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谁的体育产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20 11:48: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谁的体育产业
  中国代表团席卷广州亚运金牌,展示了体育竞技大国的实力。不料想,取得的金牌愈多,体育管理部门反遭到一些非议。资深体育记者杨明对“金牌战略”、“举国体制”提出质疑,瞬间引爆了人们对“金牌战略”的争论。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下,体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为国争光”,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举一国之财力实现金牌收获。现在转向市场经济了,“金牌战略”并未改变,只是体育要承载的使命更多了。
  虽然有质疑,但大多数老百姓对金牌的热情仍然没有消退。同样值得正视的是,中国的体育产业经过20年的市场化尝试,规模还十分弱小。2008年,中国国内体育增加值仅占GDP的0.52%,而发达国家通常占到1%以上。比如美国,体育产业是第六大支柱产业,占GDP的2%以上,体育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甚至超过了农业、铁路、保险、电力等行业。
  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出台,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与期待。在这份指导意见里明确提出,“坚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消除和防止对体育市场资源的限制和垄断。”体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也以足协为例公开表示,要改变既办赛又管赛的局面。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各个领域的改革不断推进,相比之下,体育产业的市场化改革进展的程度如何呢?在“举国体制”这个金字招牌下,一方面,体育赛事、活动的申报都还要由国家体育总局或总局下属的运动管理中心审批;另一方面,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自身设立公司,控制产业经营权。体育管理部门集管理机关、事业法人、社团法人和企业法人四种身份于一身,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管办不分,政事企混淆,在打造出竞技体育持续辉煌的同时,也越来越多被外界质疑为中国最大的“体育公司”。
  到底是体育的市场化,还是体育主管部门的市场化?这是一些人对体育产业市场化转型的紧紧追问。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事关中国体育产业的未来。
  
(责任编辑:李瑞)

更多收起开心网人人网豆瓣爱分享转发至:白社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10 02:17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