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2-18)
日本政府日前公布的经济数据,正式宣告其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宝座,已经被中国取代。虽然中国方面早在去年就根据其经济发展的态势,做出了相类似的预测,日本经济总量被中国后来居上的消息,依然是一个备受各方讨论的重大事件。
如果采取更长时段的角度审视,中国经济总量的持续壮大,其实还远未达到历史常态。按经济历史学界的估算,中国的经济总量在欧洲殖民者东来前,不但是东亚最大,一度更是世界第一位。平均而言,中国经济总量在十多个世纪以来,一直维持在全球经济总量的五分之一左右。在前工业化时代,这当然是人均基数造成的效果。
因此,中国经济发展超越日本,只不过是其回归传统地位征途上的一个阶段。就算实现了不少经济学者及分析机构所预测那样,中国经济总量在本世纪中叶超越美国,也只是恢复其历史原有的地位而已。当然,过去的成就未必就是将来命运的保证,但以中国人口全球第一的规模,以及其至今所表现的发展潜力,经济总量最终成为第一的结果,也并非那么难以想象。
中国经济总量的回升,一方面意味着历史上东亚国际秩序重现的可能,另一方面也象征了全球战略格局的重大调整。这对人类历史的划时代意义自不待言。
亚洲四小龙当年的成就,并无法改变大西洋两岸主导世界经济的现状;中国的持续崛起,却决定了世界经济中心向太平洋转移的宿命。华尔街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以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延烧,进一步加快了这个历史变迁的步伐。
在庆贺东亚因中国的复兴而重新掌握自己历史命运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隐藏其间的各类变数。经过多年的屈辱、努力、试错,中国人自身其实也相当清楚所面对的问题与挑战。从至今的反应观察,舆论固然不乏兴奋得意之情,理性冷静看待中国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的论者也不在少数。
正如前述,基于其人口的庞大,中国经济总量不难达到相当的规模。也因为如此,用衡量总量的国内生产总值除以人口,更能代表国民生活素质的人均值,中国的人均产值排全球约第105位;按照联合国一人一天平均1美元收入的贫困标准,中国的贫困人口还有1亿5000万人之众。这个占总人口近一成的民众,其生活状况一日不改变,就算中国经济总量全球第一,其意义也会相对减弱。
此外,中国经济发展的势头能否存在持续性,也是一个必须注意的关键——“可持续发展”正是中国政府的施政原则。中国发展至今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日常衣食住行存在的安全疑虑、经济效益不彰、人际关系与生命价值混乱、社会及政治稳定的隐忧等一系列重大挑战,均可能影响乃至阻挠中国的平稳崛起,进而打击东亚复兴的历史机遇。要化解这些严峻的挑战,又没有立竿见影的秘方,依靠的唯有坚定的决心、不懈的努力和一丝的好运气。
无论如何,中国经济总量的持续壮大,总是值得欣喜的现象。在美欧经济相继陷入困境、日本经济短期内难有惊喜的形势下,中国作为东亚和全球经济动能来源的重大引擎,其重要性势必日益显著。
如果四小龙因此增添发展动力,或区域内的新兴经济体如印度尼西亚等,由于中国崛起的历史洪流而水涨船高,那东亚诸邻不但会因中国重返历史舞台中央而与有荣焉,也将能实际分享其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红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