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扩内需:
增加消费 优化投资
解读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室主任 张晓晶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也是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内在要求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关键词:内外均衡
扩大内需是转变增长动力、提高百姓福利的根本途径
张晓晶认为,如果说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所处的外部环境称得上是“全球化的黄金时代”,那么经历了本轮危机之后,外部环境发生了改变,这使得扩大内需有了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张晓晶认为,扩大内需是内外均衡发展的需要。外部不平衡与内部不平衡紧密相连,中国目前存在大量贸易顺差,不仅与中国产业发展阶段相关,也与国内储蓄率过高、消费不足有很大关系。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将会适度降低储蓄水平,从而有利于实现内外平衡。从长远看,扩大内需则是转变增长动力、提高百姓福利的根本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关键词:居民消费
减少百姓后顾之忧,使其有钱敢花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目前中国消费占全球消费的比重已大幅提高,但依然不到美国的1/6。未来,中国的消费市场还有巨大增长空间。
扩大消费,收入是基础。张晓晶说,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制约了消费增长。今后必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政府方面,要进行结构性减税,适度降低宏观税负水平;企业方面,要适度提高国有企业上缴红利的比例;居民方面,提高个税起征点,减轻中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此外,还要加大政府转移支付,进一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
目前,我国城乡之间的消费差距很大。城镇化会带动消费上升,但现在的问题是“半城镇化”——即有土地城镇化,却没有人口城镇化。广大农民工进了城,是统计意义上的“城镇人口”,但不能享受相应的基本保障和公共服务。实现农民工的全面城镇化,才能扩大居民的消费能力。此外,政府还要增加用于医疗、教育、保障性住房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减少百姓后顾之忧,使其有钱敢花。
关键词:投资结构
改变“GDP至上”的政绩观,更加关注百姓福利的增进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张晓晶认为,首先要进行投资行业的优化,特别是向基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经济社会的薄弱环节倾斜。这些薄弱环节,包括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如科学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等领域,以及“三农”、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等领域。
其次,要进行投资主体的优化,即吸引更多的民间投资参与经济社会建设。核心是要落实“新非公三十六条”,打破行政垄断,放宽准入,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与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医疗等现代服务业,鼓励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张晓晶说,推进要素价格与财税改革,只有资源、能源价格合理了,资源税、环境税到位了,才真正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环保产业发展;只有劳动力、资金成本不再被压低,才会激励企业注重研发和技术创新。
“无论扩大消费需求,还是优化投资结构,关键在于改变‘GDP至上’的政绩观,更加关注百姓福利的增进。”
(本报记者 崔鹏) 推荐微博 大美陕西 魅力河北 甘肃省政府新闻办 山东省政协新闻办 四川省人大全部收听 相关专题:
发布 群策 人物 建言 热点 语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