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几年来中国的韩国人真的不少!(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4 00:17: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短短17年,在一些韩国人眼里,中国从神秘之邦变成了一个亲切的家园。

  首都机场指示牌上新添的韩语标志,对于那些来中国好几年的韩国留学生来说,几乎没有什么意义。从机场12号出口乘机场大巴到公主坟,再打车到五道口,这条路线他们已经熟得不能再熟了。

  “韩流”擦过身边

  金植中却仍然需要在机场指示牌上的韩语帮助下,按图索骥寻找出租车站。他刚刚受命来到中国接受三个月培训。提到机场的韩语标志,金植中觉得理所当然,因为“首尔到北京肯定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

  金植中的说法未必准确,但在北京,韩文确实越来越司空见惯。韩国人聚居的望京地区,几乎所有的商业场所都挂中韩双语招牌;那里的房屋中介公司摆出来的信息栏,韩语的信息倒比中文的信息多。

  在海淀区五道口,常常能看见电线杆上贴着的租房小广告,广告往往用中韩双语标明房型、地段、价位。

  五道口城铁站旁边开店卖麻辣烫的陈先生说,韩国留学生是他最重要的主顾,每天都有成群的韩国留学生到他摊前,边吃麻辣烫边赞叹议论。久而久之,陈先生连“芝麻酱”、“牛百叶”、“鹌鹑蛋”这些相当生僻的韩语单词都掌握了。

  京城东北角的“第二故乡”

  韩国驻华新闻机构与其他外国驻华新闻机构一样,集中在建国门和祁家园两个外交公寓办公。但他们有一个令其他外国记者非常羡慕、却无法效仿的地方,他们可以在北京找到自己的“家”。

  朴基成是韩国联合通讯社驻北京特派记者,他没有像一般外国记者那样把住处也安在外交公寓,而是到20公里外的望京去租了一套房子住。只因为在望京,“有回家的感觉”。

  今夏世界杯小组赛期间,望京成了北京最热闹的地方,韩国队上演大逆转战胜多哥的那天晚上,望京的韩国人举着啤酒杯上街欢呼,放礼花。朴基成坐在酒吧里目睹这一切,心想,在首尔,也不过就是这样庆贺的吧。

  两年前,朴基成把夫人和孩子接到中国。孩子在专为韩国子弟开办的望京韩国国际学校上课,课后到围棋道场学棋。朴基成的夫人对望京这座“韩国城”的评价是:“好像不会说一句汉语,也能在望京生活下去。”

  朴基成也未曾料到,他与中国之间的“感情”发展得这样快。在报道中国事务方面,朴基成是当之无愧的“前辈”,早在中韩建交前的1989年,他就只身来到中国报道韩国仁川至中国山东威海通航的尝试。朴基成回忆,那时候一个韩国记者来中国,心情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恐惧。担心吃不饱、担心行动受到限制、甚至担心不能回去。

  短短17年,在一些韩国人眼里,中国从神秘之邦变成了一个亲切的家园。

  一千个留下来的理由

  频繁的人员交流让这两个山水相连的邻邦不再“神秘”,可是初到中国的韩国人还是会发各种各样的惊叹:“中国的水果和蔬菜为什么这么便宜?中国的情侣为什么可以当街亲热?中国的仿冒名牌怎么做得这么逼真?”

  物价便宜是很多韩国人对中国一见钟情的首要原因。来到中国后,记者朴基成经常到望京南湖市场去采购海鲜和水果,牛肉和排骨更是家常便饭,这在农产品昂贵的韩国是不可想象的。

  一家韩国大型跨国公司的中层职员李先生也说,在韩国,高尔夫球是一些集团董事长们的游戏,可在中国,他也能拥有一张高尔夫俱乐部的会员卡。

  这位李先生是做家电行业的,他所在的公司已经感受到了中国本土公司的强大竞争力。“但你不能因为这样就不来,谁都知道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谁占据了中国市场,谁就有了未来。”

  跨国公司开拓市场的冲动激起了第一波韩国人来华潮。而赶上这一波的弄潮儿,当初学习汉语往往是无心之举。可没想到,汉语很快就热门起来,会汉语的韩国人很容易就进了急欲开拓中国市场的大型跨国公司。

