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年代时期
1980年10月,在该组织参与下,洪都拉斯、萨尔瓦多签署了解决边界纠纷的“和平总条约”。11月在华盛顿召开第10届大会,阿根廷等国强烈批评卡特政府的人权政策。大会通过了谴责玻利维亚军事政变的决议。 1981年2月,召开第19次外长协商会议,通过了要求秘鲁、厄瓜多尔停止边界武装冲突的决议,并决定由阿根廷、巴西、智利、美国组成4国委员会进行调停。12月,在圣卢西亚召开的第11届大会上讨论了中美洲局势,通过了有关萨尔瓦多问题的决议,重申只有萨人民有权解决自己的国内问题。 1982年2月,美国总统里根在常设理事会上宣布美国对中美洲和加勒比的援助计划(又称加勒比盆地倡议),主要包括美对该地区向美出口的产品(纺织品、服装除外;糖有限额)免征关税12年;追加3.5亿美元紧急援助;采取措施鼓励美私人向该地区投资等。4月26日和5月27日,就阿根廷和英国在马尔维纳斯群岛的武装冲突,先后召开第20次外长协商会议。会议第一阶段通过9点决议,主要内容为:敦促英立即停止敌对行动;敦促英、阿立即宣布停火,以便在考虑到阿对马岛主权权利和该岛居民利益的情况下,继续谈判,通过和平途径解决争端等。第二阶段通过了谴责英对阿的进攻,要求美国和欧共停止对阿的制裁等决议。11月,巴哈马外长保罗·劳伦斯·阿德利在《泛美互助条约》上签字,巴成为第22个缔约国。同月,在华盛顿召开第12届大会,通过了关于要求阿根廷与英国和平解决马岛争端、反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等60个决议。大会还认论了中美洲局势,但未做出任何决议。 1983年7月,应洪都拉斯的要求,常设理事会召开特别会议,讨论洪、尼两国关系。10月,特别会议讨论哥斯达黎加和尼加拉瓜边界冲突问题。11月,第13届大会在华盛顿召开,各国代表谴责美国入侵格林纳达,会议还支持孔塔多拉集团为中美洲和平所作的努力,并一致赞同解决玻利维亚出海口问题的议案。秘书长奥尔菲拉提出辞职。 1984年3月,接纳圣基茨和尼维斯为新成员国。同年11月,第14届大会通过了《巴西利亚宣言》,强调代议制民主对本半球的政局稳定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充分肯定了拉美民主化进程,并要求所有国家支持孔塔多拉集团的和平努力。 1985年3月,常设理事会应阿根廷要求召开特别会议,通过决议谴责英国在马岛建立军事设施,再次呼吁和平解决马岛争端。6月,特别会议决定由孔塔多拉集团4国代表与美洲国家组织 哥伦比亚道歉,美洲国家组织介入调查
秘书长共同调查哥斯达黎加和尼加拉瓜边境冲突事件。12月2~5日,第14届特别大会在哥伦比亚的卡塔赫纳举行,会议通过了对《美洲国家宪章》中的某些条款作重要修改的“卡塔赫纳协议”,讨论了中美洲局势和外债问题,达成了争取实现中美洲和平的“共同行动协议”。同月5~9日,第15届大会通过了有关中美洲和平,谈判解决马岛争端,合理解决玻利维亚出海口等问题的决议和《美洲人权委员会年度报告》。 1986年5月,常设理事会决定将7月24日定为“西蒙·博利瓦尔日”。11月10~15日第16届大会在危地马拉城举行,讨论了中美洲危机、外债、毒品走私和英国10月29日单方面宣布马岛周围150海里为专属捕鱼区之后的马岛地区形势等问题,并作出了相应的决议。 1987年1月,秘书长苏亚雷斯和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同“孔团”和“支持集团”的八国外长组成“十人和平使团”,访问中美洲五国,呼吁早日实现中美洲和平。11月9~14日在华盛顿举行第17届大会,多数成员国批评美国的中美洲政策,但未能就中美洲问题通过任何决议。 1988年11月14~19日第18届大会在圣萨尔瓦多举行 ,讨论了拉美国家的外债、中美洲危机、反贩毒以及拉美国家同美国的关系问题,会议仅通过使1985年签署的“卡塔赫纳议定书”生效的协议。 1989年5月、7月、8月分别召开外长会议,讨论巴拿马局势,反对外国进行干涉,尤其是军事干涉。10月,美洲国家领导人利用纪念哥斯达黎加实行民主100周年之机,在哥首都举行会议,加拿大宣布决定加入美洲国家组织。11月13~18日第19届大会在华盛顿举行,强调民主和人权是该组织今后10年的两大主要目标,通过决议谴责巴拿马“严重侵犯人权”,决定加拿大从1990年1月起成为成员国,美国在此次大会上,反对让古巴重返美洲国家组织。12月,常设理事会召开特别会议,对美入侵巴拿马“深表痛惜”,呼吁美撤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