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06-3-10 21:17:49
|
只看该作者
管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由于管理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及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对管理所下定义也各异。法约尔认为( )。
A.管理就是要确切地知道要别人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
B.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C.管理就是决策
D.管理就是领导
2.梅奥等人通过霍桑试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由此创立了( )。
A.行为科学学说 B.人文关系学说
C.人际关系学说 D. 管理科学学说
3.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就是( )。
A.企业精神 B.企业价值观
C.企业文化 D.企业环境
4.管理的二重性是指( )。
A.艺术性与科学性 B.基础性与边缘性
C.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D.普遍性与重要性
5.以下不属于管理职能的是( ).
A.组织活动 B.控制活动
C.有效获取资源 D.计划与决策
6.选择适当的预测方法对于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预测的效率十分重要。因此,预测者要根据预测的目的和预测对象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预测方法。如进行技术预测,往往采用( )。
A.定量分析法 B.时间序列法
C.专家调查法 D. 定性分析法
7.管理的任务环境不包括下列的哪一因素( )
A.法律 B.顾客 C.工会 D.政府部门
8.责任、权力、利益三者之间不可分割,必须是协调的、平衡的和统一的。这就是组织工作中的( )原则。
A.责权利相结合 B.分工协作
C.目标任务
9.管理人员在事故发生之前就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这样的控制活动,是控制的最高境界,即( )。
A.现场控制 B.前馈控制
C.即时控制 D. 后馈控制
10.“管理的十四项原则”是由( )提出来的。
A.韦伯 B.泰罗
C.法约尔 D. 西蒙
11.“管理就是决策”是哪位经济学家的观点? ( )
A.泰罗 B.法约尔
C.西蒙 D. 韦伯
12.管理的控制职能主要由哪一类管理人员执行 ( ).
A.高层管理人员 B.中层管理人员
C.基层第一线管理 D.以上均是
13.古典管理理论认为人是( )。
A.复杂人 B.经济人
C.社会人 D. 自然人
14.企业的目标具有变动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的企业目标日益普及。
A.利润目标 B.顾客至上
C.融入社会责任 D. 获取长期利益
15.用特尔菲法进行预测与决策,对专家人数的确定要视所预测或决策问题的复杂性而定。人数太少会限制学科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人数太多则难以组织。一般以( )人为宜。
A. 5—10 B.10—15
C.15—20 D. 20—25
16.当企业外部环境比较稳定的情况下,企业的预测可信程度比较高,企业内部的部门划分可以( )一点。
A.较细 B.较粗
C. 均衡
17.银行设立商业信贷部属下列哪一类部门化( )。
A.职能部门化 B.用户部门化
C.地区部门化 D. 过程部门化
18.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固定成本为160 00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10 000元,每台售价为12 000元,试计算该产品的盈亏平衡点是( )。
A.14台 B.12.5台
C.7.3台 D. 80台
19.领导是由领导者、被领导者、领导行为、组织目标、行为结果等共同构成的内容体系。其中,领导行为的主体是( )。
A.组织目标 B. 行为结果
C.领导者 D. 被领导者
20.按照期望理论,在下述那种情况下激励力量为0( ).
A.效价等于0 B. 效价等于1.0
C.期望值等于1.0 D. 期望值等于0.5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
1.西蒙是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并将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他的研究重点是程序性决策。
2.在《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他最早提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因此被称之为“组织理论之父”。他就是FaGuo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韦伯。
3.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一般由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及控制等环节组成。
4.按照预测时间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一般情况下,预测时间范围的长短与预测质量的高低成正比例关系。
5.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说,当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正比关系。
6.对企业销售收入及其变化趋势的预测就是销售预测。
7.在马克思所述的管理二重性论述中,指挥劳动体现了管理的社会属性,监督劳动体现了管理的自然属性.
8.在面试中,求职者可自由选择回答或不回答面试者的问题.