  在就业指挥棒的指引下,汉语越来越热。在韩国,各种汉语补习班遍地开花,中文成为与英语地位相当的外语。

  复旦大学韩国产业研究中心的朴昌庚教授认为韩国是大企业集团主导实现产业化的国家,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援助和金融支持并不充分。狭小的国内市场也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庞大市场的近邻中国,不仅是韩国大型跨国公司的乐土,也给韩国中小企业提供了施展的空间。

  现代化道路上结伴而行

  今天,走在中国大街上的外国人肯定不会像开放初期那样遭到“围观”。全球化使人们对外国人和商品交流习以为常。今天,韩剧大大冲击了日剧、美剧在中国的市场,成为中国荧幕上独领风骚的大赢家。

  根据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的统计,2005年经过各口岸来到中国的韩国人有350余万,其中很多人在华长住。

  韩国驻华使馆总领事柳洲烈提供了韩方掌握的数据,中韩建交以来,来中国学习、经商、定居的韩国留学生和中小业主逐年增多,如今,已经有3万多家韩国企业在中国注册,4.5万名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常住中国的韩国人已经达到50万。韩国人,成了在华定居人数最多的外国人。柳洲烈总领事说,这种民间自发的密切往来,为韩中关系打下了比任何国家的关系都坚实的基础。

  从共同的传统一起走向现代化,是中韩之间最大的相似之处。正是这种相似让彼此产生了“家园”感。中韩两国朋友见面,最爱讨论的话题是:中韩之间,到底哪个国家更开放?一位在北师大学习的韩国博士生问刚从韩国交流回来的教授:“您对韩国什么印象?”这位中国教授回答:“韩国比我想象的还要保守”;而后他反问韩国学生:“那么你对北京的印象呢?”学生答道:“北京比我想象的还要开放”。

  为什么初来乍到的韩国人,普遍对中国情侣在街头相拥接吻、中国男性打赤膊出门纳凉感到震惊呢?有的韩国留学生认为有两条理由:一是因为在韩国人心目中,中国是孔孟桑梓之邦,是儒家“正朔”所在;二来,中国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吗?

  韩国人对礼仪和长幼之序的重视,确实给与他们交往的中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韩语里根据不同的说话对象,有十几种不同的敬语。不同年级的韩国同学、不同资历的韩国同事之间,是不能互称朋友的,低年级的必须称高年级同学“学长”或“前辈”。

  然而,事情总是复杂的。一位韩国留学生就不承认中国年轻人比韩国青年更“开放”。她举例说,韩国女孩子可以经常晚上去K歌,夜不归宿。她坚持认为,中国女孩子更纯洁。

  最近,韩国拍摄了一档记录在华韩国留学生生活的纪录片,叫做《XX特攻队》,摄制人员扛着DV机到北京捕捉韩国留学生在华生活的原生态,其中截取了不少留学生酗酒、同居的片断。在韩国留学生家长中引起了担忧和反思:这是受到“开放思潮”的影响,还是远离家长管束之后的必然现象?

  也许,这根本就是个说不清楚的问题。韩国人是复杂的,就像中国人一样复杂,中韩这两个现代化路途中的民族,总是将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开放糅合在一起,难以分辨。

  我们相互改变着对方

  在望京西街一家韩国整容医院的候诊室,一个中国女孩脸上显露着一丝兴奋和一丝焦虑,犹豫了许久,终于怯生生地问坐在她旁边的韩国女孩:“请问你知道这家医院的整容技术怎么样?”

  “为什么整容,你长得很漂亮啊?”

