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最缺乏行政资源“一介平民”谢长廷凭什麽杀出重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4 05:02: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没有公职在身、没有党职光环,民进党“四大天王”中自称最缺乏行政资源的谢长廷,近年来政治之路可谓十分坎坷,从“弊案缠身的高雄市长”、“黯然下台的行政院长”,乃至“虽败犹荣的台北市长候选人”,却突然在民进党党员初选投票结果出炉后,摇身一变成为准二00八年总统参选人,让对手马英九阵营也不得不承认未来这一仗“不好赢”。身材矮小、曾被苛薄台湾媒体形容长得“尖嘴猴腮”的谢长廷究竟有什麽魔力,让民进党党员宁愿包容他曾经提出的“宪法一中”、“和解共生”,也不愿支持原本势均力敌的现任行政院长、“冲冲冲”苏贞昌?使谢长廷有机会和马英九一较高下,成为台湾下届最高领袖?

谢长廷以大幅度赢得民进党党员初选投票,虽是意外,却也并非完全无可预料。意外之处在於,谢长廷和苏贞昌两雄争霸各擅胜场,一个拥有庞大谢系立委奥援及某家电子媒体堂而皇之的支持;一个拥有源源不绝行政资源及绵密地方桩脚的力挺。这样两强相争的战局,打起来至少也该是势均力敌、难分难解的样态,然而结果却全然不是如此。

党员投票结果谢长廷以44.66%的得票率,轻易打败苏贞昌获得的33.4%,虽然按民进党党章规定党员投票只占总统初选计分三成,接下来占七成的民调才是重头戏;换句话说,苏贞昌若能在民调赢谢长廷4.83%以上,就能够赢得最后胜出。不过,苏贞昌却选择在党员投票结果出炉后,立即宣布退选,表示将尊重多数党员的决定,这个动作,与其说是苏阵营一再强调的“为了维持党内团结”,倒不如说是“识时务者为俊杰”。需知谢长廷在一般性民调中支持度平均稳定高出苏贞昌5%左右,苏贞昌选择退选,其实是务实的了解到“势不可为”所致。

原本势均力敌的战局结果却是一面倒局面,当然是意外;但之所以并非全然不可预料,则可从选前双方你来我往、刀刀见骨的招数中看出端倪。

从一介平民谢长廷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场破斧沉舟之战,一旦沦为输家,也就等於全盘皆输,既轮不上当副手,没有舞台的政治人物,恐怕也等不到二00八年五月政局大换血,就已经被迫淡出政治圈了。因此谢长廷阵营主打积极战略,以猛烈的攻势杀出一条血路,战术运用上很合理。

但苏贞昌手上不但掌握庞大行政资源,又有前新潮流系、以及嘉义县长陈明文等七县市长力挺;更与众不同的是,苏贞昌还获得总统陈水扁虽未明言、实则昭然若揭的背书,按理应是步步为营,稳操胜券。然而苏贞昌阵营却选择了和谢长廷一样攻势猛烈、侵略性强的战略,这说明苏阵营不仅丝毫不敢轻敌,还可能早已意识到对手比自己更强大的事实。

坊间一种说法指出,苏贞昌方面透过内部民调,在选前已掌握党员投票大致结果,因此才不得不在投票前夕出险招,以公文外泄方式猛攻谢长廷涉及高捷图利案“犯行明确”,罪嫌“应可认定”。事后证明,虽然这个险中求胜的招术并不奏效,相反的,还有助谢长廷获得弱者同情票,但从苏阵营不得不力拚最后一搏的战术中,可看出谢长廷的胜出,并非毫无脉络可寻。

毫无公职、党职的“一介平民”谢长廷,之所以能够杀出重围最后脱颖而出,除了人格特质及战略正确等既定因素之外,还有三项重要外在因素,将谢长廷推上民进党总统参选人宝座。

