束之后,

这种批评更加全面,更加猛烈,有些学者甚至认为,现实主义已经过时了,①但事实却是,

至今尚未出现一种替代性的理论,其解释范围和解释能力能够取代现实主义。现实主义依然

是理解国际政治最为重要的理论流派,批评者将矛头对准现实主义,恰恰反衬出这一研究传

统的重要性。

现实主义的主导地位源于其学术贡献,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发现了国际政治现实的本质特征及其影响,即国际体系无政府状态带给国家的不

安全感和由此导致的竞争状态。以此为基础,现实主义构建出自己的理论体系,发展出具有

较强解释能力的大理论和中层理论。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认识得到了其他流派学者广泛的接

受,只是程度上有些差异,其中接受程度较高的包括理性选择流派、新制度自由主义,另外

一些学者基本也承认无政府状态与国家间竞争的历史联系,如自由主义和温和建构主义,只

是同时坚持认为其他因素(如****制度、规范等)可以有助于国家克服竞争的动机。②

第二,率先完成了体系层次理论的构建,推进了国际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国际政治

主流学者一直努力将国际政治理论发展成为宏大的科学理论。1979 年,肯尼思·沃尔兹

(Kenneth Waltz)出版了《国际政治理论》,对古典现实主义做出了重大修正,在体系层次

上建立起高度简约和科学的现实主义理论,极大地推进了国际政治理论大理论的建设和科学

化的进程。自此以后,三种主流国际政治流派都坚持科学实在论,坚持经验研究,坚持在体

系层次发展国际政治的大理论,③主要原因在于沃尔兹的成功尝试,找到了构建国际政治大

理论的方向,其对国际政治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发展做出了其他流派学者无法替代的重要作

用。

回顾国际政治学科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正是现实主义的上述两大贡献,激发了

学派之间的大辩论及现实主义内部的发展。由此可见,现实主义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其具有较

强的解释能力和解释范围,更体现在它对整个学科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现实主义的未来取决于能否深化、扩展其已有的学术贡献。第一,深化无政府状态影响

的实证研究。比如,哪些因素或条件能有效地减弱不确定性的影响?如何有效地测量沃尔兹

提出的“体系压力”、判断国家受到了“体系惩罚”?是否某类国家,比如****国家,

能更有效地降低体系压力,因为近代以来两个体系霸权均是民主国家?合作失败的原因是否

源于国家追求相对利益?第二,明确现实主义体系层次理论的解释范围和相互关系。沃尔兹

的理论和米尔斯海默的理论是相互替代的,还是互补的?它们是否有着各自适用的范围?如

果有,这个范围是什么?第三,发展体系层次和单位层次变量相结合的理论。首先要回答的

问题是两者的结合是否可能?引进单位层次变量是不是现实主义理论的退化?如果不是,怎

样保证两个层次的结合能够推进理论的发展?



现实主义范式的困境与出路

作者:潘忠岐(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

文章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7期

现实主义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发展得最完善的一种范式,也是迄今为止对国际关系影

响最大的一种范式。唐小松博士从理论演变及其内核的角度对现实主义范式做了非常全面、

精练、准确的概述,是目前国内理论界对该范式最到位的阐释之一。作者还从现实主义范式

自身内部的批判入手,对该范式的内在困境和历史命运做了比较客观的判断。虽然这种判断

不乏说服力,但作者似乎对现实主义范式之外部批判的揭示尚嫌不足。毕竟,来自内部的自

我批判主要是对违反现实主义核心假定的所谓“变节”行为的否定,而来自外部的他者批判

才是对现实主义范式“原教旨”的致命挑战。

现实主义范式在发展过程中不仅经历了自身内部人性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防御现

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等不同分支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发展,而且还遭到了

来自科学行为主义、自由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建构主义等诸多范式的外在批判。之所以

成为众矢之的,既是因为现实主义范式“木秀于林”,“高处不胜寒”,也是因为现实主义范

式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理论困境。

现实主义范式最大的理论困境在于,它只能通过背离自身的理论假定来弥补自身的理论

不足。现实主义的不足在于,过于强调国际体系的结构性力量,忽视或淡化了国内因素的作

用。现实主义范式认为,权力/能力分配是决定国际政治结构的根本因素,在以权力分配为

基础的国际体系中,所有国家都必须发挥相同的基本功能。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的广泛行为

模式是在给定的国际结构之内战略互动的结果,而不是人性、心理、国内政治、政体类型等

因素造成的。虽然也有现实主义者试图用单位层次的变量,如技术因素、地理因素、攻守平

衡、对意图的认知等来弥补,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背离了现实主义范式关于行为体的一个

核心假定,即所有国家是在功能上相似的行为体。如果不强调国家行为体除了权力对比之外

的差别,就无法解释为什么权力与地位相当的国家会在同一国际体系中采取不同的行为。但

是,如果加入了单位层次的变量,强调国家之间因国内因素不同而形成的差别,那么就会使

现实主义理论背离自身的基本假定,并且还会变相成为自由制度主义、建构主义的维护者或

代言人。

正是因为现实主义范式本身存在着这样一个难解的理论困境,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

等其他理论范式才有机会对它提出批判和修正,它们或者从现实主义范式基本假设出发得出

与现实主义截然不同的结论,如自由制度主义对国际合作问题的解释;或者对现实主义理论

假定本身提出质疑,如建构主义对理性国家、无政府状态和自助体系的批判。但是,这些批

判和修正尚不能从根本上否定现实主义范式的解释力,特别是,现实主义范式对国际竞争与

冲突问题的解释、对强制性合作的解释,仍是其他理论范式所无法企及和取代的。

也正是因为现实主义范式本身存在着这样一个难解的理论困境,它本身的发展出路似乎

并不十分美好。解决现实主义范式之理论困境的方案好像只有两条:或者接受自由制度主义

的修正,或者接受建构主义的批判。但是不论何种法案,归根结底都意味着,现实主义范式

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理论假定。尽管这样做可能意味着现实主义最终要走向自我反叛,现实

