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苏联解体想到的】对民族自治的反思及对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4 00:36: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世界各国的历史来看,民族问题都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在人类的漫长历史里,为解决这一问题极累了不少的经验与教训。其中即有种族主义屠杀,也是和平的文明间的吸引与融合。这其中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民族演进的道路特别引人瞩目:从一个小小的部落联盟发展成ren口巨大幅员辽阔的帝国,个中三味,令人回叹。

一般认为:华夏民族几千年来对民族的看法或政策,是形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早在先秦时代,华夏先祖就提出了华夷之辩。孔子作《春秋》曰:“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也就是说, 夷狄到了中原地区,习用了华夏文化习俗,他们就成了华夏族,而中原华夏族如果进入了边远地区,习用了夷狄的文化习俗,他们就成为了夷狄,是夷狄还是华夏不在于血统,而在于所习用的文化,就是说华夷之辩不是血统上的区别而是文化上的差异。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这样的民族区别的观念,进一步提出“中国圣王无种说”,认为中国的任何一个民族只要他有志气有才能,都可以统治中华成为圣王正统,他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人也,文王生于歧周,卒于郢,西夷人也。”更强调要“以华变夷”,反对“以夷变华”这里的“变”是“改变”的意思,就是要用华夏的文化礼仪制度来改变四夷的文化礼仪制度,把四方之民纳于华夏文化之下,化“夷”为“华”,也就是主张民族同化融合。

  这一正确的民族政策是得到了历朝历代统治阶层的认可与推崇,经历了数千年历史的检验,再加上华夏民族本身的文明吸引力,形成了中华民族相对于地球其它民族独特有效的民族融合之道,并为最终形成的庞大中华帝国奠定了坚实的民族基础。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片面基于未经历史与实践检验的马克思民族理论,不考虑中国自已的历史与国情,片面向苏联模式学习,在宪法体制的层面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忽略华夷之辩,强化华夷之别,危害深远,可能祸及子孙。

一、在地球上,除了臭名远扬的南非种族隔离制外,民族的和平融合而不是民族分立都是各国统治阶层的治国目标,淡化差异,强化共性是各国的主流。

二、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走的是强化差异,淡化共性的道路,甚至还人为地新造一些民族,主动培养自已的异已力量,其蠢可堪!

三、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走的是前苏联的道路,苏联的结局有目共睹,所有的***都是按民族边界进行的。即使没有戈尔巴乔夫,***的炸弹也会在其它时候,其它情况下被引爆。

四、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时代,可以用阶级专政的力量来压制民族纠纷,平熄民族矛盾。然而,随着阶级斗争之火的逐步熄灭,随着民主自由的理念的逐步深入,民族意识的复苏是任何人都不能阻挡的人性潮流。这个时候,我们该如何相处?

五、50多年来,统治层高举中华民族的大旗,主动压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主体民族,讨好各少数民族。然而,在民族区隔的现实面前,中华民族的整合不过黄梁一梦。少数民族不鸟你中华民族,现在连部份汉人都不鸟你中华民族了。明确地说:中华民族绝不可能在民族区隔里形成。


六、50多年来,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民族被当成二等民族,甚致放在宪法里加以批判,这在地球上是绝无仅有的。除了中国外,没有哪个国家的主体民族会贱成这样。**中,更进一步摧毁了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与民族意识。另一方面,讨好照顾少数民族,结果如何,一有风吹草动,民族***分子就蠢蠢欲动,热脸贴在冷屁股上,人家根本就不领你的情,一些崇拜狼性的民族甚至把此当成汉人软弱可欺的证据。

七、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民主的深入,民族的融合或***,会慢慢成为一个现实的严肃的问题。俗话说:苏联的今天是我们的明天。中国真的会步入苏联***的道路吗?有没有解套的手段或可能?本人有如下设想供参考:

1、反思并总结过去50多年以及过去3000多年来的民族政策的正反面经验教训。
2、撤区设省,以民主自由人权的名义进行,因为,民族区域自治对生活在该区的非自治民族的其它族群来讲,是不公平的,是不公正的,是压制人权的,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我们应该公开宣布,在中国境内,任何人不会因种族、民族、肤色等受到任何歧视,都应当拥有公平的人生机会。
3、民族优惠政策只能针对人数少于100万的民族,他们才是真正最需要我们支持与帮助的兄弟民族。
4、以乡村自治的方式解决部分民族聚居的问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29 04:33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