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敏
“‘十二五’期间,我们在国际化方面应该是大有可为的。”在昨日召开的“2011中国投资年会”上,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巡视员熊必琳表示。
熊必琳指出,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已是大势所趋,而从比较优势和国际分工来看,我国已经到了加快推动部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化迈进的阶段。他建议,引导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购买企业股权、品牌和技术,更高层次地参与国际竞争,谋求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更高地位。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已形成比较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数据显示,自2006年以来,工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达到了47.1%。按照熊必琳的观点,“十二五”期间,工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这也是优势企业走向国际产业链高端的重要机会。
熊必琳透露,今年我国将推动一批重大项目的布局建设,综合平衡钢铁、石化、有色金属、造船、造纸等重大行业的产业基地发展。他表示,将通过调整和优化布局,打造符合现代发展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重大产业基地。
在一些重要行业中,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已是长期问题。熊必琳表示,我国46个城市设有钢厂,且都需要搬迁;同时还有部分地区建设石油炼化项目热情高涨,安全形势紧迫;轻纺工业集中建在沿海地区,随着土地资源的增长,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迫切需要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转移。
同时,产能过剩的现状也亟待改变。有数据显示,我国的落后产能中,炼铁有1亿吨,电解铝50万吨,水泥2.5亿吨,按照目标,这些产能要在今年年底淘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