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一直稳步上升,而进入2011年以来屡创新高,有加速的趋势
美国《华尔街日报》
原题:利比亚骚*、油价和中国的汇率选择
北非和中东最近的革命浪潮让全球金融和商品市场充满了虚幻的恐惧。时隔两年多,美国纽约原油期货再次突破100美元/桶,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甚至一度逼近120美元/桶。
随着美元的贬值预期、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复苏以及金融危机期间各国央行释放出的货币的投机性流动,中长期国际油价或许将在震荡中保持高位。
中国目前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了55%,加上“一价定律”的作用,中国不得不与国际油价接轨。尽管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尽管石油行业存在行政垄断,但客观地说,中国的(含税)油价水平只处在世界中下游水平,低于日本和欧洲的水平,作为在全球资源稀缺背景下崛起的大国,中国不可能再延续美国式的粗放型能源消费模式,因此,国际油价的上涨对中国不见得全是坏事。
当然,值得担忧的是通胀形势。亚洲的印度和越南等国正受到通胀的困扰。通货膨胀是社会不稳定的温床,中国政府当然也要提防国际油价上涨带来的所谓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其逻辑是进口油价上涨,企业成本压力上升,先传到PPI,再传到CPI,历时大概在6个月左右。
面对油价上涨,中国政府最直接也最可能的选择是加快人民币升值的步伐,以降低原油进口的国内价格,从而减轻中下游的价格上升压力。但这个做法更多的是从成本推动的逻辑出发的,而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另一个传导路径是资本流动。如果人民币升值短期没有带来贸易顺差的缩减,反而加剧了热钱的流入,那么以人民币升值应对输入型通胀的结果就是不确定的。如果我们承认通胀最终是货币现象,那么考察输入型通货膨胀时就要通过资本流动的角度来分析。
目前,由于货币超发,中国国内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不断累积,不少中国民众也感觉国内同类产品价格相对较高,这意味着至少从局部商品(比如房地产)来看,人民币或许存在贬值压力。因此,在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上,必须要从全局的角度来考虑,必须要从渐进调整国内的经济结构和价格机制入手,而油价上涨、货币紧缩再加上减税和财政补贴就是一个较好的组合拳。否则,人民币快速升值可能会加速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会让富人去国外买更便宜的奢侈品,而让穷人在国内承受出口下滑带来的失业痛苦。当然,任何政策调整都具有分配含义,孰轻孰重需要中国政府仔细考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