9.梅奥通过“霍桑实验”得出职工是“经济人”。
10.权变理论认为虽然两种情景不能完全一样,但有可能类似,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是相同的。
11.目标并不决定未来,但他们是动员企业中各种资源和力量去创造未来的手段。
12.“决策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决策程序就是全部管理过程”是现代决策理论的观点。
13.授权后不利于管理者执行更具有竞争性的任务。
14.矩阵结构是现代企业的最佳组织模式。
15.渐进性变革和根本性变革的差别是渐进性变革需要较长的时间。
16.工资结构决策以工作估值为依据,从劳动的质量来确定一项职务的大小,以确保组织内部各工作间的报酬公平。
17.零基预算通过不断评价组织现有预算来提高组织生存能力。
18.管理信息系统的“检查、分析信息使用情况”职能主要是控制信息传输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19.创新的技项方法很多,但他们的基本原理不外乎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
20.职能部门化更适合大型的或多角化经营的公司。
三、论述题(共20分)
1.你是如何理解全面质量管理的?(6分)
2.内部招聘和外部招聘各有什么优缺点?(8分)
3.组织结构的一些基本形式,说出他们的优缺点?(6分)
四、案例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优秀企业家马恩华是河北省保定棉纺厂厂长,在他上任之初,由于企业经营困难,有2000多名职工要求调走,另谋出路,即使来上班的职工也心不在厂里。马恩华没有怨职工。他说:“职工涣散,关键是领导没有把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企业越是困难的时候,领导越要关心群众的疾苦,职工才能和企业共度难关。”他任厂长的第二天,就到职工反映较大的食堂去和食堂管理人员研究如何提高饭菜质量。他让厂工会建立职工家庭经济、住房条件、健康状况等小档案,他定期调阅,实实在在地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排除后顾之忧。他赢得了职工的信任,也充分调动了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10年努力,不仅使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恢复了勃勃生机,而且使企业进入全国同行业一流水平,1994年实现利润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固定资产净值相当于1984年的10倍。
马恩华为国家和人民创造了财富,而他当厂长十几年间,始终房子面前不伸手,票子面前不动心,生活待遇不特殊,最后积劳成疾,不幸病逝。这位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的前河北保定一棉纺织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兼党委书记,被誉为“社会主义企业家”。
问题:
(1)马恩华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他充分运用了自己的影响力带动职工,那么领导的影响力都包括哪些方面呢?
(2)案例中提到了马恩华以情动人,激励职工的事例,主要是运用了精神激励方法,请问,目前企业经常采用的精神激励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2.假如某企业要选聘一名高级主管,它应采用内源渠道还是外源渠道?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B 2.C 3.C 4.C 5.B
6.A 7.A 8.A 9.B 10.C
11.C 12.B 13.B 14.B 15.B
16.A 17.B 18.D 19.C 20.A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11.√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三、论述题(共20分)
1. 见P379-386
2. 见P239
3. 见P187-192
四、案例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1)由法定权力,即权利性影响力(决策权、组织权、指挥权、人事权、奖惩权等)和自身影响力(品德、学识、能力、情感)两方面组成。(5分)
(2)目前企业经常采用的精神激励方法主要有:
①目标激励法。目标是企业及其成员一切活动的总方向。企业目标有物质性目标,如产量、品种、质量、利润等,也有精神性的目标,如企业信誉、形象、文化,职工个人心理方面的满足。
②环境激励法。据调查发现,一个人人相互尊重、人际关系融洽的工作环境,能够激励职工安心工作,积极进取。
③领导行为激励法。根据有关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报酬引诱及社会压力下的工作表现,仅能发挥个人工作能力的60%,其余的40%有赖于领导者去激发。
④榜样典型激励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有了榜样,职工就会学有方向,赶有目标,从榜样成功的事业中得到激励。
⑤奖励惩罚激励法。奖励和惩罚得当,有利于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批评或惩罚是一种负强化的激励。(5分)
2. 管理人员的选聘来源有两方面:一是从组织内部培养、选拔、任用,即内部来源;二是从组织外部招聘,即外部来源。选聘管理人员是采用内源渠道还是外源渠道,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通常,一个组织高级主管的选聘采用外源渠道。(4分)
因为内源选任有一定的缺陷,具体表现为:
(1)“近亲繁殖”,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创新。
(2)易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任人唯亲,拉帮结派。
(3)备选对象范围狭隘,易受管理人员供给不足的制约。(3分)
如果采用外源招聘,可以避免这些不足。因为:
(1)外源招聘,应聘人来源广泛,选择空间大。从外部招聘是面向社会的,任何符合条件的人员,包括现在供职于其他组织的管理人员都可应聘,因而可选范围十分广泛。
(2)外源招聘的管理者不受现有模式的约束,能给组织带来新鲜空气和活力,有利于组织创新和管理革新。此外,由于他们新近加入组织,没有与上级或下属历史上的个人恩怨关系,从而在工作中可以很少顾忌复杂的人情网络。
(3)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组织中空缺的管理职位可能有好几个内部竞争者希望得到。每个人都希望有晋升的机会。如果员工发现自己的同事,特别是原来与自己处于同一层次具有同等能力的同事提升而自己未果时,就可能产生不满情绪,懈怠工作,不服管理,甚至拆台。从外部选聘可能使这些竞争者得到某种心理上的平衡,从而有利于缓和他们之间的紧张关系。(3分) |
|