  “没有啊,”中国女孩双手托着腮说,“我觉得我这儿太宽,想削窄一点。就像……就像孙艺珍(韩剧《夏日香气》的女主角)那样……”随着《蓝色生死恋》、《大长今》等韩剧热播,“韩流”热浪在中国大地掀起阵阵涟漪。


  韩剧倾倒中国人,也有不同的解读。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尹洪教授认为,韩国影视中的伦理来源于中国文化,所以很容易与中国人的心灵产生共鸣。

  在北师大攻读电影学博士的韩国留学生姜乃却认为,韩剧不是纯粹的韩剧,更不是四书五经的现代载体。在东亚流行的韩剧和韩国电影,深受西方自由精神和韩国人期望但却缺乏的浪漫气质影响。比如,《大长今》就是在传统形式的包装下强调小人物个人奋斗的韩剧。

  当然,谁也不能否认中韩文化同源,这就决定了传统形式的影视作品更容易被彼此理解。实际上,东亚的文化作品一直互相渗透、互相影响。

  只不过空有传统形式,没有思想内涵的文化产品,很难征服今天的观众。韩国影视之所以在本世纪初异军突起,是因为军政府倒台后,更多反映现代精神的思想内容被吸纳进去了。这些恰好是东亚观众最渴望的东西。所以说,“韩流”并不是真正的“韩流”。

  从“不适应”中学习

  问到在华韩国人有什么共性的困难或者不适应而需要大使馆提供帮助时,柳洲烈总领事建议取消这个问题,因为他想不起来韩国人在中国会有什么迫切需要领事帮助的。中国人的对外宽容,是人尽皆知的。

  普通人的感受又如何呢?被采访的韩国人表示,哪里都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总的来说,中国并没有什么让人特别不适应的地方。

  韩国人谈到中国,喜欢用一个褒义词“悠然”,在他们心目中,中国人应该是雍容揖让,从容不迫的。朴基成在北京有两年驾龄,每天开车往返于望京的家和在祁家园的工作单位。他说“中国人平时很‘悠然’,但是开起车来,真不慢。”

  “追求速度不是问题,我是想说,如果在韩国,一个驾手随意变线抢行或者其他违章,路上的人都会停下车来指责他,但在中国,人们似乎习以为常,没有人出来主持正义。这是因为‘宽容’吗?”

  另一件事发生在望京南湖农贸市场。朴基成伤心地说,他上周去那里买海鲜和大米,遇到的商贩“无一例外骗了我”,买的时候6只鲍鱼,回家打开一看只有5只;别的东西也缺斤短两,“几乎少了一半”。

  “在韩国,要是这样,他们就别想在市场里做生意了!”

  韩国商贩讲求诚信,是不是儒家文化造就的?朴基成认为倒不好这样解释,可能现在生活好了,大家觉得没必要为这点钱败坏名誉。

  访谈

  韩国政府也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人到韩国来

  访韩国驻华总领事柳洲烈

  记者:中韩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越来越多韩国人来华留学、经商、定居。贵国大使馆是否对来华韩国人的数量有较精确的统计?

  柳洲烈:1992年两国建交后,两国民间交流不断增加,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建交时不过50亿美元的双边贸易额,2005年已突破了1100亿美元。从人员交流上看,去年访问中国的韩国人有355万名。现在有50万名韩国人居住在中国各地区。

  记者:数以万计的韩国人来华,对韩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柳洲烈:韩国人来华留学、经商、定居,可以为两国的发展做出贡献,并能加深两国国民的了解。韩国政府在这些方面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同时,韩国政府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人到韩国来,在韩国扩大创业机会,积累留学经验,使两国未来的关系取得更大的发展。

  记者:大批韩国人来华学习、创业,您认为是哪些因素形成了这种局面?

  柳洲烈:中国在2002年成为韩国的最大直接投资国,并且一直保持着韩国对外投资第一大目标国的地位。现在有3万多家韩国企业在华注册,截至2005年底,韩国共向中国投资了13610个项目,共计311亿美元。

  目前,共有4.5万韩国留学生在中国学习。中小企业投资者和留学生的广泛存在,说明两国关系比任何一个国家的关系都坚实,也说明韩国企业和韩国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持续进行着引导世界经济高度成长的经济发展,其学术和文化水准也是世界一流的。

  记者:您对韩国人来华的未来趋势如何判断?

  柳洲烈:对韩国人来说,中国是魅力十足。具有悠久历史和多样文化的国家,因此访华的韩国人会继续增加,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为此,韩国政府会做好各项措施提供支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14 08:03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