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要清醒应对我国周边安全的变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4 02:07: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清醒应对我国周边安全的变数

  我国有约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和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与中国陆地直接接壤的邻国有14个,隔海相望的近邻有十几个(如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的多数国家)。拥有如此众多邻国在当今世界是非常少见的,它不仅给中国创造了多种多样的交往便利,也造成了棘手的安全难题。单从捍卫主权角度讲,我们国家面对的争议和麻烦,非一般国家所能比:

  ● 历史上和现实中,有十数个国家与中国发生过或至今仍然存在着主权纠纷,分别涉及陆地边界、沿海水域、岛礁、海湾、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等不同情形的归属判定;

  ● 新中国成立后,印度、苏联、越南等国先后与我发生过围绕领土边界和海洋权益的军事冲突;

  ● 中国曾巧妙地解决了与缅甸等国的边界划分问题,冷战结束后又成功划定了与俄罗斯之间有争议的地段归属,但尚未解决与日本之间的钓鱼岛问题及海洋边界的归属划分问题,尚未解决与印度之间陆地边界的划分问题,尚未解决与东南亚一些国家在南中国海等水域存在的多种分歧(所列仅是其中一部分,而非一份完整的清单);

  ● 看上去这些主权问题似乎属于国家间的双边争议和谈判内容,处理起来却经常涉及第三方或更多,如中日矛盾的背后总有美国的影子(美日安保同盟无形中是对我方的一种牵制),有“台湾因素”的存在(譬如说论及钓鱼岛及其周边水域的权益,包括三方的渔业纠纷),中国与东南亚某些国家的主权冲突可能导致东盟所谓的“集体行动约定”;

  ● 在近十个与我存在主权争议的国家中,既有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经贸方面与我交往频繁、相互依存度很高),又有发展中世界的成员(在人权讨论和国际斗争的其他场合往往站在中国一边),还有昔日的“同志”和“战友”(它们的内部体制和指导思想同我有相似之处,人民之间的感情仍然存在);

  ● 此外,涉我主权及国家安全的周边区域,有着其他地区少见的庞大军事集结(安理会五常中的三个,全球八个公认拥有核武国家中的五个,世界前十二位军事强国中的八个),有着国家内部或民族间的多重宿怨与对峙(日本与东亚邻国之间、朝鲜与韩国之间、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等),有着诱发新的矛盾与对抗的消极事态(如分离主义势力的抬头、霸权主义行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国的战略误判等),这些因素纠合在一起,稍有不慎就可能诱发对抗,直至毁掉整个地区的安宁。

  主权理论近几十年来有许多发展与衍变,但领土边界作为核心主权的地位始终牢固,对疆界有效控制是国际社会承认国家合法性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国家安全的首要目标之一,当然是维护领土疆界的完整性,在有争议的区段努力捍卫自身的权益,对于可能的侵犯行径予以有力的回击。然而,在新时期、新环境下维护国家主权不仅需要扎实细致的准备,更需要新的意识和战略。首先,现阶段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必须适应防范重点的变化。在冷战结束之前,与我有主权冲突的情形多半发生在陆地边界上,中国陆军承担了捍卫边界的重担。


    今天,陆地方向的主权争议及威胁已大大下降,未来一段时间保卫中国的陆地疆界,主要是“边防”性质的驻守,而不大会面对大规模战事的危险。在另一方向,中国面临的海上主权挑战及纠纷却有严峻化趋向:台湾海峡风云变幻带来的阴霾自不待说,日本走向军事大国和强硬对待涉我海界争端的立场日益明显,东北亚和东南亚一些地方同样存在若隐若现的潜在麻烦,此外在太洋彼岸还有惟一超级大国的强大干涉力量。不论从什么角度说,中国的国防与外交都必须把工作重点置放在与我相邻的亚太地区。就军队现代化建设而言,应当落脚在面向东南方向的各种可能的海洋冲突上,海军、空军及海军陆战队等高科技含量的军兵种之大力发展乃题中之义。

  特别要指出,在整个和平发展阶段解决涉我主权纠纷的大思路,依然是邓小平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思想,我们要全力营造于我有利的良好周边氛围,想方设法实现对各种分歧的“安置”。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2 00:33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