第一,党员自主性超出预期,地方桩脚人头党员投票部队失效。

地方实力坚强的前新潮流系、民进党七县市首长,以及陈水扁一致挺苏贞昌,按照过去民进党地方派系利益分配、人头党员投票部队充斥的惯例,苏贞昌应该可以高枕无忧的“躺着选”,但民进党党员这次显然有自己的想法。选举结果显示,在地方桩脚动员下,无论人头党员或实际党员,在立委初选部份可能确实按照“指示” 投票给特定人选,但在总统初选方面,则宁可依照自己意愿投票。


照此逻辑看来,投票的民进党员并非不愿听从上面安排,只不过对於某些事情的“定见”更加强烈;而这个“定见”,明显直指陈水扁与新潮流。

陈水扁在国务机要费风波中获得民进党力挺,安然渡过危机,但陈水扁却忽略了党员力挺的对象是民进党,而非陈水扁个人,误以为自己仍可继续呼风唤雨,对接任人选说三道四,完全错估形势;因此时机一到,民进党员便毫不客气藉由匿名投票向陈水扁说不。至於新潮流在党内招忌已久,部份改革派言论也为地方党员所不容,间接影响了苏贞昌的选情。

因此苏贞昌的落败并非“技不如人”,谢长廷的胜出也非“众望所归”,盖民进党党员对陈水扁及新潮流反感日盛所致。

第二,亲绿媒体选边站,电视政论节目推波助澜。

台湾三大亲绿媒体:自由时报、民视、三立电视台,在这次民进党党内初选中各自“押宝”支持不同候选人,其中自由时报挺苏,民视挺游,三立则力挺谢长廷。(本应公正客观的新闻媒体,堂而皇之的支持特定候选人,这种现象实在是个非常应该被讨论的问题,不过脱离本文重点,暂且略过不谈。)目前台湾电视新闻媒体影响力,普遍大於平面报纸,其中三立新闻台由名嘴郑弘仪主持的“大话新闻”节目,更是许多泛绿民众每晚必定准时收看的政论节目。

三立明显挺谢,透过媒体公器的报导及讨论,频密向受众灌输特定概念,也是造成谢长廷最后异军突起的重要因素之一;无怪乎苏贞昌之前的总统参选办公室发言人林育生要向媒体公开抱怨,苏贞昌败北,“不是输给谢长廷,而是输给三立”。

不过三立新闻台还没来得及开始享受“押对宝”的喜悦,就被《联合报》报导指控造假,指该频道制作播出的二二八事件六十周年纪念专题中,张冠李戴将国民党在上海枪决嫌犯的画面,套用在二二八事件当中,企图误导观众是当年在基隆实际发生的状况。造假事件愈演愈烈,并传出该专题是在新闻局“限制性招标”下得标,三立拿了新闻局的钱做节目却出大纰漏,专业形象已然大打折扣。

第三,“在地台湾精神”充分发挥,“帮助弱小”正义感暗推谢长廷上位。

相对於其他因素,这一点,恐怕才是谢长廷获胜背后的最大原因。台湾的“本土文化”及“本土精神”,这几年被政治染指,变得有些失真;其实无论所谓“本土台湾”还是“在地台湾”,指的都不过是一种台湾人民在这块小岛上生活十数前甚至上百年下来,所累积的一种文明特色,一种社会表徵,一种人亲土亲、相濡以沫,自然生成的文化认同感。

台湾本土精神中,未必表彰“见义勇为、拔刀相助”这等明着行侠仗义的行为,但对於讲古者口中喜欢在暗中劫富济贫的“义盗”廖添丁,却使台湾人神往不已。

谢长廷自十多年前在“长扁相争”中败下阵来后,便“以大局为重”一路在政坛上礼让自家同志;陈水扁需要有人接手掌管民进党,他马上随传随到;不能选台北市长就到高雄市开疆辟土;行政院长当不满一年,就“壮志未酬”愕然被换下台;台北市长没人敢出来选,最后还是谢长廷出马。

这些过程台湾老百姓都看在眼里,因此当“一介平民”谢长廷对上“当朝权贵”苏贞昌与陈水扁时,台湾本土精神中,偏坦弱者的情感在投票者心中暗自生根,选前对手的攻讦与打压,无形中助长、并强化了这种情感,使谢长廷终於在每一张选票中获得“平反”,赢得最后的胜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4 11:25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