主义范式可能会沦落为有名无实的空壳,但是,正如发展之初追求片面深刻使现实主义范式

独树一帜一样,继续这种对片面深刻的追求将使现实主义范式付出“符号危机”的代价。归

根结底,重要的是,理论本身是否能够指导现实,具有足够的解释力,而不是它的名分。当

然,也不必对现实主义范式的发展命运过于悲观,毕竟,现实主义范式的强大生命力仍是其

他范式所无法比拟的,它的发展潜力恰恰在于,能够在与其他范式的论战中不断实现自我完

善和自我发展。



如何看待现实主义理论内部的论争

作者:刘丰(南开大学法政学院国际关系学系研究生)

文章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7期

考察和评估现实主义理论内部诸分支之间的争论是国际学术界最近的理论动向,不少批

评者在对各分支之间的概念、假定、结论进行细致考察的基础上认为,现实主义已经成为一

个趋于退化和衰败的理论范式。近年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在这方面的著述很多,比较有影

响的辩论主要有:围绕瓦斯克斯(John Vasquez)1997 年发表在《美国政治科学评论》上

的《现实主义范式及其退化与进化的研究纲领》一文,包括沃尔兹在内的几位现实主义者做

出了回应;勒格罗(Jeffrey W. Legro)和莫拉弗茨克(Andrew Moravcsik)1999 年在《国

际安全》提出了《还有人是现实主义者吗?》的诘问,其后不少作者著文与之商榷。

如何看待现实主义内部的论争涉及评价现实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以及最新发展的问题。

理解这种论争,尤其是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与时下分离出的所谓进攻性现实主义、防御性

现实主义以及新古典现实主义之间的关系需要对理论做两种区分:

其一,区分宏理论和局部理论(或中层理论)。宏理论旨在解释具有普遍意义的国际现

象及其规律,而不考虑具体事例中的细节区别。而局部理论并不着眼于系统范围的普遍规律,

而是用尽可能少的变量解释有限的现象和特定的行为模式。

其二,区分体系理论与非体系理论。体系理论的解释变量来自于体系层次,而非体系理

论从国家和个人等层次寻求原因。对一种分析层次的选择并无优劣之分,主要取决于理论家

所要解释的问题。通常解释一般规律的理论需要从体系层次寻找最具有解释力的变量,而解

释特定行为的理论则倾向于做微观考察。

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属于宏理论的范畴,其目的是建构严格的科学哲学意义上的理

论。沃尔兹的理论所要解释的并不是一切乃至于大部分的国际现象,而只是那些现象中最具

有规律性的一部分。在他看来,如果说有什么关于国际政治的独特的理论,则非均势理论莫

属,因为个人和国家的行为方式可能千差万别,但是均势反复出现。为了对系统范围的普遍

规律做出解释,必然要求在对个体的差异进行抽象和简化。这个过程既加强了理论的解释力,

也使得其边界和限度非常明确。

其他的现实主义理论家并不致力于建立沃尔兹式的宏理论,而是从事解释具体行为的局

部理论。比如沃尔特、斯奈德、施韦勒等人有关国家采取制衡、追随(band-wagoning)、推

卸责任(back-passing)等政策的争论,埃弗拉、米尔斯海默等在国家行为的防御性与进攻

性方面的分歧。这些具体问题在沃尔兹看来是外交政策理论的范畴,它需要增加更多的经验

内容,也依赖于微观层次的差异。当然沃尔兹并不否认单元因素对国家行为的影响,他认为,

在塑造国家行为与国家间互动的结果方面,这些因素作为直接原因(immediate cause)与体

系层次的根本原因(underlying cause)一道起作用。

现实主义内部的争论主要是由于建构理论类型的不同以及选择解释变量层次的差异而

引起的,这些区别并不如一些批评者所认为的那样构成对现实主义传统的根本背离。作为一

个具有丰富传统的现实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范式的哲学理念在于,现实主义认为人类行为

“本性难移”,而人类历史不断重演。它对人类的道德以及理性的进步抱有一种根深蒂固的

悲观态度。另外,现实主义在解释国际现象和国家行为时看重国际无政府、国家权力和国家

利益等因素。这些都是现实主义作为一个理论范式和思想传统的基础。



它的结构。社会不是人的能动作用的无条件产物,也不独立于人的能动作用而独立存在。

从上面关于行动者和结构关系的解释中,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新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的

其他分歧所在:无政府状态并不是独立于行为体的一个常数,而是行动者在互动中建构而成

的,不同的规则塑造了不同的无政府状态;结构不只是物质结构,更是意义结构,是一种主

体间性的关系,因而,结构的变化不仅仅是力量或极的变化,而且更重要的是规则或文化的

变化;行为体的行为逻辑不只是自助,还有他助。

这种分歧的深层次原因来源于新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本体观:新现实主义把国际关系

领域看成是一种独立于我们的物质事实,其中的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建构主义则把国际关

系领域看成是一种社会事实,它是我们建构起来的,其中的意义需要我们去探寻。如果说新

现实主义所揭示的国际政治是一种物的关系,那么建构主义则呈现的是一种社会关系。因此,

我们就不难理解温特为什么在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前面加上“社会”二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23 07:27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