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虽然在西方国家的压力和阻碍下,国内的思想一度出现了混乱,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有过短暂的停顿,但是,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没有改变,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中国实行全面对外开放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没有退回到过去闭关锁国的老路上,全面融入国际体系的趋势得到了维持。
其次,面对后冷战初期国际格局的变化,中国对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思考初见雏型,并提出了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主张。邓小平同志早在1990年就指出,“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2]在1992年十四大上,江**同志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将是长期的、复杂的过程。”[3]
其三,中国与大国的关系逐步走向成熟。在这一阶段的初期,中国与大国关系出现了很大动荡。但中国以经济为突破口,与西方大国既斗争又合作,成功打破了西方大国对中国的制裁与孤立,因势利导推动多极化的发展。中国同世界其他大国的利益交汇日益增多,到90年代后期,中国同各大国建立了各种各样战略伙伴或合作伙伴关系,极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态势。
其四,中国的周边环境继续得到改善,进入90年代后,中国同新加坡、文莱、韩国建交,同印度尼西亚恢复了外交关系,中越关系实现了正常化。苏联解体后,中国同新独立的原苏联各共和国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与俄罗斯以及中亚国家解决了边界问题。在南沙群岛问题上,中国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与东盟国家的关系取得全面发展。
第三阶段从90年代末到现在,随着中国实力的迅速增长,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基本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中国外交开始朝着适应大国角色的方向演变。
首先,中国对国际秩序的认识不断深化,相对于前一段的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目标更为明确和具体。中国政府认为,“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的主题,“合作”是国际社会的潮流。为了适应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提出了“和平发展道路”和“和谐世界”等战略思想。
其次,中国的大国外交进一步向深入发展。“9·11”事件之后,中美关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美建立了“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同美国在朝核问题上积极配合,主办了数轮“六方会谈”,并同美国在遏制台独的问题上达成了一定的默契。中美还建立了经济战略对话机制,中美合作实现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全方位的交流合作,并从双边问题的合作扩展到地区问题、全球问题的合作。中俄关系发展势头良好,中日关系逐渐走出僵局,中欧关系发展平稳,中国同其他新兴大国的合作和协调在加强。
其三,中国以更为建设性的态度参与到全球和地区的多边外交活动之中,积极拓展在各个领域的国际多边合作,呈现出全面和多层次的特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中国多边外交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得到加强,开始提出中国自身的设想,施加中国的影响,力求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在国际事务中获得更大的发言权。
二、改革开放30年外交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正是国际体系发生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也是中国大发展的30年。中国外交根据国内发展的需要及时转变观念,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借势而为,抓住了内外机遇,实现了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重大转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1、营造稳定的外部环境,服务改革开放大局
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中国外交这30年最大的贡献就是因势利导,把握住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机遇期,为中国的发展营造了稳定的外部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政治上,随着中国不断融入到国际体系中,中国外交既坚持原则又讲究策略,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又积极推动了多极化的发展,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保证了改革开放不受外部干扰。经济上,中国积极开展经济外交,中国与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等关系全面发展,不仅引进了大量外国资本和先进技术,同时也为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了良好条件。得益于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改革开放战略的开展相当顺利,中国经济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在安全上,中国外交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与以“台独”、“****”以及“****”等***势力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国外交灵活运用双边、多边平台,既注重发展与各有关国家的双边关系,同时又通过机制平台整合各相关国家,形成区域安全、政治、经济合作的态势,并将遏制***势力纳为合作的主要内容,建立并巩固了相关的外交处理机制。
2、完善外交的战略布局,形成全面开放态势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外交改变了先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线的做法,积极发展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化价值传统国家的关系。自1979年以来,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从当时的120个上升到2008年的171个。过去相对保守的对外交往局面得到彻底改变,实现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